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3

        这周紧锣密鼓读完了一本新书——《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作者是来自英国籍的齐格蒙特·鲍曼,他也被誉为“当今用用英文写作的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任何学术著作包括社会学著作在内,如果作者的输出方式时艰涩难懂,诘屈聱牙,结果只能导致普通读者望而生畏,自甘庸俗。如果非要以小人之心的心理揣度,只能认为是这些作者装腔作势,卖弄学问,或者因学术水平未到家而不能用更优化的方式输出。最近读过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与许子东先生的《现代文学课》的学术著作,却属于平凡如我辈的福音。这样的书,文字浅白,表达流畅,内容深刻而丰富但绝不乏味,同时又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深深的人文关怀。对于我们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可以通过学者的研究视角尝试踏入更专业的学术视野与高度,还能提升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其实是非常高效的一种做法。

      《工作、消费主义和穷人》有10.3万字,分为六章,第一章阐述了工作伦理起源,第二章讲述的是现代社会渐进又不可阻挡的过程:从“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相应地从工作伦理指导的社会到消费审美统治的社会。第三章追溯了福利国家的兴衰。第四章是关于所有这些的后果:以一种新的方式,穷人在社会上产生、并在文化上被负向定义。最后一章作者从穷人角度考虑,给出了关于贫困问题可能的未来解决方案,以及是否有可能赋予工作伦理新的意义,使其更适用于发达社会的现状。

        在我看来,这本书反反复复提到的关键概念与说法:工作伦理、生产者社会到消费者社会的转变、穷人与全球化经济社会的困境。作为公共知识分子,作者本着悲天悯人与人文关怀的视角出发,回顾了工业化生产时代,资本家为了吸引大量雇工,试图用整个社会都认可的价值观——工作伦理作为评价标准与原则,来教育与指导普通大众甚至穷人来出卖自己的劳动。但不幸的是,现在这个社会早已转型,全球化经济模式与生活方式席卷整个人类社会,资本逐利最大化,社会的每一个人已经由生产者转变成了消费者,全社会也从工作伦理指导下的价值观改为以消费审美为主流的价值观。如果个体不能拥有一定的消费自由度,那么他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消费者,他就是个穷人。而最令作者痛心与抨击的是,全社会会在媒体的推动影响下,公共福利将越来越形同虚设,甚至为很多人抛弃。而很多人都会随时成为被淘汰者,而穷人这样的一类群体被贴上了负向标签,他们变成了既没有工作机会、社会尊严,又成了懒惰、危险不值得同情的“垃圾”。而最吊诡的是,所谓的富人以为使用各种方式来驱逐、隔离这群危险的分子,但最后这场席卷全球的资本浪潮,及其不稳定的就业环境,同情心与道德感的消失,所有这一切都会反过来使富人们罹难。

     书的内容总是让我不时想起我们目前的生活,无处不在的商业讯息与环境,急速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不断折叠与固化的阶层,加速的职场内卷,以及以消费审美为主导的价值环境......书中举出的现象与我们的现实完全重合,没有一点儿夸张与扭曲。

           作者在文章最后提出了西方世界已经渐渐失去了帮助他们一往无前的武器——质疑自己。因此,他引用了克劳斯·奥菲提出一个合乎逻辑又有生命力的主张,意在彻底解决目前的危机。这个解决方案的核心是“个人收入权利和实际收入能力脱钩”的构想。即从工作伦理决定的以雇佣劳动为中心,转变为人的地位和尊严决定的以基本权利、基本保障为中心。通过以税收为社会保障提供资金且废除经济审查和工作意愿评估的原则,通过逐步以需求原则取代等价原则,通过个人作为权利基础的原则,这种构想就能够切实推进。

         但说实话,我觉得离依靠此构想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困境还需要漫长的等待。不是不美好,只是太难实现。就像“地藏经”所述,刚强众生难调难服。贪欲本性,是嵌入我们人类身体中的原始基因。我们已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了,不断追求,不断进步,相信新的比旧的好,相信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好。这些信念已经根深蒂固。知足、感恩、无条件接纳是消费社会禁忌的,而且这些毕竟是要背离人性贪欲本性而逆行的,是否愿意拿出我们的同情心,互助心,给与毫不相干却深处困境中的人支持与帮扶,我们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