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201说「尽性」

最近一直在思考、学习和理解精益、精益管理、精益生产。

有一点感触,关于精益这个词。

本身精益这个词,是美国人学丰田生产方式的时候,翻译成英文,精益思想Lean Thinking 或说 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再西学东进,到了大陆,都学精益去了。

美国人看到的是质量和成本都有优势的日本,惊讶于日本人在降低成本的时候还能提高品质,真的是“活在想象之外”。

在合资开厂、专家调研、文章刊物、咨询项目这样一轮轮知行合一的学习过程中,精益在欧美开花结果。再进入大陆,再来一轮合资开厂、刊物图书、咨询项目...

结果大陆人都在说“精益”这个词了。

1、不说「精益」

但是,但是,“精益”有“精细”、“精确”、“精准”的潜意识偏见,有不断增加工作量、一举一动很刻板的制造业认知。

以至于社会的普遍认知,是“精益管理就是问浪费要利润”。

他们看精益,能关注端到端的价值流,甚至供应链到消费者的价值流,就很厉害很厉害了。

再认真看日本人实践出来的丰田生产方式,看看其起源的故事,看看其关注制造者本人的思考,看看在不得已情况下演进变化的过程。

我觉得,精益的词语概念,有一些偏手段、偏工具、偏结果,和这件事的目的哲学和本质认知有一些些不同。

我觉得应该用一个中文词,带有经典文化哲学的潜意识词语,来解释这一套思维和生产方式。

用这个词,来培养Thinking ,指导Production。

2、说「尽性」

什么是尽性?

本来就能做到,但是需要一些熵减,使之更有律动、更有节奏、更有成效,就是尽性。

用马哲的话说,尽性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

用传统文化的话说,就是要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尽组织之性、尽生产者之性、尽交易之性、尽消费者之性。

我常常站在科幻的角度看当下——消费者没有被尽性,生产者没有被尽性,市场交易没有被尽性。

我有一个尽性的理想状态,这个理想状态远远没有被实现出来。

为什么没有被实现出来?

因为人欲战胜了人性,熵增胜过了熵减。

但经济运转,制造消费,组织发展,就是一个熵减的过程。

《中庸》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

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不受遮蔽,不受混乱,做到人、组织、机器、节奏的最佳理想状态,就是尽性。

在这个Thinking中,精益是什么?

精益要做的那些发挥思考、排除浪费、持续改善、成就人才、缩短节拍时间、提高价值流效率,都是尽性的手段、尽性的工具、尽性的结果。

但是不是全部。

而且,消费者远远没有尽性,客户没有尽性,交易没有尽性。这个市场和循环的过程,从熵增到熵减的过程,都太漫长。

大多数人都是只知人欲,不知人性。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上天的命令就是天理。遵循天命、天性,就是大道。

一般人只认识到自己的性(大部分只能知道自己的欲),不能认识物之性、自然之性、他人之性、社会之性。

所以要修道(修道之谓教),就是礼、乐、刑、政等,立规矩,施教化。

知天命者,把天性以为规矩,率性而为,尽自己之性。这也就是《孟子》说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则知天矣”。

不知天命者,需循规蹈矩。

3、顺人性,并人欲

顺着往下,思考尽人之性和尽人之欲。

人是有理性的,但归根结底是感性的,

管理自己的好恶,修养自己的好恶,改变自己的好恶,是一生修道功课。

就像“存天理、灭人欲”。

毕竟,生命活着就在对抗熵增,生命以负熵为生。

天理是秩序的、节奏的、熵减的,而人欲是混乱的、波动的、熵增的。

往往天理不舒服,人欲才舒服。

但我觉得应该不是“存天理、灭人欲”,是「顺人性,并人欲」,

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人性和人欲重合了罢了,他们求知、他们实践,他们好德如好色,是尽性也是尽欲。

消费是人欲、求知也是人欲。

游戏是人欲、星辰大海也是人欲。

这是一体两面,就像工作和生活不切割。

尽人之性和尽人之欲都可以,区别在于对象不同。

有的人只有欲望、找不到天性,类似只活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基础层。

有的人追求高级需求,并把追求的过程视之为舒适区、是自己的欲求的表达,这就是最好的尽性。

所以,我们最好天性和人欲共存、彼此联系,形成增强回路。

尽性尽欲过一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221201说「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