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人们行为背后的密码是认知,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高度和深度决定了其成长与发展的程度。
认知有三个层面:第一是态度层面,即看法。
叔本华曾说:“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自己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比如,遭遇苦难时,有能够忍耐的人,也有不能忍耐的人,我认为,这两种人的认知决定着的未来将完全不同。
是直面苦难,还是被苦难击垮;是放弃初衷,妥协了事,还是千方百计,努力克服苦难。人能否成长,这里就是分水岭。
这时,要告诉自己:“这种逆境是上天赏赐的,目的是让我变得更出色更强大。”
对待困难和考验,以这种正面积极的认知对待,这是必需的,只有这样人才能成长。
第二是思维层面,即想法。
更高的维度、更广的视野、更深的层次是衡量思维层面的三个指标,维度与视野决定着人们能不能站在更高的立足点看到事物整体面貌以及看清未来的发展走势。
比如,做生意时如果抱着只要自己赚钱就好的想法,人的视野真的会变得非常狭窄。结果就会看不见前方的路,就会跌倒。
这个时候如果以利他的高度考虑问题,就能预见“这个人恐怕会在那里跌倒”。但是,他本人却是看不见的,因为他觉得对才会这么去做。
反之,如果能睁开利他之眼,视野就能不断扩展。当我看到有的经营者心怀大爱,为了救助更多的人而经营企业时,我就会很安心。
认知改变,人生观就会改变,命运也同时会发生改变,而且看待事物的眼光也会改变。
这样的话,就会具备预见性,就能看清未来,拥有感知到“那里恐怕会出问题”的预知能力。
而深度则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一针见血、直指核心,能以第一性原理和事物根本规律的角度来理清复杂多变世界背后简单不变的真理,并以此做出决策与行为。
比如,看起来很复杂的经营的本质,说到底,只不过是彻底思考如何扩大销售额,如何缩小费用。
利润就是销售额与费用的差额,利润不过是结果。因此,我们只要不断思考如何“销售最大化,费用最小化”这一点就行了。
第三是逻辑层面,即做法。
指的是能够梳理目标实现的路径,并分解和细化为不同的步骤,按照逻辑关系,逐次推进和实现。
比如,我经常强调,在实现目标时要: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
在设定目标时,必须非常乐观。在制订计划时,则需要悲观地重新审视构思。而在实行阶段,则要极度乐观地放手去干。
要想做成事业,必须心怀“无论如何都要实现”的坚定梦想和希望,非常乐观地设定目标,这是成事的关键。
所以,在设定目标时如果纠结于理论和逻辑,则是无意义之举。
当然,凡事不可一味盲目乐观,因此在制订计划时,则需要悲观地重新审视构思。这里的悲观,是指小心谨慎地周密思考将会遇到的现实困难。
而在想清针对这些“悲观要素”的对策,将计划制定完毕后,这时候就要转回乐观心态,切不可再有负面的疑惑。
既要做到在三个阶段相应地转换心境,还要学会在三个阶段配置相匹配的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