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孩子的出路在哪里

问题引出:乡村孩子的出路在哪里

他最近又在梳理课程内容,伴随着一个问题:既然在为乡村孩子设计课程,那课程真正的价值在哪里,于是就联想到了这样一个问题——乡村孩子的出路在哪里?他们十年以后的出路在哪里?这个问题还没有答案,他很希望有看到此文的朋友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特别是有自己亲戚的孩子还在乡村,或者是对自己乡村还有牵挂的朋友。

特别感谢|图片来源:Pexels

假设1:打工

看到一些乡村孩子在初中毕业,甚至还没有毕业就进入城市开始自己的“赚钱”生活。可现今和前十年的流水线工作相比,近几年变得越来越困难了。另外,看着来钱快的建筑行业也难以留下这些孩子,他们没有吃过苦,很难长期坚持,比不过他们的父辈。

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不少年轻人进入服务行业,看餐馆的服务员是不是都是小姑娘、小伙子;看送外卖是不是一个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再看看服装店的销售人员、超市的收银人员都很年轻。他们靠打工挣取自己的生活费,基本也是“月光族”。

看似眼前能够生活、工作内容也还算“省力”,但这条路很难走下去。第一,生活成本上升,但他们的工资上升空间很有限;第二,他们会面临结婚生子,安顿住所,大笔的消费还未来临;第三,年轻的岁月总会过去。

再想一想,5-10年后的乡村孩子还能这样吗?这个假设,很可能是不成立的。

假设2:读书改变命运

这也是绝大部分人家长的想法,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能够走出去,在大城市有个好工作。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是个社会问题了,但还有更多是没能考上大学的呢。现在的社会势态,乡村的孩子哪能和城市的孩子相提并论,不仅师资不足,连课外补习班也没法比呀,就更别说社会公共资源。

乡村的孩子靠死读书,单纯凭借考试一路往前,很难有几个走出去的。因为师资局限、学习方法和习惯没有专门培养、还有学习环境氛围的影响。从公共资源、学校资源、家庭资源以及信息资源通各个方面来说,乡村的孩子都不占优势。

面对大多数的乡村孩子,那这样的差距继续往后推5-10年,结果就可想而知。

假设3:做小生意

还有一小波孩子在跟随父母亲戚做小生意,这一波孩子有一个比较好的家庭或亲戚,在外地或当地靠做生意干出了一点成绩,有不少积蓄,于是带着孩子一起做。当整个经济环境都说生意不好做的时候,他们也必然不会很好过,但维持基本生活应该不成问题。

但回过头来想一想,现在乡村小孩的父母基本是80后,甚至90后,他们的学历不是很高,他们出来奋斗的环境竞争比较激烈,城市消费水平比较高,靠做生意积累原始资金要困难很多。所以,这些乡村孩子再往后推5-10年,靠做生意经商有机会,原始资金也是一个问题。

假设4:职业农民

做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不管是现在的大孩子,还是上学的小孩子基本上都不太可能了。但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可见的未来生活营养还是需要乡村的蔬菜,粮食、农作物作为初始原料。不管科技水平发展多快,机械设备多么先进,总归还是需要有人去下地干活。学好相关的知识,在自己的家乡做一个专业水平较高的农民,可能性还是有的。

假设5:新兴职业

不管城市化水平多高,乡村凋零的现象多严重,乡村固然还有存在的一片天地,城乡结合部肯定会慢慢形成,城市与乡村的联系会越来越紧密和频繁,社会发展,很多新兴的职业肯定就会诞生。比如,手艺类的茶艺师、插花师、编草师、木匠;咨询类的乡村导游、乡土菜肴服务、自然教育老师、乡土游戏师、花香鉴别师、寻鸟人;还有网络直播等等……

这个假设在不久的未来,可能性还是可能的。

假设6:成为“无用人

最后一个假设,这些孩子逐渐成为一个“无用人”。

“3,2,1,停!”无论哪一种假设,有没有一些能力是共通的,有没有一些出路的机会更加适合他们,希望看到的你能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此文章写于一年前,现修改后再发出。


注:

1)为什么在文章里经常会看到“3,2,1,停!”的字眼?原因:提醒你在看他的内容,要想你自己的事情,那是一个启动你思考的信号,可以点击此处查看具体分析。

2)为什么文中会频繁出现“他”,这个“他”即作者自己,用“他”是为了尽量较少自我陈述,站在第三人称的视角写文字,以此提醒自己尽可能客观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村孩子的出路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