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亲近”数据

      随着“统计与概率”在生活中应用得日益广泛,这部分内容在新课程中得到了重视。对于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学到更多统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形成一种统计的观念和随机的思想。因此,教学应着眼于对生活问题的探索,鼓励学生收集真实的数据,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过程性和实用性,逐步形成统计观念。教学还要在具体的情境中结合动手实践,让学生体会到不确定现象,验证、修正他们对概率的认识 运用数据进行判断并做出更合理的决策。

      董老师执教《栽蒜苗(一)》一课,提前半个月在班里创设了“栽蒜苗”的实践活动,每天浇水、观察、记录。15天的时间里,学生们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因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融入了个人情感,这些数据是鲜活的,有生命的。在课堂上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学生感到了亲切自然,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他们对课堂学习也格外投入。学生获得的绝不仅仅是一组数据,这段经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栽蒜苗”的实践活动体验,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同时能坚持不懈的做一件事儿,也磨灭了学生的意志。

      当学生整理好小组内同学收集的蒜苗儿生长数据后,兴高采烈地去画条形统计图时,出现了新问题,第15天的蒜苗高度一般在14至30厘米左右,而书上统计图的格子纸是12×8的,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按1格代表1厘米去涂,格子不够。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已经无法解决新问题,引发了认知冲突。有学生提出补充格子的建议,这里老师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问:“如果数量大,你还愿意画那么多格子吗?”通过这个问题,学生悟到原来这个办法是有局限性的,进而思考有没有比“补充格子”更好的办法,在交流和辨析中,学生发现“用1格表示多个单位”就可以解决问题。

      整节课,从“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确定合适的单位描述数据—形成条形统计图”,学生经历了一次比较完整的数据统计与分析过程。同时也从一些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例中,了解了统计的广泛应用以及统计对决策的作用(比如拓展练习:教师出示养鸡场一周鸡蛋的销售情况,让学生先对数据进行分析,并自主绘制出条形统计图,思考“为什么双休日鸡蛋的销售量突然多了?可能跟什么有关系?”作为养鸡场的老板你有什么想法和站略调整?)让学生产生了对数据的亲切感,遇到问题时愿意去收集数据,提取数据信息,并分析数据,帮助解决问题,这也正是统计教学中要坚守的数学信念。

    最后,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选择生活中的一个主题进行调查,运用附页的格子图制成统计图,看看又会有哪些新发现?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数学即好玩儿又有用,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这些不正是数学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所在吗?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让学生“亲近”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