破冰与尬聊

熟人社交,存在亲疏与代沟,陌生人社交,却始终逃脱不开破冰与尬聊。

破冰与尬聊,两者有本质差异,理论上不应该放到一起来讨论,但因为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我们时常把两个问题同时挂在嘴边儿,天然地让人感觉这两者是裙带关系,实际不然。

破冰,重在“破”,而破的方式,破的力度、破的角度、破的时机、破的期望如何,决定了破的效果。这里的助推力在于破的勇气,有了勇气,随便搬起一块砖头,就能破,如果还在乎破的效果,那么在砖头的选择上再做文章,想必会收获不一样。站在产品的视角,提供不同的砖,是一项友好的用户体验事业。

说白了,破冰,即刷存在感,即刷即破。

尬聊,算是破冰之后的问题了,相比破冰的“刷存在感”,尬聊,本质上是“存在感出了问题”。要么人出了问题,要么聊的内容出了故障,导致尴尬局面。既然存在感出了问题,可以选择重刷,回避,或结束,没必要一味地强调解决,因为尬聊可能是一种结束前的信号。

尬聊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聊着聊着就发生了,是陌生人连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因为陌生人之间永远存在相互认知的盲点,何况熟人之间也会存在“最熟悉的陌生人”呢。有盲点,就会有尬的时候,盲点越多,尬的几率也越大。所以,这里的问题首先不在于解决它,而在于让双方第一时间意识到它的存在。如果两个人都没意识到,那就继续尬聊下去,毕竟尬聊也是聊啊。

如果人的意识我们无法干预,那么解决尬聊,可以说基本无解,尬聊的发生既具场景的偶然性,也带有强烈的聊天双方个性化色彩。所以,当我们要讨论解决尬聊的问题,还不如把重心放在聊天过程中如何在合适的时机为他们创造新鲜感、新互动、新玩法,给他们的聊天带带“节奏感”,或者把问题前置到破冰环节,通过一些连接机制,让可能感兴趣的双方提前产生一些“共鸣”和“认知”,认知多一点,就减少一些盲点,降低尬聊发生的几率。

尬聊问题,产品的干预有限,但破冰问题,产品却可以做很多的搬砖劳动,转搬的好,对于尬聊也有缓解之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破冰与尬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