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到学习方式转变 , 人们往往想到课堂教学 。其实 ,除了课堂教学外 ,作业也是体现学习方式的重要环节 。本文运用访谈、作业分析等方法对一位留学加拿大一年的初中生马特的作业进行了个案研究, 认为这些作业比较充分地展现出主动性、探究性和合作性等特征 , 构成了体现学习方式变革的生动案例 , 其中不少做法可以为我国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思考相应问题提供某些重要的启示。
对于中加两国学生作业方面的差异 , 马特说 ,“中国的作业主要是做题目 , 加拿大的作业形式很多样 ,更重视创造性思维 、动手实践 。”他说起在加拿大做过的作业时兴致勃勃 , 拿出了他的“作业袋” , 也就是各科主要作业集锦 , 如数家珍地向我介绍那些他印象深刻的作业 。根据访谈和相关作业的实物分析发现 , 马特在加拿大留学时的作业与他在国内做的作业有着明显的差异 。
激发兴趣,让学生动起来
马特的作业形式灵活多样 , 而且老师常常会给很多选项 ,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加以选择。
1
社会课学习完西班牙和阿兹特克人(美洲土著人)的冲突之后 , 老师给出了9种形式来体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 学生可以从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
马特对做武器比较表和武器模型最感兴趣 , 通过网络查阅了相关资料 , 找出双方武器的特征 ,画出设计图 ,然后用橡皮泥做成实物模型 。整个过程并不轻松 , 但充满趣味 , 并通过这个过程更深刻地理解了当时双方军事力量的悬殊 。
2
学习阿兹特克文化的衰落 , 老师会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 , 选择一定的场景 , 编排成剧本 , 然后演出 。马特小组选了最后的决战这个场景 ———西班牙的侵略者拿着各式先进武器进攻 , 阿兹特克的武器难以抵挡 , 同时阿兹特克人表现出疲惫无力、缺乏抵抗力。
马特说 ,“这种疲惫状态一定要表现出来 ,因为这是阿兹特克失败的一个重大原因 ,就是西班牙侵略者带来了天花 , 他们自己有抵抗力 , 而阿兹特克人没有这种抵抗力就会染病;还有双方武器的差异一定要体现出来 :西班牙的武器是金属制作的、非常具有杀伤力;而阿兹特克的武器主要是木头和石头做的, 在有效性和易携带性方面都不如对方 。”小组成员分工担任编剧、剧务等 , 马特负责制作各种武器 , 然后分角色表演。马特感慨 ,“用这样的方式表现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 比整天背课本有趣多了 ,印象还深刻 。”
3
学习文艺复兴的时候 , 要求选择一个当时的名人 , 写一篇关于他的文章 , 然后可以选择任何可视的方式来做进一步呈现 。
马特对天文比较感兴趣 , 选择了哥白尼 。查阅资料后 ,画了哥白尼的画像 , 制作了两种体系的解析图 , 描述了哥白尼所认为的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体系 , 与托勒密的地心说进行了对比 。
同学们选择的名人有很多 , 像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伽利略等等 , 方式也五花八门。有的同学把拉斐尔的作品 、生平以及贡献做成了视频短片;有的用硬纸板做成了折叠公告板来呈现伽利略;有的自己扮演名人 ,并拍成了录像 ;有的两人合作 , 一人扮演名人 、一人扮演记者 , 进行采访 ,并录像;也有的用连环画的方式 。课堂交流的时候大家互相欣赏品评 , 为别人的精彩呈现啧啧赞叹 , 为自己的学习成果感到自豪 。
4
英语课里最大的一个作业是写传记 , 人物由学生自由挑选 。
马特喜欢音乐 ,特别喜欢贝多芬 。为了写好这篇作业 , 马特利用图书馆、网络查找了大量资料 , 写得很投入 , 以非母语完成了 2000 多字的传记 , 获得了95分的好成绩 。结合传记还要制作出相应的立体模型 , 形象化地呈现传记人物 。马特用硬纸盒刻出了贝多芬指挥音乐会的场景 , 在封面上画上贝多芬像 , 四周用乐谱加以装饰 。模型制作过程并不轻松 , 但马特始终做得津津有味 。
5
马特说 ,“数学课有一些练习 , 但如果平均到每一天 , 时间只需要3、5分钟就能完成 ,量很少 , 也不是每天都有 , 达到理解的目的就行 , 不会觉得厌烦 。计算性的练习常常用游戏的方式来给题目 。
我印象很深的一类题目是和字谜结合起来的 。每个题目的答案对应一个字母 , 最终所有题目的答案组合起来可以解开字谜 。解开字谜的时候 , 就说明你做对了 , 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 很舒服的啊 。老师很少检查这些小作业 , 学生觉得简单的题目可以跳过 , 老师有时候会说我们自己最知道自己 。这使我们有一种被信任的感觉。”
这样灵活多样 、趣味化和弹性化的作业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 , 作业不再是被老师强迫完成的任务 , 而是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加以选择的活动 , 这样更能提高内在动机 , 使得学生更愿意付出努力;自己选择作业任务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感 、卷入度 , “我要学”的心态得到强化 ;
而高度自愿投入的过程中学生充满享受 ,相比之下 ,成绩本身反倒不是最被师生关注的 。不过 ,至少对于勤奋 、认真的亚洲裔学生而言 , 如此投入的结果 ,是高质量的作业 , 学生既学到了知识也获得了好成绩 , 同时自豪感 、胜任感、责任感也增强了 。
让学生自己去做小结和进行自我评价也是各科共有的特点 。数学几乎每章结束时都要求学生做一个 3 、5 页纸的小文件夹 , 把该章的主要内容简洁地概括出来 , 最后一页则要用几句话把这章“我学到了什么”表达出来 , 如估算平方根 ,用毕达哥拉斯定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 。
6
科学课每个主题都用 KWL(Know , Want , Learn)形式让学生填写自己已经知道的、想知道的 、课堂上学会的 。让学生为自己的作业打分 、做出评价 , 也是老师们常用的策略。类似的做法是增加学生元认知知识和技能的好方式 。通过这一过程 , 既有知识被唤醒 , 学习热情被强化 ,自己获得的进步被明晰化 , 学生更多 、更主动地担负起自己学习的责任 。
我国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自主学习 , 反对由老师 、家长强迫之下的“他主学习” ,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 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 , 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 , 上述做法似可提供一些借鉴 。
促进创造,让知识活起来
1
马特说 ,“在加拿大 , 基本没有抄写 、背诵这一类的要求 。有意思的是 , 老师连基本公式都不要求背 , 重要考试的时候基本都会给出需要的公式。像物理里面功率的公式都不要求背 。我是在中国养成了习惯 ,基本概念和公式都会背下来 , 用起来方便 , 理解得也好些 。各科的项目性(project)作业都不少 , 一般需要查资料 、做设计、在班级展示 , 短的要花几天时间 , 长的可能会持续一两个月 ,很有趣。”
2
英语课有些语法性的东西 , 像简单句 、复合句、并列举等句型 ,学生需要做一些辨认句子 、简单句合成复合句这样的练习 , 这跟中国情况相似 ,不过量很少 。学诗歌也不要求背诵 , 而是让学生参考一些范例和格式 , 自己去写诗 。
八年级的诗歌单元 , 马特学了八种形式的诗歌 , 像接力赛、日本俳句、钻石形诗等等 。大家可以自选题目 , 按这些形式作出八首诗 ,订成一个小册子 。马特的八首诗 ,全都以“兔子”为题 , 配了插图 , 自己挺得意的。班级还举行了诗的奥林匹克竞赛。每个小组就代表一个“诗国” 。学生要给自己的“诗国”起名字、设计国旗。“国名” 必须与“ LA (LanguageArts)” 相关 。
马特小组的诗国叫做 “Land ofAwesome Poems”(妙诗天地)。竞赛内容包括 :根据诗的内容选择相应标题 ;把打乱顺序的诗整理好;规定时间里完成诗歌写作 、接力赛;写出最长的头诗等 。马特先从网上查到了一个由45个字母组成的单词 , 然后据此写出了45行的藏头诗 , 拿了冠军 。通过这样的写作和竞赛活动 , 诗歌单元的知识得到了比较充分的理解和运用 。
3
科学课有很多有趣的、需要学生去创造的作业,有时会要求用编写歌词的方式表达所学内容 ,配上熟悉的旋律来唱 。学习压强的时候 ,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就是让学生发明一个装置 , 能让生鸡蛋从高处落下而不摔破 。
上课的时候先发了两页纸的作业指导 :
第一步是进行头脑风暴 ,让学生思考是什么因素使鸡蛋在降落的时候破裂的?怎样能避免破裂 ? 对鸡蛋的着地点应该进行什么防护? 对鸡蛋着地时的受力情况要做些什么处理? 画出一些可能的设计图, 然后选择最佳组合。
第二步是展开设计 , 形成设计图,并简要解释所用材料和设计的理由 。
第三步是实施设计 ,制作装置 。当时 , 马特准备了许多棉花球填充在一个卵形容器中 ,把鸡蛋包在中间 , 然后再放进带软垫的信封给鸡蛋增加了防护层 , 也增加了鸡蛋落地时的受力面积 , 减小了压强 。不过 , 马特试验的时候,第一次 , 鸡蛋落在地毯上 , 没有破;第二次落在硬地板上 , 就碎了 。第二天 , 跟另一个同学商量 , 又做了一个小降落伞 , 来增加阻力 、降低落地时的压力 。后来试验很成功 。
实验做完后 ,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是第四步 。实验报告包括标题、问题、假设 、材料 、过程、数据/观察、结论等部分。实验报告的最后还要求思考和回答这样两个问题:压强公式跟你们的设计有什么关系? 整个设计中降低压强最成功的方法是什么? 作业指导中提出的这些问题起到帮助学生思考、探究的作用 , 让整个探究过程既充满创意 , 又与课堂所学密切关联 。
4
简单机械这一部分结束时 , 老师要求学生完成一项被称为“鲁布·戈德堡卡通(Rube GoldbergCartoon)”的任务 。最终的目标很简单 , 就是用一个小锤把铃铛敲响 , 但是过程非常复杂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原理 , 用 10 个不重复的步骤来达成这一目标 。这种对求异思维的推崇 , 大大拓展了创意空间 。
马特费了很多心思画出了设计图 ,同学们的创意可谓五花八门。最终要完全成功 ,敲到铃铛难度不小;不过这在评价中只占很小的份额 , 老师看重的是创意、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
5
社会课在文艺复兴单元结束时 , 要求学生绘制一张“简析图” ,学生根据作业指导的要求 , 把学过的要点用分支形式表示出来 , 加以装饰 , 要美观、简洁、有创意地表达所学内容 。
学完日本单元,老师要求用连环画的方式展现学过的日本文化 , 从查资料、构思、设计、绘画、涂色、配解说词 ,马特花费了不少心血 。经历这样创造性的加工过程之后 ,尽管学生没有按照书本内容一条一条去背诵 ,但是理解更深刻、掌握更灵活 。
学习方式变革的重点在于变浅层学习为深层学习 , 变消极应付为主动加工 , 变机械记忆为探究思考 。在这样的过程中 , 学生的主要精力不在于背诵 、模仿 、机械练习 ,而在于思考 、创造 、设计、假设-检验 ,学生不能满足于教科书的内容,还需要借助图书馆、网络等资源去查找相关资料 , 展开想象 , 体会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 , 享受柳暗花明、茅塞顿开时的兴奋 。
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应用 、分析、评价 、创造等高级成分得到充分锻炼 , 而回忆这样的相对简单的成分则融合到了高级成分之中,学生在深度加工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必要的基本原理 。这样记住的知识是活化的知识、真正融入了学生的经验 , 不是无法应用的僵死的知识 。
关注合作,让关系密起来
各科作业还有一个重要共同点 , 即许多作业是小组合作完成的特别是项目性作业 。教师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 , 要根据小组的总体成绩评分 , 关注的是组间竞争、组内合作 。老师有时会提醒同学们注意合作伙伴的选取 , 这时不努力学习、喜欢搭便车因而“信誉”不好的同学就会感到“不受欢迎”的压力 。
1
前述社会课的九种作业方式是 :幻灯片、年表、立体建筑模型及说明、小册子 、描述阿兹特克儿童生活的短故事 、描述阿兹特克和西班牙世界观的简介图、武器表和模型(主要突出双方武器的差异)、海报以及第一人称日志(以当时阿兹特克首领、西班牙人军队长官等人物的口吻撰写) , 用九宫格(一个正方形分成 3 *3 的表格)的形式排列 。
学生三两人一组 , 选择其中的三项 ,不过这三项必须是同行 、同列或在同一对角线上 。马特小组的三位同学选择了第一列的幻灯片 、小册子和武器表 。
他们三人各有侧重点 , 一位同学负责用幻灯片的形式呈现当时西班牙宗教法庭的重要信息;另一位同学要用小册子的形式呈现阿兹特克人生活的至少三个重要方面(包括宗教、农业、战争、艺术、教育或建筑等);马特负责武器表和模型的制作 。
遇到问题三人商量解决、资源共享 , 但有的时候也会为一些分歧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 , 气得哭鼻子的情况也有 ;冷静下来 , 再握手言和 , 同学感情反而更深了 。
2
科学课学习简单机械部分的时候 ,老师让学生利用杠杆原理设计制作投石机 。要求把石头(考虑到安全等问题, 石头是用棉花糖模拟的)投到3米远的位置 。每个小组3-4人,分工由成员自己协商 。
马特小组三人 ,小组内部成员根据个人兴趣特长自主协商分工 , 一人设计图纸 ,一人制作 , 然后共同试验 , 一人负责修改完善 。马特小组得了满分 , 整个项目 , 从头至尾马特都很兴奋 。
在完成这些合作性作业的过程中 , 小组成员协商分工承担一定的任务 ,共同商讨遇到的疑难 , 或于课后相约校园一角 、或于校外聚到某一同学家中或公园绿地 。同伴交往本身对于儿童青少年就已经颇具吸引力 , 马特每次要与同学相聚时的兴奋就可以作为佐证 ;讨论中的相互激发、奇思妙想就更令人振奋 , 当马特把自己设计的减压装置拿去跟小组成员商量时 , 对方的降落伞创意让马特感到眼前一亮 , 思维的互补与整合产生了更佳创意 , 同学间的友情也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加深 。
从该个案来看 , 我们不能说这些教师的作业设计和组织就是完美的 , 其中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 , 如学生的自主选择可能存在避难求异倾向 ,小组合作中也存在搭便车的现象 , 根据小组整体作业情况进行评价可能“奖懒罚勤” ;所探究的问题基本都是由教师给出 , 由学生自主从生活现实中提出问题还显不足等等 。但瑕不掩喻, 该个案给我们提供了学习方式变革的生动案例 。
上述所述及的学习方式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三个方面侧重不同但又密切联系。
总结
自主性关注学习者个人的兴趣 、选择、内在动机、主动性、自我规划、自我监测和投入状况等 , 与“他主”性、被动性相对;
探究性主要关注学习中的创意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认知加工和行为卷入等 ,特别是围绕一定的问题情境展开思索和创造 , 与机械重复、死记硬背相对 ;
合作性则重视学习中的主体间性,关注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协商 、互补 、整合等 ,与各自为政 、恶性竞争相对 。
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接近日常生活中健康的生活方式 :人们遭遇各种问题 , 为解决这些问题 , 搜集资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做出判断和选择 、必要时寻求帮助、获得资源共享与整合 , 这一过程中人作为一个整体投入其中 , 而不仅仅作为认知体 。
马特说,“在中国 , 这样合作式的、很灵活的作业 , 我基本没有遇到过 。有一次老师给我们几个成绩好的同学布置了这种拓展型的作业 , 但是常规的作业还必须做 , 这样就太累了 , 很快就放弃了。”
自主 、探究 、合作的学习方式在当今的教育改革中受到了大力提倡 , 但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们却往往持保留态度,主要原因在于其难以操作 、可能导致“基础知识”不落实而影响考试成绩 。尽管很少有人会否认解决问题能力 、创造力 、合作能力等隐性能力的重要性 , 但是应试的巨大压力让中国教师不敢稍稍懈怠 , 对考试能够测量的显性学力的关注淹没了对隐性学力的关注 。探索性、创造性的作业只能偶尔对部分学生尝试一下 , 不敢作为主要的作业形式 。
我们的学生在获得了看得见的、实在的分数的同时 ,失去了些什么 ,可能是值得我们每个教育者深思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