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贞抵达东吴,准备宣读曹丕的诏书,册封孙权为吴王。
吴国的大臣都认为,孙权应该自称上将军、九州伯,而不应接受曹魏的封号。
孙权说:“从古至今,尚未听说过九州伯这一称号。从前沛公刘邦也接受过项羽封给的汉王,这是一时的权宜之计,没有什么损害。”
于是决定接受曹魏的封号。
孙权到都城的亭舍等侯邢贞。
邢贞自恃是上国的使者,进门后不下车。
张昭大怒,厉声对邢贞说:“没有不恭敬的礼节,也没有不被实行的法令。你如此狂妄自大,是不是以为江南人少力弱,连一寸兵刃都没有吗?”
邢贞吓了一跳,当即迅速下车,与孙权相见,并车入城。
中郎将徐盛愤怒地看着其他将领说:“我们不能拼出性命为国家兼并许都、洛阳,吞并巴、蜀,却使君王与邢贞结盟,难道不感到羞辱吗?”
说完,不禁泪流满面。
邢贞听到这些话后,对随从说:“吴国有这样的将相,不会甘心久居人下的。”
孙权随后派中大夫赵咨,入朝致谢。
赵咨,字德度,南阳人,博闻多识,善于辩论。
曹丕接见赵咨,问他:“吴王是什么样的君主?”
赵咨回答说:“是个聪明、仁厚、智慧、有雄才谋略的君主。”
曹丕问:“何以见得?”
赵咨说:“从平民百姓中选拔鲁肃,委以重任,可说是聪。从行伍中提升吕蒙,任为统帅,应该说是明。俘获于禁而不加害,是他的仁厚。夺取荆州而兵不血刃,是他的智慧。仅占据荆、扬、交三州之地,却对天下虎视耽耽,是他的雄才。屈尊而向陛下称臣,这是他的谋略。”
曹丕又问:“吴王很有学问吗?”
赵咨说:“吴王有战船万艘,军队百万,任用贤能,志在治理天下,闲暇时则博览经典,披阅史籍,吸收书中的精华奇妙之处,而不仿效愚腐书生的作法,只在书中寻章摘句做文章。”
曹丕又问:“吴可以征服吗?”
赵咨回答说:“大国有征讨小国的军队,小国也自有充分的防备。”
曹丕接着问:“吴把魏看成是祸难吗?”
赵咨对答说:“吴有大军百万,有长江和汉水护城,还有什么祸难?”
赵咨一番从容对答,曹丕也不得不叹服,问:“吴像你这样的人才有几人?”
赵咨回答说:“特别聪明通达的人,有八、九十位。像我这样的人,车载斗量,数不胜数。”
魏国朝廷上下都对赵咨肃然起敬。
曹丕也连声称赞赵咨说:“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先生当之无愧。”
回到东吴后,孙权得知赵咨在魏国的表现,非常高兴,下诏嘉奖他不辱使命,封为骑都尉,对他更加赏识重用。
曹丕派使臣到东吴,要求进贡雀头香、大贝、明珠、象牙、犀角、玳瑁、孔雀、翡翠、斗鸭、长鸣鸡等。
东吴的大臣们都说:“荆、扬二州,都按照常规在向朝廷纳贡,魏国一下子索要这么多珍玩宝物,不合乎礼制,不应该给他。”
孙权说:“我国正在和西北的蜀国相对峙,江南的民众百姓,都依赖魏国的支持保全自己。它所要求的东西,对我们来说如同石块瓦片,没有什么可吝惜的。况且曹丕仍在守丧期间,却要求我们奉献这么多珍玩宝物,还怎么能和他谈礼议呢?”
于是,按要求如数献上。
孙权立儿子孙登为太子,为他精心选择了师、友,任命南郡太守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绥远将军张昭的儿子张休、大理顾雍的儿子顾谭、偏将军陈武的儿子陈表四人为中庶子,进宫为孙登讲解诗书,出外则教导骑射,这四人被称为四友。
孙登接待属下时,不喜欢搞那些繁琐的仪式,只简略地依照平民之间的交往礼仪。
曹丕要封孙登为万户侯。
孙权以儿子年幼为由,上书推辞。
西曹掾沈珩(字仲山,吴郡人),少年时博览儒家丛书,尤其擅长《春秋》,很有智谋,擅长随即应答。
于是孙权派沈珩到魏朝廷道谢,进献江南的特产。
曹丕问沈珩:“吴是否怀疑我们会向东发动进攻?”
沈珩回答说:“不怀疑。”
曹丕又问:“为什么?”
沈珩说:“相信凭借我们以前的盟誓,两国言归于好,所以不怀疑。即使魏破坏盟约,我们也早有准备。”
曹丕想把孙登召来魏国,挟为人质,以此钳制孙权,于是试探说:“据说吴的太子要来,这消息是否属实?”
沈珩不慌不忙地回答说:“我在吴国,既不上朝,也不参加宴会,还未曾听到这种议论。”委婉地推脱了曹丕要求送太子孙登入朝为质的暗示。
曹丕见沈珩不亢不卑,对答如流,回答十分得体,很是欣赏他。
沈珩回到东吴后,禀告孙权说:“我暗地里与侍中刘晔讨论,几次为他设下计谋,他恐怕很块就会不谨慎了。兵家有云:‘不要侥幸指望敌人不来攻我,而要依靠自己有着使敌人不敢攻我的强大实力。’现在为国家考虑,应该暂时停止其他事务,专注于农桑,以扩充军资,修缮舟车,增加战具,储备充足。然后照料兵户,让他们各得其所,招揽俊才,封赏将士,天下就可以图谋了。”
孙权对沈珩的出使结果十分称道,封他为永安乡侯。
沈珩最后官至少府。
孙权和大臣们在武昌钓台上饮酒,喝得酩酊大醉,还不尽兴,令人把水洒在大臣身上,让他们清醒后继续再喝。
孙权兴致很高,大声呼喝着说:“今日畅饮,不醉倒在钓台上,我们不停杯。”
张昭听了此言,板着面孔,一言不发地走了出去,坐在车子里。
孙权派人把张昭叫回来,对他说:“大家不过是共享欢乐,你发什么怒呢?”
张昭回答说:“以前商纣王作糟丘和酒池,通宵饮酒,当时也以为很快乐,没想过有什么不好。”
孙权深感惭愧,一言不发,停止了酒宴。
一次,孙权和大臣饮酒,喝到高兴处,亲自起身行酒劝饮。
虞翻见孙权来到跟前,便假装喝醉了,倒在地上不起来。
等孙权劝酒走过去后,他又坐了起来。
孙权大怒,认为虞翻对自己大不敬,于是乘着酒兴,手握宝剑要刺虞翻。
事出突然,在座臣僚全都目瞪口呆,无不大惊失色。
大司农刘基(刘繇之子)急忙上前,抱住孙权,劝谏说:“大王在酒过三杯之后,要亲手杀死贤能之士,即使虞翻有罪,天下又有谁知道?况且大王因为能够招贤容众,才使四海之内的人仰慕。如今却一朝之间毁掉自己的声誉,可以吗?”
孙权喝得醉醺醺,大吼着说:“曹操尚且杀了孔融,我杀个虞翻又算得了什么?”
刘基说:“曹操轻率地杀害士人,因而受到天下人的谴责。大王推行德行礼义,要和尧、舜比高下,怎么能够把自己和曹操相提并论呢?”
孙权这才放下宝剑,虞翻免去了一场灾祸。
孙权酒醒后,深感自责,颁布命令说:“从今以后,凡是我在酒后下令杀人,都不得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