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痕迹》

        1999年,我被抽调参加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那时候还没有电脑阅卷,是捧着密封了考生信息的一本本考场答卷手阅。在“火炉”南京闷热的夏天,相信每一位阅卷老师批到这篇作文,眼睛放出的,都会如葛朗台看到金子的光芒。卷面整洁、书写流畅、字美文丰,写到最后一行,“噢,生命的痕迹……”,一切都刚刚好。
        作文阅卷1组组长骆冬青博士(阅卷组大组长何永康的高足,后继任江苏高考阅卷组组长)在空调下面读此文一遍,默然;二遍,冒汗;三遍,拍案:奇才!然后捧上试卷去见何教授。专家组读之再三,一致认为:此文融“诗史思”为一体,乃奇才奇文,就是让语文老师代写,也难写得如此精彩,当然得给满分60!要是政策允许,给80都不为过!甚至何教授迫切想知道这个考生姓甚名谁:“我要破格录取他!他来直接读我博士都不为过!”冬青博士则立马写下评语,其中有云:自以为饱览诗书,见此奇文,乃觉后生可畏!故读之再三,竟在空调房内大汗淋漓也!
        今日高考,把此文找出,与诸友共赏(虽然没了卷面,字美文丰折了一半)。后附那年阅卷毕,我写的一篇阅卷小结,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

    生命的痕迹(江苏考生)

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都在生长与消亡中留下痕迹。地层中的羊齿类植物,化成了煤;石板上三叶虫的遗骸,是它朴素的墓志铭。当人作为个体走向死亡的时候,他的记忆也随之一起逝去。为了保留这些宝贵的人生经验,人们往往把它著述为书,流传后人。正如一位哲人在他的遗作中所写:“这是将要离岗的哨兵对将来替岗的新兵的忠告,是老之将至的人最后的叮嘱。”正是在这样记忆的流传中,历史之河缓缓前行。

如今,在这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国外研究发现,人的记忆移植在不久的将来或许会成为可能。这样惊人的发现,使人不由得浮想联翩。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人类在数千年与自然力搏斗的文明史上,创造了辉煌的成就,也留下了许多难解的谜。无论是诺亚方舟还是死海卷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那么这千百年人们的艰辛、努力,劳作、血汗将会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认识了过去,我们才能更好地开拓未来。

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这一位位才智出众的名人甚至早已将他们的大脑留给后人保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如今正安放在实验室中的爱因斯坦的大脑又能为我们破译多少的生命密码!我们憧憬,幻想,又在深思。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转瞬即逝。移植人的记忆毕竟是一种很主观,甚至悖于一般自然法则的做法。科幻小说里被冰冻几十年后复活的人,往往面对变幻莫测的现实无所适从。大多沉重的过去和回忆是否会给锐意创新的现实背上沉重的翅膀?丑恶、贪婪、暴虐是否也会一样流传后人,这样“前卫”的技术怎样才能应用于人类爱与和平的事业,值得好好地斟酌思量。

人是复杂的,每个人的记忆都是广阔浩瀚的星空,那无数隐秘矜持的情感,毕竟是不可复制的,也是不能拷贝的。

人生虽然只有几十年,却绝不是梦一样的幻灭,只要追求真理,便得永生。人生不是一支燃烧的蜡烛,而是举着的火炬,我们必须把它烧得光明炽热,传给下一代的人。记忆,也大抵如此吧。

噢,生命的痕迹……

  本文由“生命”进入“记忆移植”论题,首先从死亡的角度对人生意义展开诗意的沉思。作者视野广阔深邃,议论涉及生命与自然,个体与群体,历史与现实、未来,主体精神与自然法则,人类情感与科技发展等,融思、史、诗于一体。尤其结尾处关于人生的比喻,颇类庄子“薪尽火传”之思,对人的精神的永久性作了探索。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文风,犹如善于治军者,虽统驭千军万马而能寂静不哗,精光内敛、不动声色之中自具威势,内在的节奏蓄而不发,富于余韵。中学生考场之作乃能如此,殊为不易。(唐惠忠)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满分作文:《生命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