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研范式,成就精彩课堂(之二)——《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八次共读体会

新教育理想课堂框架,其精准的三类目标、指向目标的个人预习、关注教与学的“左手栏”和“右手栏”、精准到每一分钟的教学板块……使其成为三重境界的基石。这个框架,如果不借助集体的智慧,一个人实用有效教学框架备课,也往往徒留其形,难得其神。如何避免这种“新瓶装旧酒”的问题发生?那就需要有效教研范式这个支撑系统。

有效教研范式的有效性表现在:一、其研究的目标是针对教学中大家共同面对的问题,保证了研究的意义和价值;二、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集体确定的,解决了“教什么”的问题,保证了研究的方向和目标的正确性;三、其教学策略和教学形式是个人深度的独立备课,然后在集体的研课观课议课中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在解决“怎么教”的问题时,打造有个性化的课堂,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现象;四其课堂观察不是评定教师教学的优劣,是集体共同探索一个未被理解和解决的问题?因而这样的课堂观察更关注“教”与“学”的关系,以学生的“学”来反思教师的“教”。这种课堂观察更为开放,它需要每一位成员敞开自己,“打碎自己的成见,怀着一颗开放的、吸纳的心,以及修炼自身为第一目的的心态,去重新经历这样的一次‘与课遭遇’,在相互对话中有效抵达知识的魅力,抵达文本与师生生命、社会生活的共鸣”,实现团队成员的共同进步。

在《莫高窟》案例中,围绕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大家共同研究的问题是“莫高窟”还是《莫高窟》?并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若是“莫高窟”就是“教课文”,就需要引入图片、影视、历史资料等,带给学生的将是一场“视觉冲击”,感官的一时满足;若是《莫高窟》,那就是“教语文”,将课文当做一个例子,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是语文知识,得到的是语文素养的提升。这个问题不解决,理解不透彻,后面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就会迷途而不知返。在对文本深入分析与讨论后,中大家达成共识:这篇课文不应该是教“莫高窟”,包括莫高窟的美学、史学价值以及历史事实,而应该将它视为一个供操练某种语文能力(技能)的文本。

确定了研究的问题,就要确定教学内容和目标,也就是“教什么”的问题:这个文本蕴含的最有价值的语文知识是什么?要利用这个“例子教给学生什么?或者说:教材,作为教学的材料,我们想用它来做什么?通过对这个文本的教学,我们想让学生获得什么?要解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进行文本解读和教材解读。文本解读力求全面、深刻;教材解读则需要合宜、贴切。只有教师理解正确了,才不至于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臆测式的胡乱解读和教学,才能够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依据课堂的机缘,进行适当的教学。《莫高窟》这篇课文的整体特点是:以空间结构为顺序,采用共时解说(即各段之间是可以交换位置的)总—分—总结构。彩塑部分,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突出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的特点;壁画部分通过两组排比句是为了突出其宏伟瑰丽、内容多彩的特点;藏经洞是通过“曾经”与“显存”数据的对比,突出其丰富的特点及相关的人文教育。根据文本特点,可以让学生文本的表达方法,想象还有哪些形态的彩塑?还有哪些飞天?在想象中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也可以学习概括课文的技能,通过概括课文学习列提纲的方法;还可以学习其方法介绍一处景点,进行迁移运用……

确定了教学内容和目标后,就进入个人深度的独立备课阶段,将集体确定的目标落实在教学设计当中,并在一课多上、集体的观课议课中,对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澄清和解决,最终发掘知识的魅力、师生生命、社会生活的共鸣,实现团队的成长。

在语文有效教研范式中,要厘清的几个问题:

一、教学内容VS文本内容

教学有内容、形式之分,文本有内容、形式之分,文本内容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从依据需要文本内容与文本形式择取,教学形式依据教学内容来选择合宜方式和流程。

文本内容就是文本所承载的,所欲表达的“意”,包括介绍的食物、讲述的故事、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抒之情、所言之意……

文本的形式,就是其题材、结构、语言、味道、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

教学内容,就是我们所欲传授与习得的东西;教学形式就是所采取的方法和流程。

二、引号VS书名号


引号表示其学习内容为文本所指之物,书名号表示其学习内容为文本本身(尤其是文本形式,即语文知识)

对于大多数文本而言,学习内容应该是文本形式,而不是文本所指之物。文本本身是内容与形式二者的统一,对大多数教材而言,所学内容应该是形式,是其形式如何表达其内容的方式。但这又不能绝对,更不能割裂,不能无视形式乃是具体内容的形式,内容永远是不可能脱离精神思想加以理解的内容。

如《春晓》和《如梦令》,可以用来学习“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学习押韵、平仄等语文知识。但作为文学经典,其文本本身所传达的情、意,反倒是首先要学习的内容。对于《莫高窟》《埃及的金字塔》,学习的内容主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有效教研范式,成就精彩课堂(之二)——《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第八次共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