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看懂这3个细节,走进傀儡皇帝溥仪的内心世界

(原创文章,欢迎阅读,如抄袭洗稿,势必全网追究到底)

文|诸神的恩宠

都说投胎是个技术活儿。投胎到帝王将相家,是福还是祸呢?

往下看,就知道了。

中国古代最尊贵的人,非皇帝莫属。一说到皇帝,人们首先会想到霸气的秦皇汉武,殊不知,皇帝中也有活得很憋屈的,比如,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一生极富戏剧性。他当过皇帝,蹲过监狱,晚年成了普通市民。有关他的影视作品,层出不穷。其中,以87版传记电影《末代皇帝》最为有名。

影片由贝托鲁奇执导,尊龙、陈冲等主演,真实还原了溥仪从皇帝到囚犯再到平民的传奇人生。该片不仅获得极好的口碑,还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九大奖项。

电影中,皇帝不仅是皇帝,更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身上,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而他大起大落的人生,更是让人唏嘘不已。影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独特的人文情怀,让我们看完久久难以释怀。

其中,有三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将它们串联起来,就能还原溥仪憋屈而无奈的一生。

01细节一:为显皇威,逼太监喝墨汁,暴露出内心的极度虚弱

皇帝是一国之君,敢蒙骗皇帝,结果可想而知。然而,你能想象皇帝如果一直活在谎言中,那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末代皇帝溥仪的前半生,就一直活在谎言中。

溥仪本来不是皇帝,但大清王位后继无人,慈禧太后急了,临去世前,把醇亲王的长子叫到跟前,钦定他为王位继承人。于是,溥仪在一夜之间成了皇帝。

谁都知道做皇帝好,但谁知道做皇帝的苦恼呢。

电影中,有这样一幕:书斋里,溥仪和胞弟溥杰正在练大字。溥仪一抬眼,看到溥杰露出黄色的内衣袖,于是很生气地质问溥杰:“你为什么要穿黄的?”还不等溥杰回答,他又说:“你是不准穿那个的。”

溥杰提着笔,皱眉说道:“不,不是明黄。”溥仪更生气了,说:“我说是就是,只有皇帝才能穿明黄!脱下来!”

在中国古代, 明黄象征着皇权。对明黄色的崇敬,源于古代农耕社会对黄土地的原始崇拜。从隋朝起,皇帝开始穿黄龙袍。宋朝以后,明黄色正式成为皇帝的专属用色。除了皇帝,谁都不能再用明黄色,否则,将招致杀身之祸。

当溥仪看到溥杰穿黄色内衣时,觉得自己被冒犯到了,于是他勒令溥杰脱掉衣服。这时,溥杰忍无可忍,终于说出了真相:“你不再是皇上了。”

这句话,对溥仪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从三岁进宫当皇帝,到九岁在宫中一人独大,溥仪从未离开过紫禁城。他像一只井底蛙,根本不知道井外的世界是怎样的。弟弟溥杰的话,像大棒一般,打醒了他。

溥仪慌了,自己不是皇帝,那又是什么?他不愿接受这个事实,为了证明自己还是皇帝,还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他硬逼着身旁的太监去喝砚台里的墨汁。为表忠心,太监双手端起墨汁,面无表情地喝了个精光。

看到这一幕,不禁悲从中来。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的无能的愤怒。”溥仪贵为皇帝,却徒有虚名。他一不临朝听政,二不征战沙场,三不体察民情,手中没有实权。唯一的权力,就是给太监宫女们一点颜色看。

溥仪命令太监喝墨汁,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皇威,这种做法很可悲。生活中,弱者没能力去反抗强者,才会去转而去欺负比自己更弱的人。这是人性使然。清朝被民国取代时,溥仪刚九岁,除了能命令太监喝墨汁,他还有什么权力?什么也没有!

只有内心极度虚弱的人,才会用羞辱别人的方式获得满足感。喝墨汁一幕,恰恰反映出溥仪内心的极度虚弱、无力。

细节二:一句反问,透出灵魂深处的凄惶,一生都在寻找家的方向

电影中,民国大总统就职典礼过后,溥仪失落地问老师陈宝琛,“我还是皇上吗?”陈宝琛的回答很耐人寻味。他说:“在宫里,皇上永远是皇上。”

此时,溥仪终于明白了,溥杰的话是真的,他这个皇帝已经徒有虚名了。紫禁城里的人都知道,大清国已经亡了,唯有溥仪不知道。当他发觉自己被骗后,一边高喊“你们全都撒谎”,一边掉头就跑,准备去找自己的乳母。

偌大的紫禁城里,只有乳母那里才是他的心灵港湾。只可惜,他连乳母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乳母就被裕隆太后赶出了宫。

乳母的离去,将溥仪在宫中的最后一点爱和温暖,齐腰斩断。从此,溥仪彻底成了孤家寡人。后来,连他的外籍老师庄士敦都无奈地说:“皇帝是天底下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一生都非常孤独。这种孤独不仅源于缺少亲情,更源于缺少国家认同感。

从清军入关到清朝末年,满人统治华夏两百多年。1905年,孙中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旨在推翻满清王朝,恢复中华文化传统。在当时的汉人眼中,满清就是鞑虏。

1912年,隆裕皇太后颁布《退位诏书》,溥仪退位。民国每年还支付皇室400万两银元生活费,溥仪可以继续住在紫禁城。

在溥仪心中,一直以自己的满族血统为傲。而“驱除鞑虏”的口号,对他来说是锥心之痛。他发现,在这个国家,无论他做什么,都是个异族。他的家不在北京,而在满人祖先的发迹地——东北。

1924年,冯玉祥发动兵变,攻占了紫禁城,将溥仪赶出了宫。溥仪先是寄居在父亲载沣家,后来又逃进日本公使馆。自此以后,他开启了长达二十多年的流亡之路。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越缺什么,就越想要什么。皇帝缺实权,便最想要实权。

被赶出宫后,溥仪一心想复辟大清帝国,为此,他不惜找日本人做靠山。他天真地以为,日本人会全心全意支持他。殊不知,人家只是拿他当棋子。

1934年,在日本人的授意下,溥仪在东北建立了满洲国。电影中,复辟前夜,溥仪奔赴东北前,忿忿地说:“中国已经背弃了我”,陈宝琛望着他的背影说:“你若去了,便是背叛你的国家。”溥仪转身,反问道:“哪个国家?”

这句反问,暴露了一个真相:溥仪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无论是在紫禁城,还是转战东北,他内心深处始终觉得自己是异族,不属于中国 ,他的心一直在流浪。

再回到电影中的那个片段。九岁那年,乳母被赶出宫后,溥仪一直追到太和殿外,高喊着“阿嬷”。十五年后,他自己也被赶出紫禁城,沦为丧家犬。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皇权犹如毒品,一旦沾上,便再难戒掉。失去皇权后,溥仪不甘心,为了复辟,他不惜找日本人做靠山,然而,他不知道,这实在是个昏招,后来这竟成他人生最大的污点,让他背负“卖国贼”的罪名,在史书中无颜抬头见祖先。

身为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一生都在寻找家的方向,最终却迷失在途中。

细节三:认清现实时已无路可退,一生追逐皇权,却沦为皇权的玩物

尼采说:“你凝视着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溥仪一心想夺回皇权,皇权却将他拖入深渊。

1935年,趁溥仪访日期间,日本人收缴了皇家卫队的武装,夺去了溥仪的兵权。等溥仪回到东北后,才发现自己已经完全被架空。

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公开演讲时,作为满洲国的皇帝,溥仪义正言辞地说,满洲国和日本是相互平等的两个国家,满洲国不是殖民地,满洲国就是满洲。这些话,触痛了日本人的神经。他话音刚落,台下的日本军官纷纷退席。随后,中方官员也一一离座。

溥仪在震惊与尴尬中,继续着他的演讲。然而,台下已经空无一人。此时,溥仪才彻底看清日本人的真面目,但为时已晚,他已骑虎难下。

二战结束后,溥仪准备逃亡时被俘虏。后来,他被关进了被关押到抚顺战俘管理所。这一关,就是十年。1959年,溥仪获得大赦,第一次成为自由人。从皇帝到囚徒再到平民,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生,让人愕然。

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说:“权力会奴化一切。” 溥仪一生都在追逐皇权,最终却沦为皇权的玩物。这里面,固然有时代的原因,但也不能忽略他的性格缺陷。

从人的角度看,溥仪生性懦弱,空有野心,却根本没有能力掌控局势。乱世中,他被八旗世家、汉族大臣、南北谋士包围,这些人又各怀鬼胎,任凭他怎么反抗,都摆脱不了棋子的命运。

从历史的角度看,作为中国最后一个皇帝,溥仪犯过错,却并非十恶不赦。从三岁起,他就被一场场权力游戏所裹挟,而每一次博弈的结果,都是惨败。还是周恩来对溥仪的评价最精辟:“你当皇帝的时候才两三岁,那时的事不能让你负责。但在伪满时代,你是要负责的。”

想毁灭一个人,只需给他极致的权力。想拯救一个人,就要给他无条件的爱。

溥仪一生空有皇帝的头衔,却没有皇帝的实权。爱对他而言,更是奢侈品,他的“家”在紫禁城,但那只是一座超豪华的监狱。他和普通囚犯的区别在于:普通囚犯吃糠咽菜,住几平米的牢房;他锦衣玉食,住72万平方米的紫禁城。

他的大半生,都是提线木偶。而背后那双手,却在不断变换。他从皇帝到平民的经历,犹如一场黄粱梦!

看《末代皇帝》中的溥仪,让我想到另一个人,电影《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楚门。楚门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假象中,他却浑然不知。最终,他识破了假象,并从假象中逃离,选择过真实的人生。而《末代皇帝》中,溥仪也看到了假象,他一直以自己方式在反抗,但每一次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明知被谎言包围,却不得不继续活在谎言中,这是何等的凄苦!

晚年时,溥仪成了一名花匠。他说:“我这个末代的皇帝,能够有现在这么好的下场,真是值得庆幸。”我相信,这是他的肺腑之言。

曾有个节目叫《交换空间》,是让两家人交换房屋,互相为对方装修。如果人生也能交换,不知道溥仪是否愿意早点放弃皇权,去做个普普通通的人。普通人的人生,少了惊心动魄的权力斗争,多了柴米油盐的琐碎生活,这样的日子虽平淡,却也安全。

投胎是个技术活儿。投胎到帝王将相家,是福还是祸呢?你品,你细品。

(完)

作者介绍:诸神的恩宠,资深互联网人,多平台签约作者。热爱读书、思考、写作,被朋友称为“行走的百科全书”。郑重申明,本文为原创文章,抄袭或洗稿必究。

你可能感兴趣的:(《末代皇帝》:看懂这3个细节,走进傀儡皇帝溥仪的内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