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普通人,拥有朴素的智慧——《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上)

书名:《把时间当作朋友》

摘抄、感悟、行动:

1.“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尽管你用你的大脑思考,好像它也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你的大脑不应成为你的主宰,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分清主仆很重要。……美国科学家约翰纳什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广为人知的用自己的精神战胜了自己的精神病的人。换言之,纳什通过挣扎学会了控制自己的大脑,不再被自己大脑中的幻觉所控制。……这就是所谓运用心智获得解放。不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成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p16

前段时间,和几个读书群的朋友聊天,谈起某位年轻风云人物自杀身亡,大家纷纷感到惋惜。我举了一个例子,当年杨绛先生被批斗,头发被剃掉,当晚,杨绛先生编了一顶帽子,第二天照常出去干活,泰然自若。我的想法是,总有一些人可以让意识远离痛苦,保留自己的心,熬过最艰难的岁月。看到李笑来老师的论述,更是肯定了我的想法,做自己大脑的主人,让自己快乐一些。

2.“一个人的心智就是其过往获得一切知识及经验的总和(包括基于这些只是和经验造就的思考昂方法、思考模式)。……当一个人认知一些列正确的道理后,可能会将心智开启,但有的时候(甚至更多的时候),结果可能完全相反。……所以说,心智这东西上不封顶、下无保底。心智一旦开启,就可能因为学习而像病毒一样疯狂发展,于此同时,学习能力也会相应地大幅增长。”p18

这一段让我想到心智未开的孩子们。有时我们大人跟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希望孩子规避一些风险,道理都对,但孩子未必能懂。那是因为我们分享的经验不在孩子的掌握之中,除非哪一天孩子大了,体验到我们说的状况,也许恍然大悟当初我们说教的用处。心智一但开启,便有了新的思考方式,新的看待角度。

3.作者当年喜欢学校的一堂计算机课程,当时需要支付10元费用,在当时可是一笔巨资。第一天试听课人满为患,第二天只有五个孩子交了钱。后来得知,作者的父亲抱着“多学点东西总是好事儿”的心理,让儿子学了课程。当时没看出什么,却在若干年后,当作者要编写一本书的时候,用到了当年学到的知识,这本书累计给作者带来了超过100万的收入。p22

我的感受是,每个父母通过自己的心智来判断孩子学习的内容,但由于既往经验不足,不能合理判断孩子的兴趣,厚此薄彼时有发生。但至少可以做到一点,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可能让孩子多去尝试,尤其孩子非常喜欢的事情。拿我们女儿来说,她非常喜欢皮具制作手艺,比较花时间,看上去这件事和学习并不相关,在大家通常认为下可学可不学。但通过观察,女儿非常喜欢手作,而且认真细致,很有成就感。我也会抱着“多学点东西总是好事儿”的心思让她多尝试,只要她开心就好了。

4.“尽管很多书籍中都已经花费大量的篇幅去论述为什么要学习(某项技能)?不知道那东西对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等多一些)决定不学的原因,同时,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决定去学的原因。”如果把前者称作乙,把后者称作甲,审视一下自己,再观察一下身边人,你就会发现:像乙一样的人比较多,比像甲一样的人多得多。人们通常认为,恰当的逻辑训练能够提高一个人作出正确选择的几率。可在上述情况下,大多数逻辑都无能为力。……看穿着一切,摆脱自己的局限,需要心智的力量。p26

这就是昨天我提到的关于成人用自己的心智对孩子分享人生经验,孩子未必达到同样高的心智水平,所以理解不了。我们有时候也无法理解父母所要传递的经验或者道理。再举一个例子,我一直坚持学习英语,很多人问我,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什么,我说喜欢,对方会问,没有目的的学习,就是在浪费时间。我反思了很久,我为什么学习英语,而且坚持了一年多的时间,我还是喜欢,或者喜欢将英语学习当做一种听新闻的方式。而学习的过程中,偶然用到英语带来的彩蛋,也让我乐不思蜀。人总要面对一些未知,也无需事事想得透彻,坚持即可,时间会给与答案。

5.“一方面是自己的欲望无限,一方面是要完成的事情太多,一方面是自我满意度的不断下降——这就是人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期望速成的根源。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p33

根据书中所示,一个人的一生各个阶段的满意程度和其年龄分布可以连成一个U型曲线。人对自己的满意度从15岁开始持续下降,一个人开始了解自己在世界上微不足道,进而开始在所谓的理想和扭曲的现实中拼斗、挣扎。越是浮躁,就越是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有一段时间我逐渐积累的时候被大家误解,以为我“不敢面对机会”,实际上我是太清楚自己的状态——不是来自于外界评价,是经由我的心智考量的现状。也许我会因为蓄积力量错过一些机会,那也是必然的,我不会现学现卖,做昙花一现的事。即便最后可能一事无成。

6.“积累多的人之所以稳健,是因为对他来说,我要的欲望可以用我有的东西来满足。即便我有的暂时不够,他也能借助已经拥有的足够的努力和勤奋(抑或投机取巧的方法和经验),只需假以时日,定能如愿以偿。一但得偿所愿,不仅我有的更多,我要的也更容易获得,如此形成良性循环。”p35

不知道我算不算稳健的人,心态还算不错。这样的年纪,已经过了三分钟热度的时候。做事情有目标,有步骤,有节奏,也很少攀比。其实心里想攀比,但是攀不起,一但平衡的状态倾斜了,需要调整很长时间,索性不看不问,走自己的路。今年开始有明确的目标,也在坚持每日读书笔记,希望看到一些不一样的呈现,给自己一些信心,静待花开。

7.“越是能力差的人,越有那种非常不现实,又极其脆弱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不现实,是因为他们不懂。……这些人所说的做不好,其实是不能一下子做好,但问题在于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能做好的,所以,我他们这个也不错,那个也不做到最后已经不是不做一些事情了,而是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做,结果一事无成。……一些真正优秀的人也会被别人称作完美主义者,事实上这种描述并不准确,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们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而且他们一直在努力。”P39

我一直提倡的先完成,再完美就是这个道理。想好了就开始行动,至少比原地踏步更接近目标的实现。我不是完美主义者,经常偷懒让自己敷衍的过了,也许正是这份难得糊涂才让我坚持一件事情比较长久。重点是坚持,偶尔放水是可以接受的。

8.“为了进步,我们必须忍受一定的未知。首先我们要承认自己不可能全知全晓。其次我们要了解未知分为两种,一种是永远不能解决的,另一种是在遇见可预见的未来,也许能够解决的。……我们只能不断尝试着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如果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无法忍受未知的存在,也会平添无数的焦虑,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当人处于焦虑状态的时候,甚至可能出现一切理智都被清空的情况。……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是,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不一定当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因为什么由头,他们之中的一部分就突然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当然可能性最大的原因只有一个,你一直在前行,你一直在积累,你一直在成长,所以都有了答案的那一刻,你不再是当初无能为力的你,你已经重生。”P43

个人感觉写日志的习惯很有必要。通过梳理每天的生活,记录一些疑惑和收获。假以时日重新审视那些疑惑,可能在前行中已经获得了答案。忍受未知,当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执着某件事,先放到一边,人生没有那么多为什么,相信自己的选择吧。

9.“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甚至几乎只依赖积累。天长日久,这个人在当前的职业中,将逐渐落后于那些认真做事的人,但此时他不会因为自己的落后而奋起直追,反过来个可能是把反正我的梦想不是这个当做借口。……那些所谓梦想职业中拼搏努力的人,在这段时间里已经积累了无数的经验,磨练出他们在圈外无法想象的各种能力,就算有一天这个人有足够的运气,进入了那个他梦寐以求的领域,结果可能还是发现自己一无所有,毫无竞争力,这个最后不过是一切清零从头再来。”

这一段振聋发聩,反思自己,我曾拿不擅长工作领域当作借口,因此错过了很多积累的时间和机会。意识到这一点那天我想了很多,一个优秀的人可以在任何枯燥的事情中找到乐趣,并坚持下去。不论是不是梦想职业,还是要认真完成,这是最起码的职业准则,逃避是无用的。如果真如作者说的那样梦想照进现实,如何面对失去的时间呢?

10.“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它的沉没成本就越高。很多时候对很多人来说,所谓梦想也许只是陷阱。许多年来,我曾见过身边不少的人,一点一点被他们珍爱的梦想会掉。越是不满现状,摆脱现状的欲望就越强烈,而这种欲望会让一个人最终迷失方向,因为无论是谁,从本质上看都无法摆脱现状。……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好,用什么都用好。不要常常觉得苦(就会让人忍不住顾影自怜,浪费精力与时间),而要想办法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情趣——快乐是一种本事。这些年我遇到的优秀的年轻人,几乎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很少对现状不满(可能是他们的优秀,使他们难以觉得不满吧),他们热爱自己的生活,他们相对更不在意外界的影响,他们更专注于做事,而心无旁骛,他们身处良性循环之中,当然他们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进步。p46

梦想的沉没成本,确实没有考虑过。有一段时间总盼望退休,其实在逃避,感觉自己被捆绑住了,无法伸展——现在理解,是被自己的思想捆绑住了。因为工作时间较早,年纪不大,工龄很长,心里长出了疲惫的茧。去年走出来,最大收获是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寻求答案的时候固然辛苦,但由于孜孜不倦,看得到的清晰目标,让我感受到自己的持续前行,这对于一直推磨的自己有特殊的含义——走起来,哪怕晚了一点,也不要再维持现状了。事实证明,自己的努力也带动了身边的家人。女儿的肯定和同行给了我信心。去做自己认为对的,时间自会给予答案。

11.“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有收获、完美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解脱、完美永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解脱,都既清楚又简单,你必须要接受——不仅要接受,还要牢记;不仅要牢记,还要坚信,不容半点动摇。……通过不时地记录、思考与反省,你会越来越善于甄别那些不现实的念头,进而摆脱它们的影响。这就是差别。”p51

我总是在忙碌一阵子后提醒自己的思想别“走”的太快,曾经模糊的以为这是我的不自信,后来发现也许有些不自信的因素,但那不是主要原因,我其实对自己的状态有清醒的认识。所以我时常提出“水到渠成”的理论,那也是能说服我自己坚持行动的理由。

12.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因为人们做事时的真实境遇:一旦开始,就会发现意外接踵而至。这需要我们体现分辨任务属性——它是熟悉的还是陌生的?有些任务是熟悉的,以前做过的,你清楚任务每一个环节,这种情况下正确估算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是很容易的。然而,有些任务是你所陌生的,俺么之行过程中就会遭遇各种意外。只有将任务属性从陌生变为熟悉后,才可能顺利解决这些意外。p56

这一观点是作者用来说分解计划不够,还需要拆解计划说的。而我延伸到另一个层面,正因为不熟悉,所以意外发生比较频繁,让我们感觉难上加难,或者因为延迟或无法完成任务而否定自己。这一切是因为错误的预判造成的,当然,中间还有一些心理因素,比如考虑太复杂,不自信等。换言之,我们将陌生变为熟悉是必然过程,其结果也必然是相比较之前越来越熟悉——越来越顺。所以还是需要忍耐啊,别无他法。

13.“人是一种很有趣的动物,在自己做对、做好之前,通常已经了解做对、做好是什么样子。于是,无论能否做对、做好,人都觉得自己有能力判断别人是否做对、做好。所以,尽管自己不怎么样,却可以振振有词、理直气壮地评价别人做得对不对、好不好。这样看来,一个人一旦开始认真做事,被嘲弄、被耻笑的几率将远远高于被夸奖、被鼓励的几率——这几乎是肯定的。”p57

这一段戳中很多人的现状,你很认真的做事,却遇到不曾想过的评价。评价比认真做事来得快,而且看上去更高级——潜台词是我没这么做,所以我也不会错。这也提醒了我自己,在孩子做事行之前别提前唱衰,忍住评价,即便是坑,也得让孩子自己走。

14.“合理安排时间应该是这样的:迅速做完简单的,把节省出来的时间放在困难部分的处理上。然而很多人会下意识地回避困难,于是乎,他们的时间安排是这样的:用几乎全部时间处理简单的那部分,以至于困难的部分,干脆掩耳盗铃,视而不见,暗地里希望困难自动消灭……”

这段解释了很多人忙而没有效率,实际上是用全部时间做简单的事,用各种借口拖延做困难的事情。其实对于做事情的顺序,我还是比较推荐先把困难的事情先做完,给心理减负,用轻松的心态处理简单的事情,效率也会随之提高,更重要是对自己有信心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做普通人,拥有朴素的智慧——《把时间当作朋友》读书笔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