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不一样的曾国藩:第二回 曾麟书未酬祖愿 竟希公梦蟒入宅

也如老父曾竟希一样,曾玉屏对儿子的表现大失所望。但,无论怎样,儿子麟书算是认识了几个字,家族也开始走上了"晴耕雨读"(半耕半读)的耕读之家。

有历史人文学者统计过,在近5000年的中国历史上,真正的农家从刚刚路脚算起,要成就一个科举入仕的朝廷命官平均需要约100-120年时间的不间断奋斗,也就是说差不多要五、六代人的不懈努力。让我们也大致算一下曾国藩氏的成长周期。假如从棠兴村迁入白杨坪的竟希公(始迁)算起,用了不到100年,曾家算是比较发奋、比较幸运的,只用了91年时间,成就了一代名臣(曾竟希出生于1743年的乾隆年间,至曾国藩23岁中进士的1834年,91年),是十分稀少的了。

现在,再回头看看曾玉屏的宝贝儿子----曾麟书(谱名毓济,生卒1790-1857),曾玉屏长子,为乡间私塾教师,历经17次童试,终在43岁时中秀才(通过院试),有五子四女。这人资质确实不行,所以文化之路走的也不远,虽然没能实现祖父兴文旺家的愿望,但至少比文盲一样的曾玉屏算是上了一层楼了(当然,见识、魄力、能力及格局与乃父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儿子曾麟书也觉得未酬祖愿,但总还是要面对现实。既然科考之路不顺,那就当私塾先生吧,并从此立志,一定继承好传统,且矢志不渝:如果是儿子资质还不行,那就孙子上!

今年(嘉庆十六年)67岁的曾竟希觉得,今生算是圆满了。

原来闹心的二儿子曾玉屏浪子回头,真真的是金不换!湘乡受辱之后,性情归正,一路狂奔,持家理业,蒸蒸日上,受到四邻八乡刮目相看,老头儿的心里呀,别提多滋润了。想着,就用手轻轻抚着细长的山羊胡须,情不自禁的眉笑眼开。

自棠兴村迁来,就慢慢兴建白玉堂,自嘉庆十三年(1808)开始入住。后又继续建设,共有48间房子,6个天井,2个花圃,整个建筑为砖木结构,青瓦白墙,双层飞檐,山字墙垛,雕梁画栋,颇为壮观。

白玉堂刚建时还比较简单,后来又进行过两次改建,才达到三进四横,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的规模,也算是个富足人家了。

自那时至今,白玉堂的模样变了许多,宅院四周的石砌围墙被拆除,石槽门和右边房屋被拆掉,惟有左槽门和左边横房仍保持原貌,曾麟书所写的“芳迈群妍”四个大字仍清晰可辨。

在白玉堂的右前方,有一株古老的皂荚树,老树上有一根像巨蟒一样的紫藤,当地百姓称之为“蟒蛇藤”。曾竟希最是喜爱这紫藤,尤其是这形如蟒龙(蛇)样的缠绕状,肯定预示着家运的昌盛吉兆,每每有空时总喜欢精心修剪与抚摸。

(注:后至咸丰九年(1859)时,曾氏家族分家,白玉堂分给了其叔父曾高轩,因其叔父膝下无儿,曾国藩六弟曾国华过继叔父,白玉堂从此成为了曾国华的宅园,此是后话)。

曾竟希看到家境日益兴盛,想到孙子曾麟书,也真的是"兴文"了,也就十分的开心,这伢子虽然天资一般,但也是争气,也有股倔犟劲,让人挺喜欢的。这不,一直坚持读书科考,考了十几年,总算考了个秀才,也是让家里出了个文化人呀。在这点上,要说还是二子玉屏明白,咬着牙也要让儿孙们读书,而且还很坚持。真不错,是我曾家的种,有志气!

话说这季节,虽然是在湖南,渐渐入冬,天气也慢慢的转凉。时间来到了嘉庆朝十六年(1811年),农历十月十一日(11月26日),人一到下午和晚上都要多着件衣物才好。

这晚,曾竟希吃过晚饭后早早的上床休息了。可以想象,那时的人们所处的时节,既没有电,更谈不上电灯电器什么的。乡下人,特别是没多少文化的人,也不可能有什么娱乐节目可以互动娱乐,唯有的节目就是造人以传宗接代,尽早搞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帽子,否则,就很难在人前立足了。

正如近些年的往常一样,竟希差不多每晚都有梦境,今晚又是这样。曾竟希梦见自己也象往常一样在院中抚摸紫藤,突然觉得一阵冷风从半空中吹来,隐约感觉到一条状如碗口粗、长约一两丈的大蟒自空中向东厢房里飞去,接着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声传了出来……竟希也被这一幕惊醒,正惊刹间,玉屏娘一边小跑着进来,一边兴奋的用湖南乡下话叫喊着:生了,生了,是个伢子!是个伢子!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

《不一样的曾国藩:第三回 蟒蛇投胎小宽一 浑然天成似雪衣》

你可能感兴趣的:((5)不一样的曾国藩:第二回 曾麟书未酬祖愿 竟希公梦蟒入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