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进度:第二部分04——开放性
开篇问题:
怎么区分“真开放性”和“假开放性”?
在一段沟通中,你会怎么开启对方的开放性?
在上一次重要的沟通中,你最后一句话说了什么?想不起来的话,你可以就这个沟通场景,重新设计一个结尾吗?
脱不花著.《沟通的方法》.得到图书.
得到电子书——《沟通的方法》
“真开放性”,我的理解哈,就是不仅做出接受意见和建议的姿态,而且确实在别人提出意见、建议之后,会从言语上说出接纳、接受的话来。也就是既有姿态,也有行动。
我会说:我一个人的理解不够全面,请问下您有没有意见和想法,可以帮助我提高一下?
我最后一句说:“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弄得很清楚,可以再给我一点时间学习一下吗?”
重新设计的话,我会说,“这里我还有些地方不是很明白,您能帮忙指点指点吗?”
好了,回归到今天的阅读关键词——开放性。
沟通是干什么的呢?浅白点说,就是两个人相互交换信息和看法,对吧?那开放,就是对别人发出的信息和看法,你也要接纳、消化,然后再对其进行加工和处理;假如一味地只说不听,那不是在沟通,而是在发表演讲。
在书中,脱不花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得到有次在使用某公司的产品,对方很快找到罗胖,说是想请他从用户角度提提建议,(这个姿态很好嘛,谦虚认真)。可当罗胖真的开始提一些看法的时候,对方的话语可就不是这么谦虚了,罗胖一共只提了两个建议,就说不下去了,我们来看看对方公司都说了什么吧
提完第一个建议后,对方产品经理说:“哦?这个功能我们已经上线了,您没发现吗?”罗胖又提了第二个。结果对方又说:“这个问题不应该啊,可能是你们在使用的时候操作错了。”
脱不花著.《沟通的方法》.得到图书.
得到电子书——《沟通的方法》
没错,也许真是用户没注意,也许真是用户操作错误,但是你这样既让人提建议,又处处强硬地驳斥回去,这样谁还敢真的提建议?
脱不花讲完这个例子,抛出了一个公式:
开放性=扩大共识+消除盲区
脱不花著.《沟通的方法》.得到图书.2021:55.
得到电子书:得到电子书——《沟通的方法》
又引入了一个心理学概念——乔哈里窗
乔哈里视窗(Johari Window)是一种关于沟通的技巧和理论,也被称为“自我意识的发现——反馈模型”,也被称为沟通视窗。这个理论最初是由乔瑟夫(Joseph)和哈里(Harry)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视窗理论将人际沟通的信息比作一个窗子,它被分为4个区域:开放区、隐秘区、盲目区、未知区,人的有效沟通就是这四个区域的有机融合。
盲区,每个人都有,怎么区分呢? 你知道而对方不知道的,是对方的盲区;对方知道而你不知道的,是你的盲区;双方都不知道的,是共有盲区;双方都知道的,那就是我们的共识。
很明显,例子中的产品经理是站在罗胖的盲区来驳斥罗胖提出的建议,而没有看看自己的盲区在哪里(按钮设计不符合用户习惯,操作方法不够简单有效)。
就如《伊索寓言》中的那个故事一样:
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给每个人挂上两只口袋,一只装别人的恶行,另一只装自己的。他把那只装有别人恶行的口袋挂在前面,把另一只挂在后面。因此人们总看见别人的恶行,自己的却总瞧不见。
我们可以把这个恶行换成盲区,道理也是一样,我们轻易地就能看见别人认识的盲区,但是对自己的也许是视而不见。
那怎么用好这个乔哈里窗呢?
分为四步:
1、穷尽自己的已知
2、盘点自己的未知
3、尽可能探寻对方的已知
4、探寻双方共同的未知
前两步,对待自己,我们总是很容易就做到,但是对别人,我们如何做呢?
建立共同体:少说“你”,多说“我们”
“你”这一个词,就把压力都加到了对方身上,明明我们两个人一起解决问题,怎么让对方“担此重任”呢?
换位思考下,如果别人对着你,一直在说“你怎么怎么……”,恐怕你也不老大乐意吧
用“我们”,增加了凝聚力,也让对方觉得压力小点,也就没那么轻易地拒绝。
启发开放性:说一说,停一停,听一听
想象这样一个情景,公司要搞一次制度革新,前半场听汇报人介绍了老半天,但一直没说问问大家意见,到末尾了,才问:“大家觉得怎么样呢?有什么意见可以提?”
多少碍于同事的面子,也不会随便有人说有意见的,如果再加上领导说“我看行”,你觉得还有谁会轻易say no吗?
但这样,革新的措施大家未必接受,也未必施行的开。
最好办法是:汇报人说一段,停一停,问问大家对刚才这部分内容有没有什么想法。
当然,最好是这样问:“这里我讲清楚了吗?大家有没有补充建议?”………另外也注意,不能上来就请领导发话,领导表态那不就板上钉钉了吗?谁还敢反对?
要由小到大,从最基层开始,到最后,既能听清大家的呼声,也给了领导总览全局,做总结升华的发言。(当然这是针对等级严格的职场环境)对于宽松的扁平化职场来说,那就要活跃一点了。可以请有脑洞的同学来做先锋发言,带动大家。
说了那么多,对方未必善意地接受,或者说对方提出的建议,我也不太接受,怎么办呢?直接说我不接受吗?
当然不!!!
你可以说“这是个思路”/“有启发”,这样也没有完全告诉对方:我拒绝、我不接受、我不认可。
今日重点:
交流=消除盲区+扩展共识区
多说“我们”
别问“你明白了吗?”,要问“我讲清楚了吗”
今日金句:
别管多复杂的沟通,让对方说出“我们”,就是第一个里程碑。
沟通的意义恰恰在于,通过不断同步双方的“信息流”,让共识区慢慢变大,让盲区越来越小。
开放,不是摆姿态,而是做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