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

最近和朋友在一块儿时,总会听到说和孩子的相处简直是“斗智斗勇”,仿佛和孩子的相处就如同是时刻准备的战斗一般,那你到底是“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呢?

我从《正面管教》这本书中受益匪浅。愿与与朋友们分享,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但赢了孩子的结果,是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这两种品格都非我们所愿,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他能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

那么怎样赢得孩子的合作呢? 我们可以从下面四个步骤做起。

1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是对的。

2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而不是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3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的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

4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要牢记上述四个步骤的根本是对孩子态度的友善,真正的关心和尊重。

我分享一个朋友的经历。

朋友的女儿放学回到家,一脸的沮丧,把书包重重摔在沙发上,然后就抱怨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严厉的批评他。

朋友本想立刻质问她是不是做了些不该做的事,老师才会批评她。

所幸的是朋友想起了“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她深吸一口气,换了一种态度,以一种友善的语气说道:“我敢肯定老师在班上严厉的批评你,你觉得非常丢脸。”(第一步,表达理解。

朋友说完这句话,孩子抬起头来,有些疑惑的看着她。朋友接着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考试忘记带直尺,老师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吼了我,我觉得又丢脸又生气。”(第二步表示出同情,而不是宽恕——并且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经历。

孩子这时感兴趣了,“真的?”孩子说,“我不过就是因为水笔没水儿了,向别人借了一只水笔。我当然为老师批评我感到很不公平。”

朋友接着说:“嗯,我很理解你的心情,你肯定会那么想。那你能想出一个办法,免得以后自己再这么难堪吗?”(这个例子中,第三部没有必要了,直接进入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

孩子回答到:“我想我以后多准备一些水笔,或者上学前检查一下文具,这样以后就不用向同学们借了。”

朋友马上肯定道:“这听上去真是个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你今晚想吃什么,妈妈现在就去给你准备。”

结果,孩子非常愉快的写作业去了。

这就是“赢得”了孩子——想改变孩子的行为,应该先赢得孩子的心,让孩子亲近和信任我们,而不是疏远和充满敌意,这样孩子才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朋友正是站在孩子的情感角度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感受,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使孩子愿意听,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

“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只要我们熟记于心,在生活中多加运用,相信我们最终会“赢得”孩子,帮助孩子健康的成长,学会解决问题。让亲子关系变得温馨和谐,而不是斗智斗勇。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是“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