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多大的声音

      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是“用多大的声音”,编排此项内容是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在不同的场合说话音量要适合场景需求。这既是一个小学生必备的修养,也是体现学生文明素质的标尺。

      上课伊始,我以问题导入:同学们去老师办公室的时候,老师总是提醒你们“小点儿声”,而课堂上又经常表扬回答问题声音洪亮的同学,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一语激起千层浪,原本安静的课堂,这时候就像一窝小麻雀,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同学们都不甘落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室里顿时吵闹不堪。幸好我戴着“小蜜蜂”,当我的音量调到最大,覆盖了全班学生的议论声后,我故意指名回答“你听到✘✘同学说的话了吗?”“没听到!”子睿同学理直气壮地说。“是啊,同学们刚才说得很热闹,但是康老师也是一句都没听清楚,所以,为了让全班同学都能听见你的话,你们应该怎么做?”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举手发言”。“对!举手发言的同学最懂规矩!那谁来举手说说你对老师问题的看法?”我又把话题拉了回来。同学们的发言很到位,我对同学们的发言做了评价和小结。接下来我通过看一看、议一议、演一演、说一说的方式,借助课件上形象逼真的情境图片,学生知道了在电影院、音乐厅、图书馆、医院、车站候车厅、公交车上等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否则就会影响周围的人,是不文明的表现。相反,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参加应聘面试、演讲等场合则要大声说话,一是可以让别人听清楚你说的话,其次,也是对听众的尊重和个人自信心的体现。我有意识地压缩了各个环节的时间,因为我还想训练一下学生小组讨论时应该用大多的声音。

      我以学生目前的座位进行了分组,根据同学们平时的表现,指定了小组长和控噪员。告诉同学们,组长负责组织每次的小组讨论,协调同学们发言的顺序。控噪员我安排了各组注意力不太集中,而且喜欢说话的同学担任。有任务的同学显得很兴奋,没有分配角色的同学有点失落,我告诉同学们,以后每个同学都会有任务,只是今天怕同学们记不住,暂时不分配。

      因为今天讨论音量的问题,我着重对各组的控噪员进行了培训。我抛出问题让同学们讨论,“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在小组讨论的时候用多大的声音呢?”这次同学们知道举手发言了,有的说声音要洪亮,因为小组讨论也是在上课,所以要让同伴听到自己的发言。有的说声音要小,因为全部有14个组,声音太大教室里会很吵。两种声音貌似都有道理,为了让学生有深刻的认知,我先让学生大声讨论去医院看望生病的奶奶时说话要大声还是小声,各组组长组织同学们开始讨论了,只听见教室里如同炸了锅,小孩子的声音又高又尖,有的孩子直皱眉头,有的索性捂上了耳朵,我看时机已来,立即喊停,再让同学们说一说小组讨论的时候大声行不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言,“不行,教室里太吵了,我都听不见我们组的同学说的话了。”“老师,刚才太吵了,我都不想上课了。”“不行,我觉得刚才同学们讨论的声音叫噪音。”嘿嘿,小家伙们还挺会说的!我这样想着。然后直入主题:“同学们,我们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声音要适中,既要让同组同学听到你的发言,还不能影响周围的同学,最好的办法是每组的四个同学可以站起来,小脑袋凑在一起,这样即使声音小,你的伙伴也能听得见,如果有哪位同学音量过大,这时候控噪员要履行职责,拽拽同学的衣角或拍拍同学的肩膀,也可以向他做个‘嘘’的动作,提醒同学声音小一点。”讲清楚了规则,我们的讨论重新开始,这一次,孩子们的表现多好啊!每个组的四个小脑袋紧紧地凑在一起,教室里没有了先前嘈杂的声音,我仔细地观察着,控噪员多负责任啊,有的拉拉同学的衣角,有的拍拍伙伴的肩膀,有的做出“嘘”的动作,其实,在我看来,那些被提醒的学生,音量并不算大,我没有制止控噪员,我想先让他们体验一下自己的角色。讨论结束后,同学们显得非常开心。

      下课了,有些同学仍然很兴奋,围着我问这问那,我也很有成就感。一节课,同学们懂得了不同的场合说话的音量要适中,还让同学们在小组体验中学会了小组合作的音量问题,特别是控噪员的职责。同学们还小,他们不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而我心里很清楚,我是在慢慢地渗透合作学习的技术。

                          (西夏合作研究室  康燕)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多大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