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义工共读 《西藏生死书》读书会回顾。

在这个只迷恋年轻、性和权力,却逃避年老和病衰。当老年人完成了他们一生的工作而不再有用时我们便加以遗弃,这不是很可怕的事情吗?我们把他们丢进养老院,让他们孤苦无依地死去,这不是很令人困惑的事吗?P11页——索甲仁波切

中国老龄化越来约严重,到2050年每三位就有一位是老人,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十方缘老人心灵呵护公益组织的出现,为了陪伴全国4千万的重症高领的老人,能够让他们通过陪伴宁静祥和的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

至2019年6月,全国79个城市、共有120个团队开展临终重症老人心灵呵护服务,146287人次义工参与老人心灵呵护公益服务,共计88035人次老人得到了心灵呵护服务。

义工呵护日的活动,读书会这次选了经典作品《西藏生死书》,在两次读书会过程中大家结合临终陪伴的经验互相的碰撞,放下这本书中的宗教,爱是我们共同的信仰。

一开始根本没想好到底要怎么带这本《西藏生死书》在写逐字稿中突然觉得可以用十方缘爱与陪伴的十大技术来读呀~~

祥和注视(用眼睛看,默读)

用心倾听(喜马拉雅听书,一人读一小段)

经典诵读(大家一起共读)

三不(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

零极限(最后的冥想中感受,爱的共振)

读书会最重要的点是「分享」,每个人的成长背景经历不同,读同样的内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通过这样的方式扩开我们的视角,增加我们的广度。

图片发自App

“死亡既不会令人沮丧,也不会令人兴奋,它只是生命的事实。佛教把生和死看成一体,死亡只是生命另一章的开始。死亡是反映生命整体意义的一面镜子。”

图片发自App

明天或者意外何者先到,我们不会知道。

只有懂得生命是多么脆弱的人,才知道生命有多可贵。在电影《遗愿清单》中问将离开人世:“你这一生有没有做过让别人觉得快乐的事情?”我现在想问,如果我要离开了,“我这一生有没有做过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书中雷蒙德·穆迪问作者:“你做了哪些事,足以证明你并未虚度人生?”

作者也问一位不久将于世的人,他最想从照顾陪伴他的人身上得到什么。他说:“希望他们看起来像想了解我的样子。”

不要说高深的话,不要搬弄学问。面对奄奄一息的人时,永远记得,他总是天生善良。不管他有什么情绪,不管他令你多么的恐慌,关注他内在的善良。正如你跟好朋友吵架时,不要忘记他的优点。

许多的老人说,到了生命的最后,不是需要多大的房子,吃得多么好,最需要的不过是家人的陪伴,以及爱,越多越好。

书中说对于照顾临终者有两种方法很管用:第一,看着他,想象他跟你完全一样,有相同的需要,有相同的离苦得乐的基本欲望,有相同的寂寞,对于陌生世界有相同的恐惧,有相同的隐秘伤心处,有同样说不出的无助感。你将发现,如果你确实做到这一点,你的心将对那个人开放,爱会在你们两人之间呈现。

第二种方法更有效,就是把你自己直接放在临终者的立场上。想象躺在床上的人就是你,正在面临死亡,想象你痛苦而孤独地躺在那里。然后,认真的问自己,你最需要什么?最喜欢什么?最希望眼前的朋友给你什么?

此刻,我问自己,你最需要什么?放下手机安静的和我呆在一起,不用说话,坐在我旁边,用爱的目光注视着我。

最喜欢什么?我希望眼前有鲜花,家人的合照,音乐。还有家里做的饭菜。

最希望眼前的朋友给我什么?带我回家,握着我的手,带着爱跟我告别,允许我去世。毫无保留的把心里想说的话,全部说给我听。说真话。

如果你做了这两种修习,会发现所有临终者要的正是你最想要的:真正的被爱和接受。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感恩作者索甲仁波切,感恩喜马拉雅的朗读者,感恩春宏和珊珊捐的书,感谢场地的提供者,感谢每一位来参加读书会的小伙伴敞开的分享,感谢十方缘分!!

我们相信:每一个生命都是需要被呵护的,所以我们不分析不评判不下定义,就是爱与陪伴。

有想一起读的书欢迎留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临终关怀义工共读 《西藏生死书》读书会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