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的琴》钢的情

      不同于如今泛滥的商业电影,电影《钢的琴》的艺术源于90年代东北国企改制,工业转型,工人集体下岗的大时代背景。主人公陈桂林(王千源饰)在时代的浪潮下,失去钢厂的工作,靠婚丧嫁娶中演奏手风琴生活。妻子为了追求衣食无忧的生活离他而去和一个卖假药的生活在一起,现在又来和陈桂林争夺女儿小元。

      小元说父母二人谁能够给她买钢琴她就跟谁,全片便围绕父亲陈桂林为圆女儿钢琴梦展开,按照画琴,借钱买琴,偷琴,做琴四个部分向我们展示的大大咧咧的东北男人的没有任何瑕疵的父爱,兄弟朋友们之间的情谊。整个影片看下来,既有家庭的小纠纷,又有时代的大变迁。一群兄弟朋友,在陈桂林的“忽悠”下,打造一架钢的琴,中间夹杂着一些小插曲都共同体现了这群兄弟之间的情谊比钢还强,那一份钢的情是东北人永远都记在心中,刻在骨子里的情怀。

        这是一部怀旧的电影,那俄罗斯风味的背景音乐,又土又潮的人物装扮,陈旧废弃的厂房,高耸入云的烟囱,甚至公式化的讲演,都在缅怀一个逝去的时代。剧中人物东北口音以及东北式冷笑话并没有让人出戏,反而很快将人拉进90年代的东北生活当中。主人公陈桂林的人物性格与90年代的东北人符合度达到99.9%。无论是离婚时说家里电视什么有需要的你都搬走,还是为了让女儿练琴给女老师送护肤品,又或是帮兄弟垫付赌钱玩赖的账,又或是为了让高工画图纸去炸鱼送她,还忽悠他等等,这些都将那个年代背景下,东北人窘迫的生存状况,为人处世的圆滑在细节中刻画的极为细致。

        在那个年代,东北遍地都是技术工人,随处都是在体制内吃大锅饭的人。集体下岗让侥幸留在体制内的人感受到了幸运,让离开体制的人生活感受到了寒冬的降临,但正是这部分下岗的工人中的一小撮,下海经商,凭着一股子韧劲,在后来创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那个时代造就了东北人对体制的严重依赖性,以至于至今在体制内工作都还是最体面的,其他任何职业在东北人眼里都比不上体制内一份旱涝保收,哪怕收入不高的工作。

        最后愿人生在世,能有钢的情,也有钢的琴。

你可能感兴趣的:(《钢的琴》钢的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