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其一

《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著 迈克尔·桑德尔

        机缘巧合之下开始读这本书,阅读过程中常有不少零零碎碎的念头,以此记录。

        为了多数人的利益是否可以牺牲少部分人呢?

        本书开篇的内容无外乎围绕这个问题展开。无论是“电车难题”还是海难版“洞穴奇案”,这类思维问题并不一定要求有完美的答案,更重要的或许是引导对何为道德的思考。


电车难题

        是否可以转动方向盘以死亡一人的代价救下另一轨道上的大多数?在遇难状态靠食用同伴的血肉活命是否成立紧急避险?

        从功利主义的角度,道德的最高原则是利益/功利/人类总体的幸福最大化,为了这一最高准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个体/少数人的利息,毕竟个人的痛苦足以被更多人的满足感所抵消。牺牲一个人能救三个人,在功利主义观点看来是合乎利益的。

        然而朴素的道德感告诉我们,人有生命有尊严,物化和量化都是对人格尊严的践踏。不考虑外界因素的前提下,任何时候都不能理所当然地认为生命可以用来保大放小。

        因为人是具体的。

        电车难题的修改版本中,将拉动杠杆使电车改变轨道改为亲手将一个体型较大的人推下去拦住电车使其脱轨,与修改前相比,修改后的情形更加难以让人做出决定,也面临更大的道德困境。这里面或许就存在具体的人的问题。

        与将具体的人推下车相比,拉动杠杆情形下牺牲的远在轨道那头的人更像是一个抽象的符号,令决策者的共情感更弱。

        身居高位的指挥官会比战场上的士兵更容易按下核按钮,远在非洲饱受战乱之苦的难民并不必然比邻居家被打的小孩更能激起我们的同情。

        据说卢梭会因人类的苦难而悲痛欲绝,却将自己的孩子都送到孤儿院,因为他爱抽象的人,而非具体的人。

        可是人是具体的,有血有肉有名有姓的个体,在这个前提下,关于功利主义的利益最大化似乎就不再是道德的最高原则了。认为三条人命大于一条人命这个观点本身,就是对现代法律的一种质疑。

        因此要爱具体的人,人不能被符号化。将人视作抽象之物时,买卖、网暴、杀害,似乎都不足以再激起谁的同情心了。


罗翔老师

        同时功利主义观点既然存在,也不能完全忽视其合理性,有时出于复杂外部环境的考量,或者发展的局限性,必然会出现保大放小的情况,比如面对恐怖分子就应该送他们去见上帝。

        只是需要警惕这种情形,它存在,不一定代表它合乎道德合乎公正,这只是人类竭尽所能画出的的相对接近的圆,它不是绝对的圆。

        我们也要相信,绝对的圆是存在的,正如绝对的道德绝对的公正也一定存在。只是人类太渺小,我们找不到电车难题的完美答案,我们还画不出绝对完美的圆圈。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