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系统互联通信参考模型(英语: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缩写为 OSI),简称为OSI模型(OSI model),一种概念模型,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一个试图使各种计算机在世界范围内互连为网络的标准框架。定义于ISO/IEC 7498-1
它是一个七层的、抽象的模型体,不仅包括一系列抽象的术语或概念,也包括具体的协议。
作用如下:
应用层
网络服务与最终用户的一个接口。
协议有:HTTP FTP TFTP SMTP SNMP DNS TELNET HTTPS POP3 DHCP
表示层
数据的表示、安全、压缩。(在五层模型里面已经合并到了应用层)
格式有,JPEG、ASCll、DECOIC、加密格式等
会话层
建立、管理、终止会话。(在五层模型里面已经合并到了应用层)
对应主机进程,指本地主机与远程主机正在进行的会话
传输层
定义传输数据的协议端口号,以及流控和差错校验。
协议有:TCP UDP,数据包一旦离开网卡即进入网络传输层
网络层
进行逻辑地址寻址,实现不同网络之间的路径选择。
协议有:ICMP IGMP IP(IPV4 IPV6) ARP RARP
数据链路层
建立逻辑连接、进行硬件地址寻址、差错校验 [2] 等功能。(由底层网络定义协议)
将比特组合成字节进而组合成帧,用MAC地址访问介质,错误发现但不能纠正。
物理层
建立、维护、断开物理连接。(由底层网络定义协议)
TCP/IP 层级模型结构,应用层之间的协议通过逐级调用传输层(Transport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和物理数据链路层(Physical Data Link)而可以实现应用层的应用程序通信互联。
需要知道并了解的协议
http协议:在应用层
作用
HTTP是客户端浏览器或其他程序与Web服务器之间的应用层通信协议。在Internet上的Web服务器上存放的都是超文本信息,客户机需要通过HTTP协议传输所要访问的超文本信息。
HTTP包含命令和传输信息,不仅可用于Web访问,也可以用于其他因特网/内联网应用系统之间的通信,从而实现各类应用资源超媒体访问的集成。
工作原理
HTTP是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且面向连接的。典型的HTTP事务处理有如下的过程:
(1)客户与服务器建立连接;
(2)客户向服务器提出请求;
(3)服务器接受请求,并根据请求返回相应的文件作为应答;
(4)客户与服务器关闭连接。
客户与服务器之间的HTTP连接是一种一次性连接,它限制每次连接只处理一个请求,当服务器返回本次请求的应答后便立即关闭连接,下次请求再重新建立连接。这种一次性连接主要考虑到WWW服务器面向的是Internet中成干上万个用户,且只能提供有限个连接,故服务器不会让一个连接处于等待状态,及时地释放连接可以大大提高服务器的执行效率。 [8]
HTTP是一种无状态协议,即服务器不保留与客户交易时的任何状态。这就大大减轻了服务器记忆负担,从而保持较快的响应速度。HTTP是一种面向对象的协议。允许传送任意类型的数据对象。它通过数据类型和长度来标识所传送的数据内容和大小,并允许对数据进行压缩传送。当用户在一个HTML文档中定义了一个超文本链后,浏览器将通过TCP/IP协议与指定的服务器建立连接。 [8]
从技术上讲是客户在一个特定的TCP端口(端口号一般为80)上打开一个套接字。如果服务器一直在这个周知的端口上倾听连接,则该连接便会建立起来。然后客户通过该连接发送一个包含请求方法的请求块。
HTTP规范定义了9种请求方法,每种请求方法规定了客户和服务器之间不同的信息交换方式,常用的请求方法是GET和POST。服务器将根据客户请求完成相应操作,并以应答块形式返回给客户,最后关闭连接。
https协议:在应用层和ssl层(应用层和传输层之间)
作用
HTTPS 协议是由 HTTP 加上 TLS/SSL 协议构建的可进行加密传输、身份认证的网络协议,主要通过数字证书、加密算法、非对称密钥等技术完成互联网数据传输加密,实现互联网传输安全保护。设计目标主要有三个。
(1)数据保密性:保证数据内容在传输的过程中不会被第三方查看。就像快递员传递包裹一样,都进行了封装,别人无法获知里面装了什么 [4] 。
(2)数据完整性:及时发现被第三方篡改的传输内容。就像快递员虽然不知道包裹里装了什么东西,但他有可能中途掉包,数据完整性就是指如果被掉包,我们能轻松发现并拒收 [4] 。
(3)身份校验安全性:保证数据到达用户期望的目的地。就像我们邮寄包裹时,虽然是一个封装好的未掉包的包裹,但必须确定这个包裹不会送错地方,通过身份校验来确保送对了地方
与HTTP原理区别
HTTPS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HTTP + SSL / TLS,也就是在 HTTP 上又加了一层处理加密信息的模块。服务端和客户端的信息传输都会通过 TLS 进行加密,所以传输的数据都是加密后的数据。
HTTP 原理
① 客户端的浏览器首先要通过网络与服务器建立连接,该连接是通过TCP 来完成的,一般 TCP 连接的端口号是80。 建立连接后,客户机发送一个请求给服务器,请求方式的格式为:统一资源标识符(URL)、协议版本号,后边是 MIME 信息包括请求修饰符、客户机信息和许可内容 。
② 服务器接到请求后,给予相应的响应信息,其格式为一个状态行,包括信息的协议版本号、一个成功或错误的代码,后边是 MIME 信息包括服务器信息、实体信息和可能的内容 [2] 。
HTTPS 原理
① 客户端将它所支持的算法列表和一个用作产生密钥的随机数发送给服务器 ;
② 服务器从算法列表中选择一种加密算法,并将它和一份包含服务器公用密钥的证书发送给客户端;该证书还包含了用于认证目的的服务器标识,服务器同时还提供了一个用作产生密钥的随机数 [2] ;
③ 客户端对服务器的证书进行验证(有关验证证书,可以参考数字签名),并抽取服务器的公用密钥;然后,再产生一个称作 pre_master_secret 的随机密码串,并使用服务器的公用密钥对其进行加密(参考非对称加 / 解密),并将加密后的信息发送给服务器 [2] ;
④ 客户端与服务器端根据 pre_master_secret 以及客户端与服务器的随机数值独立计算出加密和 MAC密钥(参考 DH密钥交换算法) ;
⑤ 客户端将所有握手消息的 MAC 值发送给服务器 [2] ;
⑥ 服务器将所有握手消息的 MAC 值发送给客户端 [2] 。
优缺点
优点
使用 HTTPS 协议可认证用户和服务器,确保数据发送到正确的客户机和服务器 [2] ;
HTTPS 协议是由 SSL+HTTP 协议构建的可进行加密传输、身份认证的网络协议,要比 HTTP 协议安全,可防止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取、改变,确保数据的完整性 [2] 。
HTTPS 是现行架构下最安全的解决方案,虽然不是绝对安全,但它大幅增加了中间人攻击的成本 [2] 。
缺点
相同网络环境下,HTTPS 协议会使页面的加载时间延长近 50%,增加 10%到 20%的耗电。此外,HTTPS 协议还会影响缓存,增加数据开销和功耗 [2] 。
HTTPS 协议的安全是有范围的,在黑客攻击、拒绝服务攻击和服务器劫持等方面几乎起不到什么作用 [2] 。
最关键的是,SSL 证书的信用链体系并不安全。特别是在某些国家可以控制 CA 根证书的情况下,中间人攻击一样可行 [2] 。
成本增加。部署 HTTPS 后,因为 HTTPS 协议的工作要增加额外的计算资源消耗,例如 SSL 协议加密算法和 SSL 交互次数将占用一定的计算资源和服务器成本。在大规模用户访问应用的场景下,服务器需要频繁地做加密和解密操作,几乎每一个字节都需要做加解密,这就产生了服务器成本。随着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数据中心部署的服务器使用成本在规模增加后逐步下降,相对于用户访问的安全提升,其投入成本已经下降到可接受程度 [4] 。
RPC协议
英文原义:Remote Procedure Call Protocol
中文释义:(RFC-1831)远程调用协议 ,最初由RFC-1050定义。
注解:一种通过网络从远程计算机程序上请求服务,而不需要了解底层网络技术的协议。
RPC协议假定某些传输协议的存在,如TCP或UDP,为通信程序之间携带信息数据。在OSI网络通信模型中,RPC跨越了传输层和应用层。RPC使得开发包括网络分布式多程序在内的应用程序更加容易。
RPC采用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请求程序就是一个客户机,而服务提供程序就是一个服务器。首先,调用进程发送一个有进程参数的调用信息到服务进程,然后等待应答信息。在服务器端,进程保持睡眠状态直到调用信息的到达为止。当一个调用信息到达,服务器获得进程参数,计算结果,发送答复信息,然后等待下一个调用信息,最后,客户端调用过程接收答复信息,获得进程结果,然后调用执行继续进行。
目前,有多种RPC模式和执行。最初由Sun公司提出。IETF ONC宪章重新修订了Sun版本,使得ONC RPC协议成为IETF标准协议。现在使用最普遍的模式和执行是开放式软件基础的分布式计算环境(DCE)。
远程过程调用(RPC)信息协议由两个不同结构组成:调用信息和答复信息。
rpc调用过程
常用到的rpc框架
目前常用的RPC框架如下:
Thrift:thrift是一个软件框架,用来进行可扩展且跨语言的服务的开发。它结合了功能强大的软件堆栈和代码生成引擎,以构建在 C++, Java, Python, PHP, Ruby, Erlang, Perl, Haskell, C#, Cocoa, JavaScript, Node.js, Smalltalk, and OCaml 这些编程语言间无缝结合的、高效的服务。
Dubbo:Dubbo是一个分布式服务框架,以及SOA治理方案。其功能主要包括:高性能NIO通讯及多协议集成,服务动态寻址与路由,软负载均衡与容错,依赖分析与降级等。 Dubbo是阿里巴巴内部的SOA服务化治理方案的核心框架,Dubbo自2011年开源后,已被许多非阿里系公司使用。
Spring Cloud:Spring Cloud由众多子项目组成,如Spring Cloud Config、Spring Cloud Netflix、Spring Cloud Consul 等,提供了搭建分布式系统及微服务常用的工具,如配置管理、服务发现、断路器、智能路由、微代理、控制总线、一次性token、全局锁、选主、分布式会话和集群状态等,满足了构建微服务所需的所有解决方案。Spring Cloud基于Spring Boot, 使得开发部署极其简单。
gRPC: 一开始由 google 开发,是一款语言中立、平台中立、开源的远程过程调用(RPC)系统。
bRPC:百度开源的rpc框架,是一个基于protobuf接口的RPC框架,在百度内部称为“baidu-rpc”,它囊括了百度内部所有RPC协议,并支持多种第三方协议,从目前的性能测试数据来看,brpc的性能领跑于其他同类RPC产品。
Rest和RPC接口区别
接口调用通常包含两个部分,序列化和通信协议。常见的序列化协议包括json、xml、hession、protobuf、thrift、text、bytes等;通信比较流行的是http、soap、websockect,RPC通常基于TCP实现,常用框架例如dubbo,netty、mina、thrift
首先解释下两种接口调用:
Rest:严格意义上说接口很规范,操作对象即为资源,对资源的四种操作(post、get、put、delete),并且参数都放在URL上,但是不严格的说Http+json、Http+xml,常见的http api都可以称为Rest接口。
Rpc:我们常说的远程方法调用,就是像调用本地方法一样调用远程方法,通信协议大多采用二进制方式
http vs 高性能二进制协议
http相对更规范,更标准,更通用,无论哪种语言都支持http协议。如果你是对外开放API,例如开放平台,外部的编程语言多种多样,你无法拒绝对每种语言的支持,相应的,如果采用http,无疑在你实现SDK之前,支持了所有语言,所以,现在开源中间件,基本最先支持的几个协议都包含RESTful。
RPC协议性能要高的多,例如Protobuf、Thrift、Kyro等,(如果算上序列化)吞吐量大概能达到http的二倍。响应时间也更为出色。千万不要小看这点性能损耗,公认的,微服务做的比较好的,例如,netflix、阿里,曾经都传出过为了提升性能而合并服务。如果是交付型的项目,性能更为重要,因为你卖给客户往往靠的就是性能上微弱的优势。RESTful
你可以看看,无论是Google、Amazon、netflix(据说很可能转向grpc),还是阿里,实际上内部都是采用性能更高的RPC方式。而对外开放的才是RESTful。
Rest 调用及测试都很方便,Rpc就显得有点麻烦,但是Rpc的效率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建议在多系统之间采用Rpc,对外提供服务,Rest是很适合的
duboo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微服务之间的通信采用的就是Rpc,无疑在服务之间的调用Rpc更变现的优秀
Rpc在微服务中的利用
1、 RPC 框架是架构微服务化的首要基础组件 ,它能大大降低架构微服务化的成本,提高调用方与服务提供方的研发效率,屏蔽跨进程调用函数(服务)的各类复杂细节
2、 RPC 框架的 职责 是: 让调用方感觉就像调用本地函数一样调用远端函数、让服务提供方感觉就像实现一个本地函数一样来实现服务
RPC的好处:
RPC 的主要功能目标是让构建分布式计算(应用)更容易,在提供强大的远程调用能力时不损失本地调用的语义简洁性。 为实现该目标,RPC 框架需提供一种透明调用机制让使用者不必显式的区分本地调用和远程调用。
服务化的一个好处就是,不限定服务的提供方使用什么技术选型,能够实现大公司跨团队的技术解耦。
如果没有统一的服务框架,RPC框架,各个团队的服务提供方就需要各自实现一套序列化、反序列化、网络框架、连接池、收发线程、超时处理、状态机等“业务之外”的重复技术劳动,造成整体的低效。所以,统一RPC框架把上述“业务之外”的技术劳动统一处理,是服务化首要解决的问题
几种协议
Socket使用时可以指定协议Tcp,Udp等;
RIM使用Jrmp协议,Jrmp又是基于TCP/IP;
RPC底层使用Socket接口,定义了一套远程调用方法;
HTTP是建立在TCP上,不是使用Socket接口,需要连接方主动发数据给服务器,服务器无法主动发数据个客户端;
Web Service提供的服务是基于web容器的,底层使用http协议,类似一个远程的服务提供者,比如天气预报服务,对各地客户端提供天气预报,是一种请求应答的机制,是跨系统跨平台的。就是通过一个servlet,提供服务出去。
hessian是一套用于建立web service的简单的二进制协议,用于替代基于XML的web service,是建立在rpc上的,hessian有一套自己的序列化格式将数据序列化成流,然后通过http协议发送给服务器
1、RMI(远程方法调用)
JAVA自带的远程方法调用工具,不过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是JAVA语言最开始时的设计,后来很多框架的原理都基于RMI,RMI的使用如下:
对外接口
public interface IService extends Remote {
public String queryName(String no)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服务实现
import java.rmi.RemoteException;
import java.rmi.server.UnicastRemoteObject;
// 服务实现
public class ServiceImpl extends UnicastRemoteObject implements IService {
/**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682805210518738166L;
/**
* @throws RemoteException
*/
protected ServiceImpl()throws RemoteException {
super();
}
/* (non-Javadoc)
* @see com.suning.ebuy.wd.web.IService#queryName(java.lang.String)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queryName(String no)throws RemoteException {
// 方法的具体实现
System.out.println("hello" +no);
return String.valueOf(System.currentTimeMillis());
}
}
RMI客户端
[java]view plain copy
import java.rmi.AccessException;
import java.rmi.NotBoundException;
import java.rmi.RemoteException;
import java.rmi.registry.LocateRegistry;
import java.rmi.registry.Registry;
// RMI客户端
public class Clie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注册管理器
Registry registry =null;
try {
// 获取服务注册管理器
registry = LocateRegistry.getRegistry("127.0.0.1",8088);
// 列出所有注册的服务
String[] list = registry.list();
for (String s : list) {
System.out.println(s);
}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
}
try {
// 根据命名获取服务
IService server = (IService) registry.lookup("vince");
// 调用远程方法
String result = server.queryName("ha ha ha ha");
// 输出调用结果
System.out.println("result from remote : " + result);
}catch (AccessExceptione) {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
}catch (NotBoundExceptione) {
}
}
}
RMI服务端
[java]view plain copy
import java.rmi.RemoteException;
import java.rmi.registry.LocateRegistry;
import java.rmi.registry.Registry;
// RMI服务端
public class Server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 注册管理器
Registry registry =null;
try {
// 创建一个服务注册管理器
registry = LocateRegistry.createRegistry(8088);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
}
try {
// 创建一个服务
ServiceImpl server =new ServiceImpl();
// 将服务绑定命名
registry.rebind("vince", server);
System.out.println("bind server");
}catch (RemoteException e) {
}
}
}
2、Hessian(基于HTTP的远程方法调用)
基于HTTP协议传输,在性能方面还不够完美,负载均衡和失效转移依赖于应用的负载均衡器,Hessian的使用则与RMI类似,区别在于淡化了Registry的角色,通过显示的地址调用,利用HessianProxyFactory根据配置的地址create一个代理对象,另外还要引入Hessian的Jar包。
3、Dubbo(淘宝开源的基于TCP的RPC框架)
基于Netty的高性能RPC框架,是阿里巴巴开源的,总体原理如下:
Dubbo通讯协议
第一、dubbo(默认)
Dubbo 缺省协议采用单一长连接和 NIO 异步通讯,适合于小数据量大并发的服务调用,以及服务消费者机器数远大于服务提供者机器数的情况。反之,Dubbo 缺省协议不适合传送大数据量的服务,比如传文件,传视频等,除非请求量很低。
缺省协议,使用基于 netty 和 hessian 3.2.1 的 tbremoting 交互。
连接个数:单连接
连接方式:长连接
传输协议:TCP
传输方式:NIO 异步传输
序列化:Hessian 二进制序列化
适用范围:传入传出参数数据包较小(建议小于100K),消费者比提供者个数多,单一消费者无法压满提供者,尽量不要用 dubbo 协议传输大文件或超大字符串。
适用场景:常规远程服务方法调用
第二、RMI
RMI 协议采用 JDK 标准的 java.rmi.* 实现,采用阻塞式短连接和 JDK 标准序列化方式。如果正在使用 RMI 提供服务给外部访问 ,同时应用里依赖了老的 common-collections 包的情况下,存在反序列化安全风险。
连接个数:多连接
连接方式:短连接
传输协议:TCP
传输方式:同步传输
序列化:Java 标准二进制序列化
适用范围:传入传出参数数据包大小混合,消费者与提供者个数差不多,可传文件。
适用场景:常规远程服务方法调用,与原生RMI服务互操作
第三、hessian
Hessian协议用于集成 Hessian 的服务,Hessian 底层采用 Http 通讯,采用 Servlet 暴露服务,Dubbo 缺省内嵌 Jetty 作为服务器实现。Dubbo 的 Hessian 协议可以和原生 Hessian 服务互操作,即:
提供者用 Dubbo 的 Hessian 协议暴露服务,消费者直接用标准 Hessian 接口调用
或者提供方用标准 Hessian 暴露服务,消费方用 Dubbo 的 Hessian 协议调用。
特性
连接个数:多连接
连接方式:短连接
传输协议:HTTP
传输方式:同步传输
序列化:Hessian二进制序列化
适用范围:传入传出参数数据包较大,提供者比消费者个数多,提供者压力较大,可传文件。
适用场景:页面传输,文件传输,或与原生hessian服务互操作
第四、Http
基于 HTTP 表单的远程调用协议,采用 Spring 的 HttpInvoker 实现
特性
连接个数:多连接
连接方式:短连接
传输协议:HTTP
传输方式:同步传输
序列化:表单序列化
适用范围:传入传出参数数据包大小混合,提供者比消费者个数多,可用浏览器查看,可用表单或URL传入参数,暂不支持传文件。
适用场景:需同时给应用程序和浏览器 JS 使用的服务。
第五、WebService
基于 WebService 的远程调用协议,基于 Apache CXF 的 frontend-simple 和 transports-http 实现。可以和原生 WebService 服务互操作,即:
提供者用 Dubbo 的 WebService 协议暴露服务,消费者直接用标准 WebService 接口调用,
或者提供方用标准 WebService 暴露服务,消费方用 Dubbo 的 WebService 协议调用。
特性
连接个数:多连接
连接方式:短连接
传输协议:HTTP
传输方式:同步传输
序列化:SOAP 文本序列化
适用场景:系统集成,跨语言调用
第六、thrift
当前 dubbo 支持 1的 thrift 协议是对 thrift 原生协议 2 的扩展,在原生协议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额外的头信息,比如 service name,magic number 等。
使用 dubbo thrift 协议同样需要使用 thrift 的 idl compiler 编译生成相应的 java 代码,后续版本中会在这方面做一些增强。
第七、缓存
memcached:基于 memcached 实现的 RPC 协议 。
redis:基于 Redis 实现的 RPC 协议 。
微服务架构核心要素
Dubbo只是实现了服务治理,而Spring Cloud子项目分别覆盖了微服务架构下的众多部件,而服务治理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Dubbo提供了各种Filter,对于上述中“无”的要素,可以通过扩展Filter来完善。
例如
1.分布式配置:可以使用淘宝的diamond、百度的disconf来实现分布式配置管理
2.服务跟踪:可以使用京东开源的Hydra,或者扩展Filter用Zippin来做服务跟踪
3.批量任务:可以使用当当开源的Elastic-Job、tbschedule
点评:从核心要素来看,Spring Cloud 更胜一筹,在开发过程中只要整合Spring Cloud的子项目就可以顺利的完成各种组件的融合,而Dubbo缺需要通过实现各种Filter来做定制,开发成本以及技术难度略高。
性能比较
说明:客户端和服务端配置均采用阿里云的ECS服务器,4核8G配置,dubbo采用默认的dubbo协议
点评:dubbo支持各种通信协议,而且消费方和服务方使用长链接方式交互,通信速度上略胜Spring Cloud,如果对于系统的响应时间有严格要求,长链接更合适。
服务依赖方式
Dubbo:服务提供方与消费方通过接口的方式依赖,服务调用设计如下:
interface层:服务接口层,定义了服务对外提供的所有接口
Molel层:服务的DTO对象层,
business层:业务实现层,实现interface接口并且和DB交互
因此需要为每个微服务定义了各自的interface接口,并通过持续集成发布到私有仓库中,调用方应用对微服务提供的抽象接口存在强依赖关系,开发、测试、集成环境都需要严格的管理版本依赖。
通过maven的install & deploy命令把interface和Model层发布到仓库中,服务调用方只需要依赖interface和model层即可。在开发调试阶段只发布Snapshot版本。等到服务调试完成再发布Release版本,通过版本号来区分每次迭代的版本。通过xml配置方式即可方面接入dubbo,对程序无入侵。
Spring Cloud:服务提供方和服务消费方通过json方式交互,因此只需要定义好相关json字段即可,消费方和提供方无接口依赖。通过注解方式来实现服务配置,对于程序有一定入侵。
点评:Dubbo服务依赖略重,需要有完善的版本管理机制,但是程序入侵少。而Spring Cloud通过Json交互,省略了版本管理的问题,但是具体字段含义需要统一管理,自身Rest API方式交互,为跨平台调用奠定了基础。
组件运行流程
下图中的每个组件都是需要部署在单独的服务器上,gateway用来接受前端请求、聚合服务,并批量调用后台原子服务。每个service层和单独的DB交互。
Dubbo组件运行流程
gateWay:前置网关,具体业务操作,gateWay通过dubbo提供的负载均衡机制自动完成
Service:原子服务,只提供该业务相关的原子服务
Zookeeper:原子服务注册到zk上
Spring Cloud 组件运行
Spring Cloud
所有请求都统一通过 API 网关(Zuul)来访问内部服务。
网关接收到请求后,从注册中心(Eureka)获取可用服务。
由 Ribbon 进行均衡负载后,分发到后端的具体实例。
微服务之间通过 Feign 进行通信处理业务。
微服务架构组成以及注意事项
到底使用是dubbo还是Spring Cloud其实并不重要,重点在于如何合理的利用微服务。下面是一张互联网通用的架构图,其中每个环节都是微服务的核心部分。
架构分解
网关集群:数据的聚合、实现对接入客户端的身份认证、防报文重放与防数据篡改、功能调用的业务鉴权、响应数据的脱敏、流量与并发控制等
业务集群:一般情况下移动端访问和浏览器访问的网关需要隔离,防止业务耦合
Local
Cache:由于客户端访问业务可能需要调用多个服务聚合,所以本地缓存有效的降低了服务调用的频次,同时也提示了访问速度。本地缓存一般使用自动过期方式,业务场景中允许有一定的数据延时。
服务层:原子服务层,实现基础的增删改查功能,如果需要依赖其他服务需要在Service层主动调用
Remote Cache:访问DB前置一层分布式缓存,减少DB交互次数,提升系统的TPS
DAL:数据访问层,如果单表数据量过大则需要通过DAL层做数据的分库分表处理。
MQ:消息队列用来解耦服务之间的依赖,异步调用可以通过MQ的方式来执行
数据库主从:服务化过程中毕竟的阶段,用来提升系统的TPS
(二)注意事项
服务启动方式建议使用jar方式启动,启动速度快,更容易监控
缓存、缓存、缓存,系统中能使用缓存的地方尽量使用缓存,通过合理的使用缓存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的TPS
服务拆分要合理,尽量避免因服务拆分而导致的服务循环依赖
合理的设置线程池,避免设置过大或者过小导致系统异常
来源链接:
https://blog.csdn.net/qq_41587754/article/details/80133775
https://www.jianshu.com/p/b0343bfd216e
https://blog.csdn.net/qq_34988624/article/details/86481801
https://blog.csdn.net/chen213wb/article/details/81747573
https://blog.csdn.net/qq_41923622/article/details/858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