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背影》后的辛酸:不写此文,父亲会把对他的恨带进坟墓

1925年10月,在北大教书的朱自清接到父亲的来信,父亲在信中说:“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朱自清百感交集,悲从中来,提起笔来一鼓作气写下了那篇脍炙人口的《背影》。这篇文章先是发表在《文学周刊》上,1928年收录在开明书店出版的《背影》散文集里。

《背影》一经发表,便声誉鹊起。1930年,入选国文教材,影响面更是广泛。1951年,《人民教育》从思想和艺术上彻底否定《背影》,《背影》从中学语文教材中删除。直到1982年,才得以解冻,重新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

《背影》的父爱感动过无数人,但鲜有人知道,朱自清在《背影》后的辛酸故事。

生活的回忆不是生活的历史,而是艺术家的创作。”《背影》中的“父爱”,也不是1917年朱自清父子二人的感动,而是1925年儿子的回忆,它已经脱离了八年前的时间和空间。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海州,长在扬州。朱自清的祖上和绍兴鲁迅的周家以及鲁迅原配朱安家皆有远亲。

朱家几代都担任过地方官吏,“祖上也阔过”,到朱自清时家道中落。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生兄弟三人:朱自清、朱物华和朱国华。

朱鸿钧辛亥革命前任宝应厘捐局局长,民国初年任徐州榷运局局长。榷运局是民国初期设立的盐务管理机构,朱自清的父亲干了个肥差。

老爷子没有儿子“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的精神,也搂了不少钱。男人有钱有钱就变坏,朱鸿钧在徐州一连讨了几房姨太太。在宝应的潘姓姨太太闻讯,跑到徐州大闹。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当地的《醒徐日报》还在头版进行了系列报道。

因为影响太恶劣,加上朱鸿钧又被查出挪用公款,所以很快朱鸿钧就被革职查办。

当然,“为尊者讳”,朱自清是不会在《背影》中讲这些的,他只是用“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事也交卸了”一笔带过。

朱自清的祖母是死在父亲丢官之后。朱鸿钧为了打发徐州的姨太太,填补亏空的窟窿,只得典卖家产才摆平。祖母不堪家庭变故,活活气死了。

和祖母感情深厚的朱自清,自然会对父亲产生怨恨之情。他在《背影》里也透露出了对父亲的不满和不屑。

这年朱自清20岁,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1920年,朱自清提前从北大毕业,开始负担起大家庭的经济。

1921年,朱自清回到自己母校省立第八中学(今扬州中学)教授国文、哲学,并任教学主任。父亲凭借和校长的私交,竟将朱自清的月薪全部提走。

朱鸿钧是旧式知识分子,封建伦理观念根深蒂固。他认为“父为子纲”,老子花儿子的钱天经地义。而朱自清在北大接受过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和思想解放的新观念,他接受不了自己对工资竟没有支配权,接受不了封建专制家长的完全掌控。

于是朱自清愤然外出执教,父子自此失和。三个月后,他又接走妻儿,将自己的小家庭从父亲的大家庭中脱离出来。

1922年暑假,他带着妻儿回了一趟扬州老家,本想缓解一下矛盾,但碰了一鼻子灰。老爷子先是不让进家门,后来在家人劝说下让步了,却始终不搭理儿子。朱自清自觉无趣,只待了几天,就悻悻而去。

1923年暑假,朱自清又回家一趟,但和父亲的关系依然没有改善。

朱自清父子为什么失和呢?冯明涛先生认为“是权力更替不顺与新、旧思想碰撞共同产生的结果;朱要权早了点,父交权晚了点;朱要独立自主,父要伦理规范。”

两人都很逞强,互相怨恨着。但毕竟血浓于水,怨恨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逝,都惦记起对方的好来。

1924年,朱自清母亲到温州帮助妻子料理家务,这无疑是得到朱父首肯的。对于父亲发出的和解信号,朱自清没有回应。

925年,朱父才写信给他:“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

即说身体平安,又说大去不远。看似矛盾,其实是老人在主动示弱:我原谅你了,你也原谅我吧。

朱自清读到此处,“泪如泉涌”。

朱自清少年老成,不到三十就自称中年,他在经历风霜,体会到生存之艰难,对生活感到无力的时候,对父亲逐渐理解、悲悯、同情。

朱自清书生气十足,大概是民国文人中最不善操持生计的。通过朱自清的日记,我们能看出他的艰难困境。“29日晚与房东借米四升…30日,午后向张益三借五元,甚忸怩! …又向荣轩借六元…三弟来信催款,词甚锋利,骨肉之情,不过尔尔…向吴微透露借款之意,他说没有…当衣四件,得二元五角。连日身体颓唐,精神也惶惶不适”。

众多的儿女,并没有让他体会到绕膝承欢的天伦之乐,反而是一地鸡毛的烦恼。他甚至向叶圣陶写信倾诉:“孩子们的折磨,实在无可奈何,有时竟觉得还是自杀的好。”

他写文章细腻敦厚,却对孩子简单粗暴。他也为此忏悔“我为什么不像父亲的仁慈?我不该忘记,父亲怎样待我们来着。”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了《背影》,算是对父亲来信的回应。

父亲看到《背影》时,已是1928年。朱自清的散文集寄回老家,父亲朱鸿钧戴上老花镜一字一句地诵读起儿子的文章来。“只见他的手不住地颤抖,昏黄的眼珠,好像猛然放射光彩。

那一刻,这对积怨多年的父子,终于和解了。

参考资料:冯明涛《朱自清父子关系摭谈》

你可能感兴趣的:(朱自清《背影》后的辛酸:不写此文,父亲会把对他的恨带进坟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