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逃不脱的历史

逃不脱的历史

文/李丽娟

《祝福》是鲁迅先生在小说集《彷徨》当中的一篇作品,祥林嫂作为一个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她的一生经历了悲惨的命运。

先是失去了丈夫,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帮工。因为自己的勤劳麻利,得到了四婶的肯定,生活渐渐有了有了一些希望。但是由于婆婆得拿到把她嫁出去的彩礼才可以促成小叔子成婚,逼她改嫁。祥林嫂好不容易积攒的工钱却被婆婆一文不剩地拿走了。为了抗婚,她以死相逼,却最终没有死成阴差阳错地和贺老六成了亲。好在虽然贫穷,她却遇到了一个对他特别好的丈夫,生活似乎又有了一些希望。结果又遭遇贺老六病逝,儿子阿毛被狼叼去的悲惨遭遇。更为不幸的是,曾经给了她温暖,给了她慰藉,给了她包容的鲁镇却因为她的遭遇变得冷漠起来。鲁四老爷因为她的晦气不允许她去碰祝福要用的祭祀物品,和她一样的下等人物柳妈等也时不时的揭开她的伤疤嘲笑她。根据柳妈的建议她拼命做工希望能够攒够钱去捐献门槛洗清罪孽。结果作为封建卫道士的四叔和四婶儿,还是没能接受她,反而将她赶出了鲁镇。祥林嫂从此被迫沦为乞丐,最后死在了祝福的风雪夜里。

今天在课上,让同学们思考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如果你就是祥林嫂,面对人生的如此多选择你该如何选择?

郑文博说:自己一定不会反抗,说嫁就嫁了,接纳现实生活。

马文宇说:我就选择不去捐门槛,我把钱存着为自己以后养老,因为捐门槛是封建迷信,没啥用。

郭家辰说:可以把钱攒够,逃走到一个没有人认识我的地方去生活。

黎元则认为:没有必要逃走,就在原来的地方,自己劳作,自己生活。

同学们的异常发散,但是都是因为站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立场来思考问题。

第一种观点:追究祥林嫂嫂之所以反抗,是因为她笃定女子应该保持贞洁。一女不可嫁二夫。所以就是死也要抗争到底,而郑文博的选择则是如果自己无法改变现实就去接纳现实,顺应现实。

第二种观点:祥林嫂之所以去捐献门槛,是因为他对生活还充满着希望,她希望自己最终能够赎回罪来,真的在死后在阴间不会被两个男人分成两半。在祥林嫂的心中,这就是正统思想。但是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那就是封建迷信,马文宇是一个纯粹的无神论者。能够立足现实生活来选择。

第三种观点:祥林嫂所生活的环境其实是非常的狭窄。就是在我们前面的三四代人,有可能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过他所在的家乡,所以根本就没有要逃到外地去的意识,只是她觉得鲁正给了他温暖,给了她希望,给了她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归属的地方,所以当生活遭遇重创之后,她再次选择回到鲁镇。如果在今天看来,世界那么大,人们的行动又如此自由,何愁没有容身之地呢?祥林嫂完全可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新的生活。郭家辰的选择正是我们的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

第四种黎元所选择的就是留在原地开始生活。这个时候,祥林嫂已经没有了房子,没有了亲人,自己孤苦伶仃的,但是他没有选择离开鲁镇。对于她来说,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需要生活在群体当中,所以她选择来到鲁镇,而不是孤苦伶仃生活。她并没有像陶渊明一样种豆南山下,也并没有着过隐士生活的念头。她还是想像正常人一样,或许她也希冀着从别人的话语当中得到一些安慰。因而她选择离开了她和贺老六的家,还有带给他伤心和绝望的失掉阿毛的地方,准备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如果她知道再次回到鲁镇,别人会不接纳她,如果她知道等待自己的将是厄运。她还会想着回到鲁镇吗?

每个人的选择代表了他的生活态度,是接纳现实坚强顽强地活下去,还是逃避现实直接去寻短见,结束自己的生命或者是躲开人们的舆论到世界的另一个角落,隐姓埋名过上新的生活,这里面有着入世出世之别。

一个人活着不需要理由,哪怕是最后沦为乞丐,祥林嫂还在思索着人到底有没有魂灵,他仍旧没有离开鲁镇。

鲁镇只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或许祥林嫂跑到别的地方,当别人知道她的遭遇之后,她也会陷入和鲁镇一样的境地吧。社会环境塑造着人的思想,让她认为自己真是一个不祥之人。

接纳自己,无论遭遇什么,都能够满怀信心坚强地活下去。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每个人都无法逃脱他的历史使命及社会环境,但是选择充满希望地迎接每一天则是每个人都需要修炼的。

2022年9月8日于攀枝花市七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39 逃不脱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