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富有的人并不一定要在自己死后将财产捐赠出来,他可以在有生之年进行慈善捐赠活动

许多英国的慈善家都纷纷效仿苏格兰人的做法。在他们捐款兴建的项目中,曼彻斯特创建的欧文学院算是较为出色的一个;还有利物浦的布朗图书馆和博物馆;惠特沃斯为了加强技术教育而设立了一项奖学金制度,每年的奖金为100英镑,并且每年都有30个名额;约书亚·梅森爵士创立了著名的伯明翰科学院,他创办学院的宗旨就是向青少年传授合理、广泛、实用的科学知识。如果这些机构能够得到其他同类机构的效仿,那么我们将无比的欣慰。此外,一个富有的人并不一定要在自己死后将财产捐赠出来,他可以在有生之年进行慈善捐赠活动,从而体现自己善良的一面,并且可以实现愿望。

    在伦敦众多的慈善捐赠家中,我们不应该忘记一个人,他就是美国大银行家帕博德先生。有关他的生平事迹,都可以写一本书了,但是在这里由于篇幅有限,我只能用一小段文字将他的事迹简单地描述给大家。帕博德先生是第一个注意到伦敦工人们是处在极其恶劣的生活条件下的人,也可以说,他是第一个为这些工人实施补救措施的人。当时,伦敦正处于大量修建地上,地下铁路,拓宽交通道路,兴建新的公共设施、建筑物的疯狂占地时期,因此,穷人们被迫离开自己的居住地,仿佛是不约而同地消失在这片国土上一样,不知道流亡到了哪里。也许他们共同挤在一个不为人知的空间中,过着更凄惨的日子,并且更容易引发各种疾病。于是,一位名叫西德尼·沃德卢爵士捐赠了大量金钱,用来兴建了各种协会,成立了几家公司,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由于这种现象而给穷人带来的痛苦。在他之后又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效仿者。但是,直到帕博德先生为伦敦的穷人留下这一大笔财产之后,这些问题在一个比较广泛的范围内才有可能被处理。他的财产所捐赠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帕博德先生自己的居住环境同一个普通工人的居住环境一样,干净、整洁、舒适。生活在这种条件下的工人们,几乎没有谁再热衷于酗酒,而是渐渐地提高了自己的道德水平。帕博德先生希望他的这些善举能够“直接地提高穷人们的生活水平和他们的生活质量”。这样一来,不仅是现在的伦敦人,哪怕是未来的伦敦人,也都会对此感到十分满意的。“从托管人所做的一切来看,他们确实按照他的意图完成了他的使命,这本身也是一种高尚、道德的行为。”

    但事实上,对于这些捐赠人来说,他们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拥有万贯家私的人,他们也都经历过一段窘迫的生活。例如,约翰·惠特沃斯,他曾经是克莱门特先生手下的一个技术人员;约书亚·梅森曾先后做过串大街走小巷的小商贩、面包房的工人、制鞋匠、裁缝小工、炼铜工和电镀工。只有在最后的这个行当中,他赚到了很多钱;帕博德先生则是长年累月,不辞辛苦地努力工作,从美洲的一个小职员一直提升到伦敦的大银行家。而他们所捐赠出来的大量钱财,正是他们靠自己的能力、勤劳、自立、节俭才赚来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个富有的人并不一定要在自己死后将财产捐赠出来,他可以在有生之年进行慈善捐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