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集-中:不想做不代表不会做

总有个理由会让人弯下腰

2020/5/11:无意识写作

拖了许久的稿子,昨天搪塞过去后,今天果然被打了回来,却也只是些开头和标题的小毛病。大多数内容出自现成的文章,且都是无可挑剔的,只要注意得到原作者的首肯,发布并无大问题。

偏偏我对这种组稿的文章,有些不忍直视,一点儿都没有自己的内容,也说不过去。所幸就写了篇编者按,按照当初采访两人的速记,简单汇总了些观点。

写着写着,字数越来越多,不知不觉已上千字。关键是返回去看时,那些字里行间的文风不正是我平时写日记时的常用的手法。若不是剩余六千多字的内容同样是精华,我倒想要好好的将这篇选题独立完成了。

却也明白,那时候成型的文章,不会像现在这般顺利。完全出自个人之手的内容,在领导眼中总得经过修改后才可以问世,而别人的好内容拿来用,反倒不用多做审核。可能是那些已发表的论文,已经经过了层层验证,而我们发布此类的组稿文章也是不常见的。

在无意识写作时,突然发现以为没什么好写的东西,也写了不少内容出来。那个时候,真切的感受到自己写作水平的提高。一丁点的线索,就可以组织起一篇完成的文章。以文为生的路还真是选对了,来京将近一年,变化长进的不止一星半点。只是精神压力大了些,若是调整好心态,这条路将极为的顺畅,也漫长。

至于工作上的产出,对领导而言,印象最深刻的自然是出稿量的统计。即便是都是B类稿,却也胜在了数量,无论内容质量的好坏,在领导眼中那就是工作量的体现。不然,空空一个月费了多少心思,却没有几篇文章面世。即便领导对你有所认知,却也难免会被出稿量左右了态度。

对我而言,也可以三驾马车并行,这个词汇最近很火。不少上市公司都打出了相关口号,上次竟然也听我们公司大佬给人介绍时提到了我们的“三驾马车”发展战略。而我也可以公司出稿、思路活泛、日记锻炼,三个方面不断深挖。

无论是对本职工作的深耕,或是对业内新闻的关注,包括对社会热点大事件以及各种五花八门的呈现方式都进行了解,使得自己的触角越来越长,且不论有没有用,单单是这期间带来的信息量和关注点,就足以有许多收获。而自己每天坚持写作的习惯自然还是要持续下去,这也是进步最显著、跑得最快、也最有成就感的一架马车。

不知道是年纪大了,还是压力的问题,每次晚上吃过饭就犯困,感觉整个人浑身无力就像泄气了皮球一样。那次跟她说,下了班看到她之后整个人都软了,无比的放松,一点儿精气神也提不起来。这应该是好事吧,该紧绷的时候就一直在外面挺着,回到家之后就完全彻底的松弛下来。

只不过有时候在外面也头蒙蒙的,魂不守舍。

顺便提一下跟人之间的沟通,应该在下班后的交流,大家都是心有疲惫的吧,却也是为了一些目的不得不打起精神继续进行。就像我们在家里收到领导的信息一样,其他人在下班后收到我们的信息,也会有和我们同样的感受吧。

但愿那位知晓了我工作年限的大佬,不是因为我的稚嫩而敷衍,而是因为下班后无力应酬。说道这里,就有些深意了。与人相处保持神秘感极为重要,全部老实的和盘托出,反倒被认为傻、天真、幼稚、愚蠢,只会让对方以为你是实诚,认为你是个好人,对正经接洽的事宜来讲,反倒不如多留一些想象空间。

如同那断臂的维纳斯,让参观者自行去勾勒出那残缺的部分。

在这一点上,确实应该向父亲学习。

文/好好的2020/5/11

2020/5/12:我不想干不代表我不干

在分析互联网企业在市场上的动作时,“我不想干不代表我不干”这句话恰逢其时的出现了,以此来形容那些巨头们本不擅长的领域,为何却总要横插一脚,非常的恰当。他们不做,就会有其他竞对做。而自己不做的代价,就是被甩在身后。更何况,有些布局需要不断的落地,战略规划也需要实施,许多事和许多人都得动起来,不动就是一盘死棋,走着走着说不定还会有些收获。

所以说探索很重要,边走边摸索,可以避免自己还未开始有所动作就被大形势判定出局。虽然明知道那些虚头巴脑的概念是用来炒作的,把市场炒热,把人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如此以后,大家都动了起来,也就都有了可做的事情。

在这样各方安好、各享其成的情况下,那个曾经被提出的最终发展形态就显得没有那么重要了。能够实现自然最好,倘若实现不了,一路走下来也长出了其他一些果实。另外,这一路上不断栽花种草,也并不是乱撒种,若是没有这些步骤,肯定无法实现最终目的。不动是不可能的,政企学研都想要大家一起活泛起来。

能够维持着发展平衡,这就是市场的套路。

其实,“我不想干不代表我不干”这句话可以应用到的地方太多,可以说是万能的道理,几乎每个人都会将其代入到自己身上。

我刚一说完这句话,大家相继的都说出了自己明明不想却又不得不做的事。当时,我第一反应就是我并不想写这么些稿子,不都在这里配合着你们做工作。大家都有着各自的目的,为了出稿、为了客户、为了收入等等,都会有一个结果导致我们坚持着做一些我们根本不屑也并不想做的事情。

如果可以的话,每一个人都会说出对自己现状的不满,却又都不得不接受。同样,这个道理也可运用在此。都一样。看到领导重复几次这三个字时,我就知道自己直击了大家的痛处。

这也是能力的体现之一吧。能够和人在任何一个陌生的情境下气氛和谐的聊下去,且有不少有价值的互动,能够借此让话题不断地进行下去,这就是采访和聊天的功底体现。而且在这样的日常中,更能让领导看出一个人最真实的性格和表现。

若只是以工作时间来判断,不足以支撑吧。

就像是偶尔开会或说话时,突然提到了某一点,需要表达自己的看法。若是能够侃侃而谈,将来龙去脉和个人理解说得头头是道,滔滔不绝的旁证做引,将对话题的理解全部倾倒出来,把自己的观点和分析都呈现出来,甚至以此做了更多的延伸介绍。这就是能登大雅之堂的表现,结结巴巴的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更别提得到其他人的认可。任何一次沟通,任何一句话,任何时候的一次表现,都可以是一次至关重要的机会,很可能那一次的印象抵得过多少次的下苦功。

她今天说的那段话,也不无道理。领导喜欢把平时的工作交给中规中矩、办事妥当、不出差错的那些人,但这些人的薪资并不会太突出;反倒是那些在领导眼中是刺头、不省心、难掌控的人反倒更容易博得认可和喜欢,而他们的待遇反倒比老老实实上班工作的人要更好。

可以说是后者有更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自己的所思所想都会在某些时刻灌输到领导脑海中,并引起领导们的重视和思考,这种深刻的印象比平时唯唯诺诺的应付差事、完成任务要有效得多。

而这些人有这种表现,也都是并不害怕自己的越位会得到针对,有能力、有才华、有本事的人从来都是离经叛道的,他们会按照自以为对的方向狂奔,如果错了,大不了换一个。却不会眼睁睁的看着明明是一个错误的选择,仍旧闷不吭声的埋头做自己的事,因为其他的不需要自己承担。

今天在微博看到有好友发了状态,说是希望手中的项目赶紧黄掉,因为项目经理充满了理想主义且不懂产品。我能理解这种想法,这也是“我不想干不代表我不干”的体现之一,而且这种情况并不是指出问题,项目就会走向正轨。

领导会一直以为自己是对的,直到发现走不通;幸运的话,走通了,这条路那就是辉煌大道,将被多少后来人引以为傲,来此朝圣。同样的道理,这种领导也在操守着各种坚持、思想、执着、梦想等情愫,进而来践行着自己的目标。

都一样。这句话也是万能的。

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其向前走的轨迹都有着不可抗的力量在推着,停不下来,只能在前进的过程里想法设法的做一些更有效的事,让自己不至于浪费时间在一个毫无希望的事情上。起码都需要有个奔头。

刚说道了表现,既然人人心中都有“我不想干不代表我不干”的想法,却也有不同的结果出来。而作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人来说,他们知道有哪些坑,知道前方的弯弯绕绕,知道做这件事要承担的代价,却也不得不做,这就是担当吧。

而这种担当,不应当是消极的,发现的问题、产生的思考、总结的经验等等各方面的东西都是应当维持着清醒的状态,秉持着最开始的念想,留有一丝的心里明台。待到合适的机会,这些就是情况有改观时的一大转变契机。

我知道自己在很多时刻表现出过工作能力,也有相应的成果体现,这也是为何在日常工作中虽以为自己无所事事,还会被委以重任的原因。关键时刻能顶上的储备资源,也就是所谓的杀手锏。就像华为的海思芯片。今天突感自己是这个位置,不错。

文/好好的2020/5/12

2020/5/13:忙到飞起的感觉

一件事接着另一件事,永不停歇,连轴转的工作状态,今天体现得淋漓尽致。

虽然有些小插曲,我却仍乐享其中,甚至想要在每一个工作日都是如此的忙碌。碍于工作性质,还未到达那个阶段。或许等真正到了那个层次和位置,不间断的事情堆砌起来,也不会感觉到轻松,会想要再换个状态吧。

值得一提的是,当大脑始终处于紧绷,和不同的人进行沟通交流时,既有与人相处的必要,也需要沉下心整理些素材准备写稿,一边放得很开,一边想要收回来,来回切换时,就会突然因为某一句话产生了抵触情绪。

不知道是不是我表达的不够清楚,和对方负责媒体运营的小姑娘聊了一大圈后,她还是抓着切入点的问题,不断地想要我多说自己的看法,我以为说得已经够多,想要听听对方想要表达的信息时,竟又收到了一个反问。

我明白对方是客户,是甲方,我们应该提供更好的服务,但是对方也应当把自己详细的需求描述清楚,我才能知道想要什么。话说媒体这一行,大多是对方找到我们,我们就要绞尽脑汁的为对方思考,也就是将对方宣传的压力放在我们身上。即便是对其一无所知,仍旧要想法设法的找到各种可利用的素材,为其塑造出一个光辉良好的形象。

我知道当时的可以更耐心一些,接着对方的话茬不断的聊下去,平时和一些大佬们聊天都是如此进行的,但碍于当时我手里还拖着另一篇更为紧急的稿件,且原本一个多小时的直播已经占用了我不少时间,情况紧急的情况下,又向同事打听到对方只是一个很年轻的小姑娘,再回去翻翻我们聊天的记录,想要再去总结一些内容发给她,看着打出来熟悉的信息,都是刚刚提到的,然后就气血翻涌了起来,荷尔蒙和肾上腺素也都飙升,整个人有了燥热之感。

大脑嗡的一声,丧失了耐心,用很直接的话表达了我的疑问,难道聊了这么久都白聊了吗?果不其然,这种情绪上的波动,双方都是很容易感受到。对方许久不回话。我开始有些后悔了,毕竟可以更耐心一些,或者干脆多说一些,服务更好一些。甚至以为自己是不是没有说到重点上,打了那么多的字是不是都是废话,因为自己平时写日记养成的习惯,很多事情都没有直呼其意,而是拐弯抹角的表达我的观点。

虽然之前领导也说过,这种付费稿,如果一味的要求对方提供思路,那他们反倒就没有必要来找我们了,道理是这么没错,可我总觉得还是需要对方尽可能的提供一些东西,起码我们是要争取的,而不是被动的自己在琢磨。

事实已经发生了,而且回复也无伤大雅,可以说是玩笑话。时间紧迫,也没有太多时间细想,脑子飞速旋转着,上一件事还未完整的告一段落,下一件事就提上了日程。总之,对方不回话,我也就顺理成章的有了时机去做其他事情。

上个洗手间,洗吧脸,换个心态,接着上手另一件工作。没一会儿,就有收到了对方的回复。果然,这次说出了一些内容。不争取的东西,对方就是不给。

我正琢磨怎么回复更好,生怕再重蹈刚才的覆辙,想要说些更干货的内容,没成想就被拉到了群里,很明显这是对方在和领导反应了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看到群里的一票人,我们三人,他们两人,也没有什么多说的。简单寒暄几句,我就将那句早已编辑完成还未发出去的话发了出去。

经过那一句话的小插曲,似乎我俩的沟通更为顺畅了些。看来有些话,说直白些更好,大家虚头巴脑的聊半天,如果时间宽松,打发上班还可以,若是忙起来,才没有那么多闲工夫。倘若放在平时,这样的情况,我巴不得和对方聊到下班。

可今天的情况特殊,只得速战速决,拖泥带水的耽误其他工作的进度。后来沟通好了内容,又说到了出稿时间、采访对象等问题,又是一番周旋,最终我还是争取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而对方应当是抱有一丝希望的接受了,相当于我给画了一个饼。干货、飘香、好汤这种东西,并不是我付出多一些他们就会心满意足的。却也只得以此方法来结束这一段纠葛,否则手中其他的工作就无法继续了。

理解万岁,热度已过的稿自然要摆在热度刚来的后面。

当这面结束的时候,看看时间竟然离下班还不到一小时,正准备开始另一边。群里投稿的文章又来了,对所有事情都关注的我,只要在可见的范围内,必然会插一手,想要更多的了解我们运转的套路,这也是为何不到一年我就对公司经营、商业模式、企业套路了解了大概地原因。不止是平时和采访对象、和领导们的聊天,还有平时自己的关注度和触角的延伸。

又是一番表达观点,和上午如出一辙,虽然占用时间,还是值得的,这就是自己给自己在公司的定位。当领导看到我竟然在一天当中参与了那么多的事情,说了那么多和我手中重要工作毫不相干的话,甚至都给了建议,忍不住提醒我还要在今天给客户出选题大纲。

我自然没忘,只是当时已经把这项工作的时间节点在心里推迟到了晚上。

没办法,两篇付费稿赶到了同一个时间段,没有手忙脚乱的崩溃已经不错了。就在这时,我听到了领导们在讨论是否需要大纲。其实这是我多嘴还是领导多嘴,或是对方在时间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有些流程应当能省则省,而领导没有尽到为我们争取减负的机会。

正在我快马加鞭的赶稿时,又收到了客户在群里的催稿。今天当了很多次杨白劳,客户和领导们都是黄世仁,他们都在做着我昨天说的那句“我不想干不代表我不干”。

一番操作猛如虎,幸亏我早有准备,从一大早就开始进行,直到下午临下班,才零零碎碎的把所有的相关素材整理成一篇,这期间我是参与了多少其他人的工作。所以,我只能把那些看起来高深莫测的目录发给对方,表示工作量很大,需要晚些发出来。也顺便给自己找了台阶下,若是几百字的东西,很随意的就出来了。

果然,对方上钩,我也正好将庞大的工作量缩小了些,其实也算是将责任给大家一起分担了,如此甚好。所以,接下来,体现个人能力和水平的时候到了,短短半小时不到,我就将近万字的内容、各方沟通的结果、客户的要求汇总成立一篇近两千字的大纲脉络,且将个人的观点和现有的素材干活全部囊括在内,这也就是这一天我工作最大的一个体现,却是通过短短一小会儿就完成了。

很多时候,大家都是如此吧,准备了很久,其实呈现的只有几分钟。

演讲、春晚、高考、面试、汇报工作等等……

将各方面考虑周全后,所有事情都安排妥当,看看时间也才只加班了半小时,而其他同事刚走也一会儿,自此,完美的将今天的工作告一段落。无论好坏,以现有的能力,我能做的工作都已经做了出来,其他的只要等待对方的反馈即可。

对于我这方面的应急能力,相信领导是深有体会的,不然也不会把这种棘手的事情交给我来做,所以下午领导过来询问进度时,那种发自内心的赞赏,和同一阵线的交谈都可以表示他对我工作的认可。没想到此,我就觉得自己的工资再加多少都是应当的。这个时候,我相信他也是这么认为。

10万块3篇稿,附带宣传稿的发放机会是没有成本,而算下来,这一篇稿按照领导的要求只写3000字,我一个字都可以值100块。虽然这其中有公司长时间积累沉淀的东西在,算下来,我这么点儿工资,在领导眼中若真是和一些签约作者的稿费、付费稿比起来,真的是不值一提。

而我这一个月来,联系的稿件已经有7篇,都抵得上我两个月的工资了,他们不会算不清楚这个帐。我的能力和潜在实力,他们理应放在眼中,并时刻准备挖掘。而我,也在这种被重用的时刻,感觉到无比的满足,这种价值被认可,远比金钱要来得舒坦。当然,若是日常收入也能匹配上这种能力,更好。可惜公司并不是时时都会有这样的机会让我表现,还记得上一次已经是五个月前了。

下班后,神清气爽,却是脑袋嗡嗡的,不用说是耗神太多带来的副作用。正逢其时,今天是她留给我的跑步时间,回到家可以出出汗,好好在大喘气中想想这一天的发生的事。一路上,竟有些恍惚感,看盗墓笔记都有些心不在焉的。

到家后,她正在做菜。这两天晚上,她都贴心的将第二天需要带的午饭准备妥当,为了早上可以让我多睡一会儿,暖暖的感觉真好。尤其是今天早上,好久不赖床的我,在那短短的一小会儿功夫里,感觉竟然是那么的幸福。

回家路上,就是这么巧,那边的一些客户反馈也回来了,我也第一时间做出了回应,也得到了对方的首肯和认可,结果自然是好的。总之,我的工作在今天是绝对完成了,剩余的交给明天。即便是后来再收到信息,也都是简单的回复即可。

简单的5公里跑完,回来她早已做好了晚饭、早饭、午饭,似乎又回到了之前甩手掌柜的日子,我像大爷一般的只需要回来吃吃喝喝洗洗刷刷就可以,其他的工作都是她的。我知道,这都是因为那天她看到了我发给她的《一个人的慌乱》,她想要替我分担一些,正如她所说:我多做一些,你就可以少做一些。

她勤快了,我就可以懒了。

简单的一种家庭分工,这就是爱吧!

今天真的是体验到了忙得脚不沾地的感觉,不过忙里偷闲的功夫我早已练得炉火纯青,期间我不知道看了多少课外文章,这种收获每天都必不可少。

这种工作状态,很舒坦,很享受。

明天继续,又是元气满满的一天。

话说明天一大早,又不用早起,美滋滋。简简单单的下个面条即可,她已经把卤子备好,西红柿火腿鸡蛋。再重复一句之前的话: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说你呢,看到了吧!哈哈哈哈哈,滑稽脸。

作为每天我写完后的第一个读者,你应该感觉到很幸运,很幸福。

手动狗头。

之前也说过,这种情形和很多大家们最初的创作状态何其相似。虽然我也拎得清自己的斤两,也不再不符实际的去想那些有的没的。却也在每每我去洗澡时,你在读我刚写的东西,这种情景,这种感觉,很奇妙。

以后继续,爱你!笔芯!

文/好好的2020/5/13

2020/5/14:我真是自由散漫惯了

一天的时间,也能赶出来一篇毫无头绪的稿。

这样的稿件,倘若没有给时间限制,自行找寻素材,找采访对象,写大纲,搭脉络,一周的时间也写不出来,也丝毫不奇怪。

写完之后,就一个感觉,我真是自由散漫惯了。如果每天都被逼得死死的,想必出稿的数量会更多。其实这也是自己对自我要求不严格,太随心所欲,也没有给自己定目标,过于苛刻的要求自己,自己也无法接受,可能是因为太难受吧。

算算,今天,从进入状态,到完成,耗时并不长,前后还都有一两个小时的空闲时间。倒也让我认清楚了为何自己总在平时的选题上耽误太多时间的原因,都是太自由,太散漫,不把任务当做事。以为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自然也就能拖就拖,反正手里会有各种事情加塞进来。

对我这样的人,定死出稿,必出。

质量问题,倒不是很大,只要时间足够的充裕,表述足够的清晰,内容上的差距并不会太大,且在二次或三次修改的时候,润色和修改的功夫更多,可以多花些时间打磨。最重要的是,先把文章给勾勒出来,该填的东西填进去,该写的该说的该有的都提到了,剩下的都是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心思体现。

最难的也是在第一次进行时,遇到一些内容连自己这一关都过不了,总觉得是现成的东西不屑于用,却又没有太多个人见解,写不深入的情况下,自然容易放弃。然后在下一次再陷入到这个死循环里,直到被逼得没办法,才草草的出了一版。

其实若是在第一次时,自己就定死规矩,一天内必定要将这一版的内容敲定下来,除非有人强烈要求删改内容,自己绝对不已经完成的布局再进行修改。今天就在无意识的时候又去润色已经写好的内容,改着改着,后面也不知道如何进行了,前面的越来也越不满意。

直到自己晃过神儿来,又想起她之前告诫我的先完成再说,抠起来是没完没了的,也就像昨天一样又去洗手间洗把脸精神一下后,再回去赶稿。一旦心里认定了我一定要出,必然是可以出的。客户提到的内容应用尽有,再加上自己突发奇想构思出的布局,这就是一篇好文章。

所以,每次完成之后,都会感觉这是一篇好文。今天这篇完全靠自己进行的文章,也是得到了自家人的认可,这就是对我能力的肯定,几位领导能看到潜力存在,日后也会针对性的安排相关的工作。

最重要的是这种文风是他们其他人不具备的,那些在我看起来毫无特色的东西反倒成了最宝贵的。这就是所谓的无巧不成书吧,我平时的习惯,加上严肃的描述,到有些相辅相成了,而我最后并无刻意的去写结尾,也反倒成了点睛之笔。

这就是规矩的重要性,如果任着性子不写,很多话定是出不来的。

自由散漫的性格可以放在很多地方,也会凸显出自己鲜明的个人特色,比如每天都会迟到十分钟以内,这像是成了我冠冕堂皇的规律时间,其实并不好,却仍是由着自己来。这种影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就看领导是否在意了。

对我而言,只要在工作时间内维持高效率的办公,远比早晚在那里磨蹭时间要好得多。虽然碍于束缚性太弱,我的出稿并不多,但我对各方面关注度很大。这也是让我每天能够心安理得的迟到,还正常下班的原因吧。心里有底气,就不慌。

说起来,每天早到且走得晚的人,是够勤奋,还是以此凑底气,很值得讨论。

今天和家里好死不活的聊了一个小时,真的是没有多少精神,再长的时间说道的话题还是那么多,提到的事,商量的内容都是老生常谈的。不过,这种无聊的陪伴,才是和家里人最大的意义吧。有种说法是说多少废话,也就是有多少幸福感。可能是因为在进行这些并无意义的沟通时,不用去想那些让人头疼的事情吧。

说再多,还是早睡早起、锻炼身体、随时洗内裤洗袜子等等这些家常嘱咐。今天的我竟然没有反驳,都一一的接了下来,真的是累的吧,也没有气力和精神去解释。哈欠连天的陪聊了那么久。对他们而言,应该也是陪聊吧。这种亲情之间的互相陪伴,也是必需品。

至于他们的那些劝告,自小就没养成的习惯,哪能说变就能变回来,而且当我一起在老家时,时间作息不也都是和现在一样。虽然他们在我们不在家时,可能会更规律一些,可我们看到的毕竟都是我们在一起时的作息。

言传不如身教啊,手动狗头。

话说对年轻人的劝告,点到为止,他们意识不到的问题,再紧逼也没多少用,只有当他自己意识到应该如何做的时候,他自然就会去做。就像我当年一样,他现在不也是那般模样。而我现在,也是他将来。长大的过程只有自己经历过后,才知道是这样,从他现在身上发现的一些特质,是这个年龄段都具备的。在下一个阶段时,自然会发生变化。催得太紧,适得其反,也根本听不进去。我当年不也是这样。

只要人不差,未来也都不会太差。

文/好好的2020/5/14

2020/5/15:为何如何尽心尽力

关掉电脑、拿起包、锁上抽屉,起身下班后,一路上头都不抬的握着手机,敲敲打打的没停,似乎下班并不意味着工作的结束,而是另一种工作状态的开启。

我一边编辑着朋友圈,一边刷着今天文章,一边回复着群里的信息,一边想着还没打卡,在火急火燎的发布完朋友圈后,突然觉得那句文案有些词不达意、云里雾里的不够全面,看着时间也才一分钟,影响不大,索性就删掉重新编辑了起来,待到重新发布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不知不觉就刷了门禁、出了大楼、过了马路、穿了商场、进了地铁。

连忙去打卡,本还抱着一丝期望,以为还来得及在地铁站正常打卡,没成想已经过了正常打卡的范围,看着地图上那短短几百米的距离,而自己就不在那个圆圈之内,无奈之下只好打了外勤。看着本月那一个个汇聚起来的浅蓝色线性,突然多了一个橙色的小点,虽无伤大雅,却心里怪怪的,有些懊恼。

明明一路上都在为了工作,反倒影响了这种考勤的数据。

如果不是强迫症使然,也不会去纠结这种毫无影响的东西,既然想着完美一些,出现了瑕疵难免会不舒服。也没有给我太多细想的时间,群里的消息还得回复,而单独拎出来的聊天也得继续。

有些文件明明大家都可以找到,偏偏懒得要你把菜喂到嘴边,为了考验对方?为了方便自己?为了加强联系?管他呢,反正也习惯了。在公司的时候,这种东西我都第一时间可以搜罗出来公开,这次就在手机上翻着,然后把对应的链接发给对方,并附上自己的理解。

真不知道大家为何对领导的意思总无法领会,都需要我来进行解释或者冲上去问出个一二,他们是因为什么心理而不自己去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害怕?心虚?

地铁沿线也并未有太多私人时间,信号恢复之后,就看到群里的消息不断,且又收到了甲方的夺命连环催,只得将此招数向同事施展,拿到结果后又火速回复给对方。

一件件事情像一个个环一样将我套在里面,从这个里面出来后又进入到了下一个里面,这边刚告一段落,另一边马上有了起色。总之,信息回个不停,脑子没有丝毫停下来的节奏,反倒更加紧绷了。

再想想今天一整天都在为了那篇早已完成的稿子,只为配合对方修改内容、标题、摘要,满足他们添加视频、照片等要求,连续多少次编辑后的保存已经记不清楚了,后来看到发布两字后,已经麻木得没有一丝的惊喜了。

长舒一口气,大家都不容易。

今天也第一次知道原来以公关为主的营销公司竟然也可以上市多年后保持盈利,吸引资本进入,拓展细分市场,几百亿的营收、预算1000万以上的高端需求、在线布局小额业务等等,只要有缝隙,总有人钻进去吃得饱饱的。

下了地铁,各种信息还在不断摄入着,今天的工作还未彻底结束。看到可利用的资源后,第一反应就是加上了微信,然后进行关系维护。骑车到安全区域后,打开手机,果然一切仍在继续。也是奇怪,我竟没有丝毫的抵触心理,且抱有更多的期望。

是想要得到认可?是要尽早的铺开关系网?是想好好的表现?是真心的把这份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做?是想要争取拿到加薪?是想尽快的摸清门道好为自己日后做打算?很多个理由,似乎都习惯了这样尽心尽力的付出,即便有些时候不被认可,却也只是感觉到委屈,却不会影响自己一如既往的继续。

到了小区门口,仍未停止。我都不知道自己可以有这么多的事情可以做,却是在现在想想都在进行些什么工作,也说不上来。而且,当我低头一直看着手机向前走,都不知道怎么的就已经到了楼下,上楼的时候还在拿着手机回着信息,完全沉浸了一种境界里面,直到我想要推开门进家,突然发现门锁了,猛然一惊,她不在家?

去哪儿了?不是在等我做饭吗?去哪里买什么东西了?

还未等我思考完毕,当我正准备拿钥匙的时候,门打开了。我一脸开心的准备问她为什么要锁门,却发现开门的是另外一个陌生的女人。“您找谁?”

这下更加的清醒了,像是从一个陷得很深的梦境里突然抽离出来了一样,回到了现实,也意识到身边的一切都不是熟悉的样子,面前的布局、左右的大门、脚下的地毯、两边的对联、小广告的痕迹,都是陌生的。

“不好意思,进错楼了!”

本以为进错楼的我,下去一层后,竟然发现并不是一楼,仔细端详了一下,这不就是我家吗,我没有进错楼,只是上错了楼层。

果然一把推开门后,她就在屋里。我简单应付了几句,就接着看手机,生怕漏掉一些信息没有及时回复,和她说着我要做饭,她回些什么话却也没有继续接着多说些什么,就像我一直在手机的梦境里,从来没有回过神儿来。

终于收到了大佬的回复,一条新的关系就此有了良好的开端。一边仔细看信息,一边想如何回复,一边接水准备熬粥。坐上锅后,还未想好如何回应。从厨房出来,坐在还未开灯的客厅里,我竟回来后也一直没有想到要开灯,而她一直在卧室的房间里躺着。

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组织了好一会儿语言,终于把信息发了出去。然后开始去厨房琢磨着到底煮什么粥好,接着又把菜、馒头拿出来……期间,不时的留意着手机,想看看有没有回信,可惜,直到现在再也没有收到回复。也是正常的。

一切准备妥当后,又想到还有一条线可以搭上,也就加上了微信,开始新一轮的搭讪。饭菜摆好后,她已经动筷,我却没有心思和胃口,继续玩弄着手机。

在几个回合下来,同是北方大汉的我们聊起天来也是有些豪爽气,正好一扫另外一条线暂时停滞带来的不安,当这一条线稳定下来后,终于放了自己一马,开始吃饭。

而今天的工作,自此终于结束了。

看看时间,已经八点多,然后就是咸鱼的放松时刻。虽然六点下班,两个多小时的时间我到了家,也做好了饭,却也是一直在工作和家庭之间来回切换,并无丝毫的放松之感。有句话就冒了出来,正好可以作为今天的主题:为何如此尽心尽力?

为何?

明明不是最喜欢的方向,为何还这么上心?也没有人要求自己必须如何做,为何都做到最好的铺垫和准备?并不想长此以往的下去,作为跳板的工作为何还这么拼命?果真是抱有一丝的希望,以为这就是一个努力后就会有回报的机会吗?

因为年龄摆在眼前,不允许自己轻易的浪费时间,只能抓住任何一根浮萍都以为是救命稻草,我在害怕自己被淘汰吗?明明各方面都让我觉得无所顾虑,难道是工作年限?可我看到很多的招聘信息,已经提不起兴趣了,只好做好手里的工作,这是被PUA成功的标志吗?还是因为自己没得选择?

职场这条路,哪有那么简单、那么轻松的就可以顺顺利利的拿到高薪做到高位。没有谁能容易的从底层一步步做好管理层而不吃一点儿苦,除非裙带关系。

很多事情,弄不明白原因,却知道自己应该如何做。

而我,就是在没得选的时候,只能在现有的施展空间里,抓住机会尽可能的将个人擅长的地方体现得更多一些,也只有这样,才会得到更多的关注,进而获取到更多的机会。成年人的世界里,谁都不容易。

我弟,今天应当是第一次受到来此社会的挫折,这是好事。如同我当年一样,就得自己撞过一个又一个墙之后,才会总结出一些经验和道理。这些东西其实很简单,却是任谁来说都不如自己去碰来得实在和真实有效。

她的怀孕,不出意外的话,近期就要公开了,其实现在也算是在暗地里公开了的,只不过没有摆在明面上说,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

就这样吧,周末到了。

明天她加班,我有了些时间,应该可以多做些事情。

比如买菜、做饭、拖地、洗衣,还有更新一下自媒体。

文/好好的2020/5/15

2020/5/16:两个多月,17万字

原本并未想要在今天就整理成一个文档,却在意识到即便是公开再多的文章,不去宣传推广,还是得不到有效的反馈。为了更新而更新,那些微乎其微的小反应和阅读量,倒不如一直还在私下进行好了。既然已经养成了习惯,也无所谓必须要用发布来限制自己每天必须更新。

只为她一个读者,也是可以有督促作用的。

这么些天下来,17万字。这种感觉,怎么形容呢?说多吧,毕竟之前已经估量过超了10万字;说少吧,17万字已经足够让我满足感爆棚。且若是按照如此的节奏继续下去,一年后的文字轻轻松松近百万,前不久50万的估计果然还是保守的。

每天只在下班后挤出来一段时间进行写作,远远谈不上构思这种专业词汇,不过在整理过程中,免不了想要将这些汇集成篇的内容投给出版社,按照一年为节点。说不定会有人以为碰到了宝贝,出版后轰动一时,大家每天追着等我自媒体的更新……梦醒之后,回过神儿来,当然知道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对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青年人碎碎念的日记感兴趣。尤其是这么一个快餐式阅读的时代,我这么多的字有何值得大家追捧的,那些所谓的青年人共情点,只是陈述,有何意义?

乱七八糟的想一通,也是一年后的事情了,这才开始不到三个月。这一年若真是能够坚持到底,真的算是入门了,就是不知道以这种文风入门是好是坏。其实,投稿、发布等都只有一个原因,我只想得到一些回应,我希望那些对文字有造诣、对文学有研究、对写作有想法的圈内人,可以给我指一条写作的道路出来。

所以也想到了方方、庆山、余华、贾平凹等人,很可能石沉大海,可不试试怎么知道结果呢。另外,这些东西也是可以作为面试的筹码,hr自然不会仔细的读完,但一定会被震撼到。说不定通过某些渠道流通出去之后,反倒引起了关注。

这些有的没的,净是一个人的幻想,当下还需要继续沉淀。

最近,对互联网行话的调侃有些多,自己毕业后一直没有摆脱这些虚头巴脑的各种文字,之前的公司是,如今的岗位也是,都需要有各种看起来高级的词语来装饰门面,很明显,这对写作是有负面影响的。

以上,还是做梦。

其实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日记,仅此而已。做着普通的工作,过着普通的生活,写着普通的文字,以后很多年也都是如此。哪有太大的转变可以让人突然纵身一跃成为了盖世高手,奇遇和天分,我都没有。

自我感觉良好的时候,难免会想到一些不切实际的场景;在清醒的意识到自己的斤两后,自然是老老实实的接受平庸的生活。按部就班的工作,尽可能的多赚一些钱,尽到赡养老人的责任,完成抚养下一代的义务,等到退休后,再将大把的时间花在年轻时未竟的梦想身上。

至于现在,当作一个爱好,写写就好了。就算是日后有时间进行润色编辑的工作,仍旧是一份简简单单的日记,如何将内容提炼成可以反应一代人状态的代表作,还需要去思考很多东西。就像那天晚上看到《天若有情》,对剧本极为喜欢。忍不住想要自己去写出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来,还未动手,动动脑子就知道有没有可行性。

还有对王朔那种风格和故事的塑造,也是稍微琢磨一下,就知道自己是不是那块料,有没有可能憋在家里就能闷出来那么多风靡一时的作品。

天才哪有那么多,更何况每一个天才的出现都需要时代来造就。李白在开明的唐朝,鲁迅在纷乱的民国,王小波在开放初的中国,韩寒在旋涡的最中心……

不止是作家们,那些互联网大佬、直播大腕、明星歌手等等,任何一个可以出头的都是赶上了时代大势的顺风车,吴京的战狼2就是绝佳的例子。

若无外部力量的协助,单靠个人,难以成事。

接着走吧,前面的路走到的时候就知道到底是何模样。

关于这份工作,还是忍不住在休息日一直关注各类信息,包括跑步,虽然有益于锻炼身体,可这不也是算作是一部分公司文化在生活中的延伸。有时候,真的是感觉工作中的事情无处不在,是不是每一家小小的创业工作就是如此?还是每一家媒体和编辑岗位才导致如此?

压力大得厉害的时候,真的感觉到了可怕。说过无数次的调整心态,却是也在害怕自己怎么习惯了被压榨,这不是一个好现象。我是自由的,当自由的灵魂感觉到被外部力量侵入时,那才是让我感觉倒可怕的最大原因。

竟和西方国家有些像了,不自由,毋宁死。

国外很多国家的疫情还在继续,很有可能这场疫情会常伴人左右,就像艾滋、结核、天花一样,这种谁也不想的事情,却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

人类,与疾病共存,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就是我们要付出代价的时候。环境生态破坏、动植物灭绝、大草原退化、海平面上升……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是历史长河演进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小区这几天开始垃圾分类,果真是北京的郊区,政策落实速度并不快,而且执行起来也有很多问题,四个垃圾桶三个是其他,只有一个厨余。时间固定在了早晚,茶余饭后,随处可见大爷大妈们抱怨的声音。

再想到上海早就在一年前开始,又忍不住怀念起上海了。每当看到上海的照片或者相关报道时,总不自主的和北京进行对比。如果像上海一样,我们住在东区,都是新发展的地方,浦东新区、朝阳区,东方明珠、大裤衩,三件套、三里屯。

有落差,还是因为我们住的是老城区。上海浦西一样老旧,浦东是近三十年的产物,自然都是崭新的,而我们现在身处的北京房山,更是郊区的郊区,自然没法和洋气的浦东对比。

话说在帝都呆久了,对天子脚下的臣民们也多少有了些了解,京城的老百姓们确实一个个的都豪横。天不怕地不怕,北京人的身份就是最大的底气,多大的官在他们眼里都不是个事儿,骂天骂地,谁都不服,自己舒坦才最重要,看不惯的想说的一定得麻溜的说出来。

如果有人能让京城的百姓都服气,那才是真牛。

文/好好的2020/5/16


2020/5/17:可以称之为家的城市

本来想好了今天的切入点,在开始动手的时候,又难以落笔。都是些家长里短的内容,吃饭、逛公园、购物、炖鸡、躺尸、睡觉……每一个周末都有着相似的安排,且都有些相同的描述。其实,记录每一天发生的事情,并夹带一些个人的理解和感悟,固然没错,可若是天天都是如此,太多流水账的东西,在日后重读起来又有多少意义呢?只能勾起当时画面,如此这般是自己想要的吗?虽然之前说过不去追求所谓的意义,

所以,刚刚突然不想再将今天那种美好的心情描述出来。时间精力有限,若是放在那个地方,温馨、幸福、甜蜜、开心、舒坦等美好的词汇都可以涌出来,自然都是好的,却也是将自己定格在了那里;倘若将关注点放在某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上,对此稍加了解后再做描述,这样会不会更让自己满意。

当然,太想要跃然纸上的内容还是可以有,那些自己蹦出来、印象深刻、不吐不快的情节和感受,可以用插话或在最后提到。

今天,对人民日报人民文旅招聘形式的感受,那些选题的布置,看起来随意,却也是最能体现水平的,以我这一年来的经验,也只是应付差事,说不上是满分作文,甚至在很多日常,都是在接任务办事,鲜有个人组织起来的选题和策划,每当真正面临考核的时候也就知道自己了水平如何,是否有本事再端一碗新饭,当下还真是我最好的选择了;至于很多招聘包括人民日报此次不设门槛,其实就是广撒网多捞鱼、全收再掐尖儿这样的选人,不管是研究生、博士生、招聘,都是适用的,对面试者而言,是多了机会,却也更为弱势了。那些嘴上说着只要优秀就不怕,真是如此吗?

一份好的履历,在众多对比下,那些个优秀,能凸现出来吗?

我们是可以对很多事情包括以后的工作谈到自己的看法,观点犀利、表达清晰、看法独到等等,都是优点没错,可对于那些手握决定权的人来说,倘若有些履历更丰富、学校更出名的面试者可以选择,那些自认为本身足够的优秀的人的优势又在哪里?更何况,在和那些一看简历就比自己强的人面前,有什么底气可以说别人不如自己优秀?难道那些名校出身、科班学习、耳濡目染、沉浸许久的人就没有自己那些优秀的小心思?自己有擅长的地方难道那些其他竞争者就没有?

有时候,并不是自我打击,而是应该认清楚优秀二字究竟意味着什么,不应当固执的以为只有自己看到、只有自己想到,尤其是在社会如此巨大的环境下,没有真正被高峰震慑时,很难接受自己的渺小,甚至会一直以为自己是座未被人发现的金矿。

很多次,都在劝自己接受平庸的现实,不知道是不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如此,在遇到更优秀、更厉害、更资深、更专业、也更有背景的人之后,稍作挣扎,意识到了比不过,就对那种优秀不屑一顾,开始为自己找台阶下,论自己的长处,找对方的短板,为对方的突出找各种理由,其实都是想法设法让自己接受比人差的事实,最终都落在了各有特色上,总之并不会承认自己一无是处。

其实,很多比我们各方面都优秀的人并未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圈内,之前并无交集时会以为自己在某一方面已经很突出,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比我们更突出的人。这也是大家都理解的事情,想起来自己为何会以为自己是特殊的,还是和母亲有关。

她那种自小灌输的思想,其他人可以,为什么你不可以,既然人家能够做到,你也应该努力让自己也做到,总之就是不服输,一直积极向上,永远不承认自己比其他人弱,就算是他人有自己达不到的地方,那自己也一定有其他人达不到的地方,要努力挖掘,更要不断的努力,直到成功那一天的到来。

一时也说不全母亲的成功观和思想,却是清楚的知道我为什么总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为什么对现状永远不满意,因为她就是如此,她那颗永远躁动的心在我幼小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乃至我的心在长大后竟也是如此的躁动。

另一方面,父亲的知足常乐又让我躁动的心在经历过打击后,会不时的提醒自己简简单单的就挺好,就像父亲在我们小时候就提到的六字箴言:健康、快乐、长寿。

如此,有时激情万丈,有时顺如绵阳,也就解释得通了。对我而言,任何一种生活也都是可以接受,可以努力的追,也可以享受温存。只不过这样不时的交替思想,有时候会很累。等到年纪再大一些,我应当是可以找到自己最想要的思想,比如定下来我们可以称之为家的城市后。

我想最后胜利的应该是父亲的思想,就是不知道母亲的思想会不会永远离去,应该会很难,这种应该都是要带一辈子的。所以人才会说,子女都是父母的翻版,他们的思想和为人处世在我们身上都有相似的影子。

至于那个我们可以称之为家的城市,今天又说起了四川的成都、绵阳等地,还有重庆、西安,再加上之前想过的杭州、苏州、无锡、嘉兴等城市,广州也曾动过念头,说再多的地方都不如郑州来得合适。最终会定居在哪里?能留在北京吗?还会去上海吗?还有再一座城市让我们折腾吗?哪座城市可以在今后多少年内都称为家?而不是像北京、上海、郑州这三个地方,只有几年的称呼。

我们俩个在一起的地方就是家,这话没错,所以北上郑才有了家的称呼。很幸运,我们并没有遭遇过房东临时变动让我们搬家的情景,都是我们二人对现状不满足才挪的窝,但是危机感从未消失过,尤其是这么多年我们缩手缩脚、不敢添置、一直凑活,总会有些不舒服。那个有我们小家的城市,何时落定,将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

这也将直接决定我们各自工作的进展,以及我们几十年职场生涯如何度过。

她坚持多年的化妆品配方,我看起来并无难题,却也有极大的隐患。虽然编辑写作的工作很适合我,却不是能够让家庭可以衣食无忧、不被金钱困扰的职业,所以有时候我会想要做出调整,比如公关、市场等部门。通过这些年锻炼的综合能力和严谨负责的态度,我相信换一个行业、适应新的岗位、找一份新工作对我而言并不难,难的是职业不稳定,让自己很长时间都会陷入到一个新人磨炼阶段,再多的新鲜感都会过去,有些背后的坑没入行也看不到,变动太多,且会让家庭有些不稳定。

这些问题,都是日后稳定下来后才需要考虑的问题,日后再说吧。时间上,并不重要,以挣钱为目的的工作,反倒是简单了,就像董明珠当年一样。

这话说起来,应该也是不了解才佯作轻松。

关于以后的写作方向呢,其实就是个主次的问题。以前以生活为主,辅以看到的新闻报道和其他想法,都在进行。而今天最开始提到的那一点,也只是将辅助的提到主要层面上来,总体来说变化还是不大,毕竟以选题写文章,哪有那么容易。

文/好好的2020/5/17

2020/5/18:为什么人总是不开心

从周末开始,就惦记着这周的工作,心不在焉的连放松都无法全身心的进行。总有件事堵在了心里,未完成就总不得闲。之前也有很多工作都堆了后面,却从未有过像这样的郁结之处。仔细想想,可将其归结为沟通的不畅。

自上周,客户那边的小姑娘开始接洽,一番聊下来,最后却是让我得到了一个反问的结论。不知道是不是大家做媒体相关的都是如此,话都说得云里雾里,不把对方绕晕就绝不停止。很多表达都可以用大白话最直接的说出来,偏用那些高大上的词语来一层套一层的转达,可能这些关键的点都是领导特意强调的。就像是我们按照客户的要求写大纲时,总要把各种语言堆砌在那两个再简单不过的词语上。

也是,若只有那两个词语,不针对进行拓展的话,长篇大论的文章如何形成,采访如何进行,对方如何配合,宣传如何到位。这就是记者和编辑存在的意义吧。千方百计、绞尽脑汁的为客户那再简单不过的两个词语纠结着,围绕着他们生生的拽出几千字的文章。费神费力。这是作为媒体的责任,不过我相信有些媒体是不单单依靠软文营生的吧,虽有却不至于所有精力都铺在上面,全无任何其他个人擅长且喜欢的选题可以进行。对我们这样一个小圈子的行业媒体而言,真的是太局限了。

很多不能写,固定在了一些领域,稍微探出头就会以为偏离了轨道,而又会听到想要破圈的一些说辞。挣扎在这一亩三分地,经营好这么一小块地方已经不容易,以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和魄力,遥遥无期。

由于是我们的风格在此,且领导也多次说过要让客户给定方向,还要我们何用。所以,我一点也不怪对方小姑娘的表达不清,也不怪她领导的含糊其辞,虽然大家说过的很多话串起来听都很能说得通,也都是表达清楚了自己想要说的,可那么多官话套话交互起来,get不到对方的点也就能够理解了。

我会怀疑,是不是自己真的没有理解客户的需求,且没有形成自己对此次选题的思路,所以才会在沟通时没有那种一提就能懂的时刻。行话害苦了很多人,增量、拓展、延伸、智慧、下沉、降维、传统等词汇,说人话不好么。尤其是当意识到自己和人聊天时,竟也不自觉的将这些话抛出来,似乎这些话才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沟通手段,有点儿懵。尤其是今天听到对方资深媒体说起来都是此类的话,大脑一片空白,这就是所谓的沟通?最后竟然是有两个词汇便可以全权代表。

这种对接,双方都不会满意,再下一次,也不会有人想要再和对方有工作上的交集,这样的情况,一次就好。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客户,一篇文章竟然和媒体部门沟通了如此之久,且到最后仍旧没有完全弄清楚,一脸懵逼的改着大纲,改完后也并未增加多少新内容。事后,我就想,若是简单的不让媒体多参与,只要到了突出表达的点,不做进一步的沟通,是不是会更好。

我以为自己付出多一些,可以得到多一些,然而并不能。反倒惹自己一身腥。

遇到问题时,现在总想要从自身找原因,有时候是出在自己身上,可有时候这种率先承担责任的意识并不好,尤其是自己本没有错,却又将对方的失误也归结于自身,这种自然会对自己的心里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可怕的是,这种以为是自己错的想法,竟然会不自觉的形成,可能这就是公司文化吧。很明显,我们这么一个小团队是谈不上有这样高端的词汇的,却生生的用太多高精尖的洋气语录行走江湖,且背靠着多年的噱头和情怀招牌,辅以最重要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企业的口舌。

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充当更多企业的口舌。

猛地一惊,自己有时候跟人罗里吧嗦的聊过来聊过去还说不到重点,是不是也并不是自己的原因,并不是自己对行业不了解,对市场不熟悉,对项目套路等内容理解得不够深刻,而是我们公司其他人都是如此。

这个总结太关键了,仔细想想竟然很契合。底下的人不说,单单是几位领导,对外的时候不都是拿各种高端的行话来周旋,用话术来达到最终目的,如此多的客户有很多也是靠常年累月的感情维护,新客户也可以理解为裙带关系的延伸。这种能力却被贯彻到我们下面的员工,然后以此为模板来和采访对象进行沟通,和专栏作者、其他专家资源进行学习时,没说几句就已经露出了马脚,大多都是靠上层的关系来维护。而上层关系又都是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上,若是说能有多少真枪实弹,还真的只有大boss一人具备。这也是为何我会感觉到一年来会有收获的原因,因为很多通俗易懂、简单明了、一针见血的经验都是在和他的交流时产生的。有时,是对我文章的点评;有时,是对我疑问的解答;有时,是对行业动态的分析……

总之,他一人撑起了公司,想要大发展,太难。

至于那论坛、报告、深度稿的三驾马车,从现有的理解来看,虽有些精华和观点,却也是集众家之长。有多少是自己摸索出来的?可以说能收到大家掏心窝的话已经不易,却是有种打着旗子招摇撞骗的感觉。那么多报告,那么多文章,多少水分在,行业本就如此小,每天挖空心思的去做,再做还是老几样,不会有新政策、新市场、新项目、新内容可以更新得像公众号一样快。

乱七八糟的说一通,看起来很有逻辑,思路也清晰,这就是他们多少年锻炼出来的经验吧,所以每当返回去看那些总结的点时,都是一句话就可以带过,却都是说了多少冠冕堂皇的话。然后再以此获取客户精华的观点来展现,这就是我们经营的套路,很精妙,也确实需要常年的口碑和运营经验。

只不过这种潜移默化影响到所有人的“公司文化”,着实不是一件让人喜欢的事情,甚至我在想,每天自己敲敲打打进行的写作,看起来内容很多,其实总结出来也只有一两句话。这应当和我们公司行事的风格也有关系,尽管长篇大论里面有部分观点是值得一读的,却也是有很多废话。

就像是很多市面上看起来都是一本正经的高端文章,有些话也都是似曾相识,却也有些精炼的观点和看法隐藏在里面,可能是这个领域太行业化,太传统,和政策紧密相关,所以大家在说一些内容的时候,也都是很委婉,不那么直接的进行表达,都是将核心的内容放置在一个好看的器皿之上,不懂行的人看到的都是华丽的装饰品,懂行的人能看到最值钱的物件,可这种装扮,对新入行者,要求太高。

这也是为何这个行业里需要经验、需要沉淀、需要深耕、需要打磨的原因了……

看,不自觉的就会把这些个官话拿出来用,这就是工作习惯带来的。有时候跟人说话都说不利索了,因为想用高端的词来形容,又不得要领,通俗的话又不贴切,以为是那个意思,仔细品品那些官话,和自己用白话表达的,都不是同一种味道。

太难了。没个多年的浸润,说起话来,是没有内味儿的。所以才会有时候结结巴巴的连自己想说什么都弄不清楚,这不单单是阅历浅,也是理解不透。理解不到位,想要问到位,怎么可能?问不到位,想要写到位,更不可能。在这么一个传统的行当里,如果吊的时间越长,越难以脱身。倘若不是有份感情在,应当早些脱身的。待到合适的时机,当走便走了;当然,倘若是薪资待遇能给到位,再支撑个一年半载也未尝不可,毕竟经验和历练都是自己带来的,任何一个垃圾的位置都能出能人。

一个好的公司文化可以塑造一个人,之前对这些话并没有太深刻的理解,就像对学校的校训和高中班级老师的风格会影响学生一样不能理解。其实,这就是一种精神上的灌输,在频繁的日常相处和工作学习时,不自觉的就按照领导的话、老师的教导、学校的要求来行事,后面也自然而然的变成了他们相似的模样。

有时候我会挣扎,会反抗现有的一些不恰当,所以这也是为何我能保持清醒的原因吧。而保持清醒的人,一般也都是要承受相应的心理负担,毕竟不是所有事都认可的,却仍要以此行事。而当明知都是套路,还不能点破,还要配合对方的表演时,真的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不捅破那层窗户纸,维护着那脆弱的办公友谊,毕竟自己代表的是自己的公司,这种责任感还是都有的,所以也都强忍着吐槽心继续沟通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今天会突然不开心的原因吧,下午聊完后整个人都不好了,将大纲呈上去想要些意见也没有得到,还是一人向前冲。对领导而言,更是用一两句话就让下面的人来搞一篇文章。还是这样的套路。

以为今天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其实做的事情也并不少,每一个工作日都是如此吧,大大小小琐碎的工作都排在了日程,只不过有时候工作量就是没法体现出来,如果大家都认同这样的机制,倒也罢,相安无事的混口饭吃,仅此而已。偏偏是我,对行业有规划、又急于求成、见怪还怪…

然后就又不开心了。

我想不止是我们,其他岗位,也会遇到相似的问题,所以我才会想如果这边的待遇到位,我可以忍受,就怕自己辛辛苦苦一整年,最后就被摸鱼混过去。我甚至都以为现在手中的付费稿,是领导刻意为之,在一年将到的节骨眼上,突然来一次薪资的大提升,让人以为自己的收入是客观的。就像上一年刚入职时的一次加薪、奖金和付费稿,却是在过了那几个月,再也没有,都是平平常常的固定薪资。

待去追问两次,仍旧没有结果时,怎么可能还去问。而这次,是不是又是领导们的心机体现?大家都是成年人,话摊开了说反倒更直接。在我们这样的环境下,为自己争取时,也得按照他们的话术来进行。

还有一个多月!见不见真章,也不一定。因为还有未完的事,之前说的书、完整论坛、全年一套流程、包括新一年的文章精选,包括现在的孕期稳定需求。

话说回来,如果因为休陪产假就影响了具体职业的变动,这不是优秀职场人应当考虑的。混日子的话,一天一月一年会很快,受影响的还是自己。

至于其他的,能有多少意义?

因为对工作丧失了信心,所以才会不开心,只有当那种绵延不断的成就感一直存在时,才会打消那种不开心的念头,进而被充实感取代。不知道是否有那样的工作可以一直让人有后面的感觉,我知道不开心会通过各种小问题来诱发,每个人都避之不得,只能接受。每每想到此,都觉得生而为人,太过痛苦。

尤其是长大后,大家不都是如此,更显得无力了。不知不觉意识到毕业后,又有五届的学生相继走出了校园,多少年轻人前赴后继的走了我们曾经走的路,经历了我们掉过的坑,也承受了我们咽过的苦。他们中优秀的人,也会快速的拔尖,平庸的人也会挣扎着继续生活下去。

生活这场不会停止的游戏,不断的有人进场,有人离场,有人大大咧咧无所顾忌的玩闹着。有时候突然想到自己在有机会展示时,却哼哼唧唧的没有个好形象,就会真的以为自己确实不是快好材料吧,也只配在底层游离着。

比如,那年在安阳的饭桌上对在座的人进行描述;比如,当那次选题讨论会议上对工作的汇报;比如,今天被问及现在是什么情况时的语言组织不力。其实,每一个不完美,都是准备不足,就像面试的不顺利,也是对面试问题思考得不全面,没有想好答案。平时很多时候,也都是我们没有想好答案,却被硬要求回答,最后总不是自己最满意的结果。

也是正常,任何人都是如此。一个人被选中自有原因,缺点优点都会利用。我们平时表现出的缺点,有可能就是被看重的优点。

老毛病又犯了,又开始说废话了。

最后总结,附和一下标题,不开心会一连串的影响自己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今天下地铁出站卡壳、骑单车被预约、路上被堵、跑步脚腕不舒服、心情不舒畅会一直延续,直到坏情绪走掉。每天的日记,就是一场彻底的排解行动。

结束后,就是神清气爽最舒服的时候。

她的肚子硬了起来,小腹越来越突出了,孕感越来越强了,胃口也越来越好了……如果每天只看我们二人的世界,每天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不去想其他,那该有多好。

那种不被生活所迫的时候,一定会少很多不开心。

文/好好的2020/5/18

2020/5/19:开始了第一笔消费

本来以为要买好多本关于孕期膳食和注意事项的书,最后定了两本,这也是第一笔消费,自此,无底洞正式开启,后面将会有更多其他的花销。

顺带又买了三本其他书,《万历十五年》心心念了好久,《山海经》也好奇了有段时间,《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到时因缘际会看到的,正好凑单满100,然后用了额外的10元消费券。果然,在购物时占便宜的心理就是刺激更多的消费。

在北京囤的书已经不止一次了,一本还未看完,就像当初在郑州、在上海一样,都是堆了好多,正儿八经抱着自己买的书看完的,寥寥无几。大都是买了书,又通过网络途径刷完了一遍。说起来,买这么些书,反倒是为了日后装点自己的新家,总想着生活规律起来之后再找时间进行,拖了这么久,终究是没有养成每天一读的习惯。

书,对我而言,似乎就是为了装点门风。

那些为了日后好好读,为了和孩子一起读,为了熏陶塑造家风,这种行为其实和自己进行写作的念头也有相似之处。很可能并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只是喜欢,感兴趣,仅此而已,若是长长久久的进行,也是会腻歪的。

看书虽有收获,也是为了让自己有收获而进行的阅读,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比如激荡系列和大败局,这类书籍若不是领导推荐,怎会收入自己的麾下。却是到手中之后,也是想要尽早的翻完,和其他书,并无两样。

刚刚,开始写今天的日记时,想到昨天她说我的啰嗦,竟差一点就此中断,并想要将这些时间去看些书,之前也说过很多次,却都是到了卧室并没有拿起书,都是拿起了手机。若是日记停了下来,也不会拿起书,拿起的还是手机或电脑吧。

按照领导的安排,大家汇总了各自手中的专家资源,无可厚非,这是领导的权利,只不过那么多资源若是公开给所有人,大家蜂拥而上的效果自然不好,可若是能够公开,逐一进行介绍时,大家对行业也会有更深的理解吧。

……

我真的是有些魔怔了,自她昨天说只是一份工作而已。我就一直在努力的避免自己过多的投入精力进去,但是,自己应该是养成了习惯,不自觉的会为公司考虑,而且,今天清醒的我确认了一点,那就是如果有相应的待遇在这里,我可以一直跟随老大向前打拼。不知道这和今天看到的阿里合作人和当初的18罗汉是否有关,尤其是那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阿里文化践行者。

若是只看我们老大的话,确实很多地方可以学习,只不过在一个团队中,各方面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一个月后,我自然要为自己争取,却也是要有分寸。不能伤了领导的心,也不能断了自己的后路,在各取所需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最好。

像今天这样,不让自己那么紧绷,日子也一样过,工作上的事情也都在进行,压力都是我自己给的。太过急切的证明,太想要达到某种程度,所以才会魔怔的吧。虽然很可怕,却也是自己让自己的工作变得可怕起来。

我看他是只温顺的棉羊,它就不会是只凶猛的恶虎,道理就是如此简单。

至于,我们是否要在北京生产,应该是确定了;而房子即将到期,换不换的问题也要开始考虑;下一步是办暂住证,医院建档;何时让家里来人帮忙,也要问起;孩子吃的喝的用的,也要开始准备;孕期的伙食也要注意,不能再任着她的胃口乱吃东西,比如今天她同事说的泡面、辣条、酸奶等垃圾食品……

一大堆事儿,就这么突然提上了日程,哪还有时间去自怨自艾,甚至刚才我都想到了以后家那么多琐碎的大小事儿,我还能像一尊弥勒佛一样每天坐在这里敲敲打打吗?那个时候更容易放弃掉每天写日记的习惯。

其实,若只是想到写东西就是为了记录,别无其他目的,也就没有了不进行的理由了。不进行就是因为内容不咋地,啰嗦,像个老头老太,没有干货,没有价值,没有文学性。那又如何,如果本身这种记录只是为了我自己,为了日后来回忆当时发生了的事情,自然也就不用再去追求什么意义。

而工作上的追求,倘若同事友好,薪资到位,前途光明,还去追什么价值。

生活本来就是简单的,会变得复杂也就是我们对现状不满意,然后将一些幻想中的场景放在了现实中,以为那是我们变动之后的模样。真的迈出了那一步,是不是那副模样,每一个动过的人都有答案。比如跳槽之后还会再跳,比如我做了编辑还想做其他编辑,比如搬了新房子还想换新房子……

关于这两天突然冒出的不开心,肯定是和手中的付费稿有关,尤其是明天的这一次采访。本就和对方的媒体沟通不顺畅,倘若和他们CEO的聊天没有干货可以使用,最后的稿件质量肯定一般,这不是像百度那样的容易随便攒出来一篇稿,这里的素材可没有那么多,且要求也没有那么软。

若是只当做普通的一次探讨和学习,我对这次采访还是有期待的,任何一次能够和其他领导接触的机会,我都喜欢,次次都有收获,这样的感觉也让我不断的享受这份工作带来的进步。而明天究竟如何,且看吧。

抛开之前的一切对接不谈,这才是我这篇稿的起点,加油,奥利给。

当手里圈内的资源越来越多,自己也开始舍不得……

文/好好的2020/5/19

2020/5/20:改不了的口头禅

不出意外,几乎每次采访都聊得很顺利,当时也都很有收获。当事后再去仔细的听录音时,也会再次加深理解,只不过听到自己那么多口头禅,难免感觉有些掉分。

像是并没有组织好语言一样,明明手里有准备好的问题和采访大纲,偏偏不按照既定的话语来念,而是再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提问。不知道这样给对方会留下什么印象,访谈不严谨?思路不清晰?逻辑不顺畅?

稍加思索,倒也是歪打歪着,我总习惯性的将对方某些表达过的我却不理解的地方再单独拎出来,然后混合在新问题或老问题中,以此来继续追问,会让话题不断地进行下去,也会让对方不断的说更多的内容,很有利于采访,却不利于塑造个人形象和品牌。

另外,有些话是自己的观点,去叙述出来时也没有那么的头头是道,也是不断的夹杂各种突然萌发出的新念头,所以很多话听起来信息量很大,就是在逻辑上有些问题,也就是对方知道在问些什么也知道在表达什么,但是会有更好的表达方法。所以,以我现在的采访功力,传出去对名声是不好的。

转念想想,这也是一种个人的采访风格,就像之前有人对比许知远和鲁豫的采访风格一样,不一样的人就是会问出不一样的问题,也会引导对方说出完全不同风格的访谈记录来。对我而言,若是按照剧本走,自己必定会少些卡壳、没有口头禅、顺畅无比,肯定是正儿八经的套路,大家都中规中矩的说,只不过每次在进行过程中,看到那些问题,我总想再加些东西进去,而在准备的时候又都已经认为这就是想要的大纲,很奇怪。

可能也正是我这样的非常规行为,才使得自己跟人聊天的时候说的才不是空话和官话吧,这也是为何我对行业理解较快的原因。当然,也有滑铁卢,以为当时采到的都是精华,返回去再看也有不少无用的内容,这也是取决于引导方向的偏差和对方表达的倾向。

一年了,次次采访都有总结,都有收获,也都是有同样的问题,真的是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一套采访经验。也算是有得有失了。

而今天当领导向我求教对某一领域的理解时,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让她满意,但也是有口头禅出现,而且有些并不清楚的内容,也不去说出来自己不知道,而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再去做些解释,甚至去画图。这样是好是坏,我也决定不了。如果一听到不了解,就直接给了否定的回答,想必领导会更不满意。用心的去解释,也是展现自己的见解,也是一个表现机会,至于回答是否到位,那是对方的认为了。

能够被当做专业人员来请教,这已经是一种肯定了,继续努力。

今天520,各种祝福、各种秀恩爱、各种五花八门的节日气氛,连人民日报也来了云婚礼,众星云集,为疫献礼,而我们俩在这样的节日里,都是当做普通的一天来过,其实也是看我是否想要去表现一些了,比如买朵花、挑件小礼物。

任何一个节日,都会有这样的念头,却都碍于囊中羞涩并没有付出行动,想想之前下班从万达穿过,很多次都想买些什么,逛一圈都是空着手出来,虽然也知道任何一件小东西都是心意,不是价钱的多少……可是随便一件小玩意就好贵。很普通的那种,连自己都嫌弃,说服不了自己的东西更别提取悦她了。

等到经济再宽松一些,我就可以按照自己随时冒出来的小心意来为我们的感情升温了吧。还好她的要求低,目前从吃上就可以满足她,手动狗头。

早出晚归的一天,非但没有替她分担一些家务,反倒让她晚上在家里做了一大桌菜,笔芯,爱你,么么哒。(ps:当自己说些情话的时候,第一反应出来的也是土的一批,甚至都是最常见的语言,偶尔能冒出来那些经典的词句,太少了,还得花费心思去琢磨,而不是信手拈来,这个时候也就觉得自己根本没有什么文学天赋了……手动失落。自我劝慰一下是因为情还未到浓时,气氛足够了,话也出来了……手动开心)

文/好好的2020/5/20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月集-中:不想做不代表不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