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光》于1931年2月美国上映,那时有声片已经出现了两年。即使这样,卓别林依然坚持采用默片的技术来完成这部影片。上映后观众络绎不绝,很快飚升至票房收入榜首,在欧洲同样引起热烈反响,赢利超出投资的三倍有余。时至五十年代,影片在欧美再度重映,观者的盛誉依然不绝于口。这部电影是卓别林作品史上花费时间最长的一部作品,整部电影从1927年开始创作,到1931年1月22日制作完成,整整耗费了三年的时间。
影片描述了一个流浪汉爱上了一位双目失明的卖花姑娘,为了医好她的眼睛,流浪汉拼命赚钱,参加拳击比赛,在夜总会当打手。流浪汉因为一场误会锒铛入狱,出狱后遇见治好眼睛的卖花女,通过手的触摸卖花女终于识得流浪汉就是那个帮助她医好眼睛的好心人。
卓别林的出现成就了默片时代的辉煌,同时,默片时代也成全了卓别林在喜剧方面优于常人的才华。这部《城市之光》延续了卓别林对幽默喜剧的极高天赋。影片中将社会底层小人物之间的"悲与喜"、"笑与泪"通过合理布局下的小冲突诠释出来。为了突出强烈的喜剧效果,卓别林从现实细节出发,营造大量笑料,无论是流浪汉在雕塑上滑稽幽默的亮相,还是他狂舞、大吃面条等疯狂举止都让人捧腹,而他与大块头那场近乎残酷的拳击对决让观众难以忘怀。这也不难看出卓别林一贯的坚持:用滑稽夸张的肢体语言,要远胜于对白。
所以,《城市之光》是卓别林无言的批判,小人物悲喜笑泪的戳心呼唤。
一影片中强烈的社会性与批判性
从1914年,卓别林到到Essanay电影公司,卓别林的创作的空间更大。《流氓》让他开始用喜剧表现底层人民的生活。他看透了美国社会,也敢于在他的作品中去抨击大独裁者的刚愎自用、自高自大;用幽默的方式展现小人物的善良、不幸。同样的,这部影片中的主人公流浪汉,也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卓别林在创作《城市之光》的剧本时,美国正式进入了经济大萧条时期。就在美国财政部长安德鲁·W·梅隆在1929年9月向公众保证:“现在没有担心的理由。这一繁荣的高潮将会继续下去。”没多久,同年的10月,纽约华尔街股票大跌。这意味着之前虚假繁荣的社会终于被扒开了华丽却不堪一击的外衣,露出内里的腐朽和衰败。
影片一开始,广场上正在举行雕塑的揭幕仪式。从市长到各种上层名流,大家都沉浸在虚假的欢乐氛围中不能自拔。掀开蒙在雕塑上的白布,卓别林扮演的流浪汉躺在雕塑的怀抱里。卓别林以一种滑稽的形象打破了社会佯装出的粉饰太平。雕塑如何宏伟,民众对此信仰如何期盼,社会现状没有任何改观,在貌似繁荣的假象下面,是贫富之间愈来愈大的差距,无数人在泡沫经济中破产,失去工作,底层人民的生活更加艰难。
就像片中的卓别林,破旧的衣服鞋帽,即使连接头的孩子都可以肆意嘲笑他,富翁管家的各种刁难,流浪汉看似无稽的举动透着淡淡的哀伤,在朝不保夕的社会氛围中,小人物的自尊可以随意践踏和羞辱。
紧接着,流浪汉遇见的富翁揭露了资本主义运作更加残酷的一面。流浪汉在岸边救下了准备跳河自杀的富翁,他视流浪汉为自己的挚友,赠与他名贵的西服,带他参见宴会,甚至愿意与他分享自己的财富,这看似否极泰来的际遇在富翁酒醒后就化为乌有,这正是应验了中国那句俗语:“翻脸比翻书都快!”流浪汉被撵了出去。而在富翁再次酒醉后,流浪汉再一次被视为上宾对待。
夜晚的舞会,是当时资本社会的一个缩影,面无表情的人们踏着机械的舞步,伴随着急促的音乐,将城市形式上的混乱和实质上的冷漠非常深刻的刻画了出来。
卓别林通过富翁对流浪汉这种反反复复态度上的转变,批判当时资本主义利益至上的资产运作。这其实也是突显了马克思曾进对资本主义提出的尖锐批判:在利益的趋势下,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只有把更多的人口密集起来,把更多的生产资料集中起来,结果是财富愈发集中在少数人手中。拥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与拥有生产力的无产阶级之间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影片除了其强烈的社会性外,也通过流浪汉的形象表达了一种小人物身上虽然可怜但决不可悲的思想。这也是卓别林的伟大之处,总能把批判挖掘的独具一格,虽然它是无声的。
二 城市的光芒,是有那些小人物的善良与坚持汇聚而成
影片中出现过一句对白:扮演没有百万的绅士很难,但是他在尽力。
影片最一开始,流浪汉虽然衣着破烂,但是依然时时保持对女性脱帽行礼;虽然窘迫,可是他却非常注重自己的帽子、领带和手杖。那是他维护尊严仅有的凭仗,正因为这样,才会给人一种冲突性的幽默感,生活已经贫困如此,还要维护那么点儿看似完全可以摈弃的东西。
这背后暗含着小人物很坚定的正义感。这一点从他救下准备自杀的富翁和救助盲人姑娘就可以看出来。他救下富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的身份和他的财富,萍水相逢他毫不犹豫出手相助;在面对盲人姑娘时,因为爱恋倾尽所有,但也没有做出任何越界的行为,更不会乘机图谋不轨。这样一个小人物依然在坚守的绅士准则其实是做人的基本道德,不唯利是图,不有机可乘,一切都是出于自己内心最本真的原则坚守。这一点上是让观看者为之动容而不禁喝彩的地方。
同时,富翁清醒和酒醉后对他态度上截然不同的变化,流浪汉不卑不亢,也不怨天尤人,昨夜的纸醉金迷和今日的流落街头,流浪汉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在心态上没有任何变化,他没有悲情的抱怨,只是自然的接受。
流浪汉为了帮姑娘交够房租,为了帮姑娘治好眼病,振奋精神四处找寻工作。当街扫粪、当拳击手,这份努力更是出于内心一种最纯真的坚持。不得不提到拳击场上精彩纷呈的决斗,这是此片中最为充满喜剧元素的一场决斗。对方先是拒绝了流浪汉打假拳平分奖金的提议,最后在赛场上二人你来我往各种无厘头的碰撞,将一场本是很凄惨的格斗场面包上了一层喜剧的外衣,生活挥起一记重拳,将我们打倒在地,我们就像从赛场上被抬下来的流浪汉那样,被扔置在一旁无人问津,这就是落魄者的处境。流浪汉再一次振奋起精神,站在街角独自徘徊,内心也会涌起不安,最后流浪汉依然扬起笑脸再一次选择坚持。
在影片最后流浪汉为了治愈卖花女的眼睛而锒铛入狱,出狱后的他在街上偶遇已经恢复光明的卖花女,此时的他更无任何的企图,脸上露出的,行为表现的不是在帮助他人后想要索取的代价,而是只想默默离开。真正的善意和努力,是不计回报的付出。就像泰戈尔曾写到的: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在那个真善美已经陷入黑暗的时代,卓别林通过流浪汉这种最不入流的小人物形象,在彰显着城市之中我们真正需要发掘的光芒。虽然生活让我们跌跌撞撞,但是流浪汉依然神气盎然地面对生活并且不放弃希望,这是乐观而积极的精神,或许是对目前生活的另一种态度的诠释。
三 真正的城市之光,是小人物的悲欢笑泪能够洒脱无羁
现实问题依然存在,流浪汉也好,盲人姑娘也好,他们的生活都很窘迫。流浪汉无家无钱,盲人姑娘跟奶奶相依为命,看不起病,交不起房租。但是,姑娘趴在窗户前看着邻居一对情人的声音,脸上依然流露出渴望的表情,流浪汉将姑娘交给她的白色小花视若至宝。作为最底层的小人物,心中喷发出的感情才是最为真挚和洁白的。就像流浪汗胸前被姑娘亲手插上的鲜花那样带着香甜的味道。人类最本真的爱恋,会不会因为外在的条件而大打折扣呢?流浪汉选择拼尽全力,完成心中对白月光最极致的追求。
所以虽然流浪汉贫穷,囧况频出,但是依然还是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爱情。就像漫山遍野盛开的野花,不在乎土壤的污泥,只有绽放时的芬芳。流浪汉在街头闲逛,遇见了那位美丽的盲人姑娘。初见时,流浪汉看看自己,心里充满了羞涩。他故意上了姑娘面前那辆豪车,羞涩而充满激动的小动作,对待爱人的那些细微的表情都被卓别林完美的展现出来。盲人姑娘的出现,是种在流浪汉心中的一颗种子。为了救助盲人姑娘,流浪汉不惜被富翁冤枉也得把钱送给心爱的姑娘。
在监狱门口,流浪汉将烟头高高扔起,又一脚踢开,在浓妆艳抹的脸谱下,我们依然能感到流浪汉对现实打击的一种无谓的态度。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坎坷,积极面对总会守得云开见月明。结尾最感人至深的一幕随之而来。双目复明的卖花女在街角开了一家花店,恢复光明的姑娘不再流露悲伤,洋溢的自信的笑颜是流浪汉留给姑娘最好的希望、
反观此时的流浪汉,刚从监狱出来的他落魄至极。卖花女的一朵花,本是出于一份出于对陌生人的安慰。当她的双手触摸到流浪汉的双手时,熟悉的感觉让卖花女倍感疑惑。"是你吗?"女孩问。"是的。"流浪汉羞怯的回答,"你能看到了?"女孩哽咽得答道:"我能看到了。"简短的对话之后,影片戛然而止。
流浪汉身上散发的才是属于城市真正的光芒,无论是对于情感的追逐还是对善意的坚持,都是照亮现实世界的一盏明灯,他可以照亮困顿者的人生,也照清了现实世界原有的样子。
在这部影片里,卓别林依旧向观众奉献了他最完美的表演,就像美国电影史学家路易斯·连约可布斯说得那样:谈论卓别林也就是谈论电影。美国电影史上还没有一个人像卓别林那样,成为全世界这样珍爱的人物。卓别林善于发掘小人物的喜怒哀乐,那些情感通过无声的肢体和滑稽的情节设计表现,默片没有对话,没有炫酷的灯光设计和震撼的灯光效应,可是默片依然能够走近我们的心底,它没有国界没有民族也没有语言的障碍,对于艺术的领悟将地球各个角落里的人们联系在了一起。如果说有声电影是艺术殿堂中的巴别塔,那么卓别林时代的默片就是超越一切障碍的徜徉的大海。
真正的喜剧不是哈哈大笑后的空洞,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感悟。受卓别林影响的人非常多,最出名的便是周星驰的一系列电影,用喜剧的手法去表达悲剧的人生,笑着流泪虽然心痛,却总还是给予人一份光明。在《嫌疑人X的献身》里,有一句台词:有时候,一个人只要好好活着,就足以拯救某人。无独有偶,在《城市之光》里,一个人因另一个人而重见光明,看到这个城市的光。就像《怪医黑杰克》里的一句台词:医生单凭医术并不能治愈病人。所以,这个城市真正的光难道不是人们心里那点良知吗?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星点之光可以驱逐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