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基基本功特训营第五次收获

今天第五次筑基训练营,我把内容改版为第2个板块:共情。没有提前特别的通知预习,也是想看看大家真实呈现的状态。

在主持人的邀请下,大家的回应似乎有些迟疑,这也是很正常的一个状态的呈现,因为突然的转折会让大家觉得没有准备好,不知道怎么回应,也能感到大家对于特训营的在乎和看重,以及很想给到讲故事老师的这一份情感的共鸣。

那么在这个时候,S老师很善解人意的上来要求给大家一个思考的时间,同时也打消主持人的紧张。

第一位发言的老师似乎跟讲故事的老师的共鸣感会更强,因为年龄接近感受相似,所以回应的也就更快一些。

也能感受到相同职业的老师的共鸣感也会更多一些,也会更能感同身受。

大家也感觉到共情的这一部分比倾听似乎更难一些,因为“尊重一视同仁,而共情是因人而异”。同样的事情,可能不同来访者的感受会有很大的不一样,因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有着他独有的感受、知觉、体会,以及他的思维脉络和参考架构。

所以说在刘老师上课的时候曾经讲过,共情可能是需要咨询师一生去修炼的。

感受到大家在回应的时候,可能有些是基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回应的,也有的老师在回应的时候比较的犹豫迟疑以及不确定,因为不知道自己感受到的是否跟讲故事的老师是一致的。

《助人技术》书里提到了情感反应,也就是说助人者以陈述的方式清楚的标明当事人的感受,这些情感可能是当事人曾经说过的,或者是助人者从当事人的非言语的信息和表达内容信息当中推论到的,它可以是试探性的,也就是“说我想知道你是不是感到愤怒”,也可以是比较直接的“听起来,你似乎很生气”,强调的重点可以只是情感,“你感到烦恼了“,也可以同时强调情感及其他的原因“你感到烦恼,因为你的老师没有注意到你做了这么多的工作”。

助人者通过情感反应帮助当事人识别澄清,并且更深入的体验情感情感反应,鼓励当事人沉浸于他们的内部体验,然而除了给情感命名,还要重视协助当事人体验当下的情感。

情感反应的另一个用意是鼓励情感的宣泄,当情感不再受阻而变得开始流动,当事人也开始接纳这些情感的时候,情感才得以宣泄。

“情绪出不来,道理进不去”,所以通常是先处理情绪再处理问题,而在这个当下也是我们打开来访者内心世界的一把金钥匙,我们真正的跟他同频共振,才可能更多的去建立情感的联结,有合作的可能性。

你可能感兴趣的:(筑基基本功特训营第五次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