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变成现实——读《绿山墙的安妮》

《绿山墙的安妮》是一部优美的儿童文学作品,它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以下简称露西)在她28岁时的第一部著作。这部处女作在出版前曾遭受了5次退稿,在1908年终于被美国波士顿的佩奇出版社出版,一跃成为畅销书,一年内重印了6次,第二年英国版印刷了15次。之后,露西一发不可收拾,又陆续发表了几部“安妮系列”小说,还有其它20部长篇以及短篇小说、诗歌、自传和私人笔记等等,一生著作总共超过500部。

《绿山墙的安妮》的成功问世,获得了千百万人的崇拜,他们写给露西的信像雪片般飞来。还有,作品不仅俘获了众多女孩子的心,而且,大文豪马可·吐温也极力推崇,当时马可·吐温已经是垂暮老人,心情欠佳,他写给露西的信是这样评价这部书的:“安妮是继不朽的爱丽丝之后最令人感动与喜爱的儿童形象。”《绿山墙的安妮》只是一部描写儿童生活的小说,它为什么能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为什么它能产生巨大的鼓舞人心的力量,展现着经久的艺术魅力呢?

从露西这部小说的创作意图上看,我认为《绿山墙的安妮》所取题材是自传性的,露西是要通过历史背景、家庭背景和自己生活的亲身经历,来塑造一个少女成长的故事。首先,1914年6月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列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的斗争;1939年9月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的斗争,这些历史背景都会对露西思想产生影响。其次是家庭背景和自己的亲身经历。露西生于1874年,父亲是个商人,她两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续弦。露西幼年时来到爱德华王子岛文迪村与外祖父、外祖母生活,参与各种农活。露西16岁时,外祖父带她回到了父亲家,继母要她帮着带孩子,她不能上学,心情非常痛苦。一年后,父亲把她带回了故乡,此后,父女很少见面。露西幼年丧母,又得不到父亲的抚爱,自认为成了孤儿。后来,通过不懈的努力,露西进入首府夏洛特敦的威尔王子学院,毕业后,到王子岛教书。1898年,外祖父去世。露西为了不使外祖母孤独的生活,她回到了故乡,直到1911年外祖母去世。以上露西亲身的种种经历都在《绿山墙的安妮》作品中强烈并充分地表现出来。

从露西这部作品的整体上来看,分析主人公的形象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等都表现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首先是主人公的形象。马修、马瑞拉兄妹起初收养安妮时,作品对主人公的肖像描写是这样的“她11岁左右的样子,穿着一身难看又紧巴的黄灰色棉绒裙,带着一顶褪色的水手帽。脸又瘦又小,长满雀斑,一头红头发绑成两条粗粗的辫子,垂在背后。”安妮起初是一个“丑小鸭”的形象,后来,她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主张,通过自己的良好行为,逐渐为周围的人所接受,变为“美丽的天鹅”。在个性上,安妮生性活波乐观,热爱大自然,极富想象力,正直善良,为人直率,珍惜友谊,乐于助人,勤奋好学。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系最密切的人是收养安妮的马修和马瑞拉兄妹,前者性格孤僻,但是,他默默无私地爱着安妮,支持鼓励她实现梦想;后者是一个外表严厉、内心善良的老姑娘,一开始她不接受安妮,但是,安妮的活泼可爱吸引了她,安妮的悲惨身世让她同情,于是,她接纳并疼爱着安妮,尽心尽力地为安妮付出。还安妮有一个知心朋友叫戴安娜,她美丽,善良,善解人意,与安妮学习、玩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还有一些次要人物,比如林德太太、老巴里小姐、吉尔伯特同学和斯塔西老师等等众多人围绕着安妮,或由不理解到理解到关心;或对安妮资助物资;或在学习和工作上对安妮的帮助;或在学业上实现安妮的梦想等等。这些都为安妮的成长和实现梦想密不可分的。只要心怀梦想,并坚持不懈地付出努力,生活就会充满激情,梦想才会变成现实。主人公和众多人物的形象集中凝聚并反映了这一主题思想。

从露西这部作品中反映的主要矛盾来看,体现在主题的主导方面——安妮心怀梦想与变成现实,梦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整个作品充分地显示了这一对矛盾的发展变化过程。离开孤儿院,让人领养并留在绿山墙农舍是梦想和现实;交一个知心朋友和遇到戴安娜并建立深厚的友谊是梦想和现实;渴望求知和马修、马瑞拉兄妹资助上学是梦想和现实;梦想身穿新衣服和马修的圣诞礼物的现实;梦想去女王学院深造和最终考取第一名的现实;还有争夺艾弗里奖学金的梦想和现实等等。这些一个个梦想都是通过坚持不懈,付出努力,最后一个个都变成了现实。因此,小说梦想与现实这对矛盾的描写,占了作品大部分篇幅,这也是最吸引人的篇幅。

综上,对《绿山墙的安妮》三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女作家露西是怀着一种真挚的心情,以小说这一形式,借助安妮的身份来描述她的成长和梦想的经历。难怪俘获了许多少女的心;难怪深受读者的喜爱;难怪作品鼓舞人心,展现着经久的艺术魅力。

(插图均选自作品和百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梦想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变成现实——读《绿山墙的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