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多年前的扬州城,月光究竟有多美?现在无从知晓,只能从诗中找到些许答案。
扬州,这个多次出现在唐诗中的地名,是一个令人心驰神往。诗意盎然的地方,每次掠过心头,就会生出无言的美。
那皎洁的月光慢慢洒落在扬州城中,仿佛为它铺上了一层朦胧的诗意。让人迷恋,沉醉其中不愿醒来。
徐凝,扬州城的另一张名片,因一句诗使扬州的月光拥有了缥缈的仙气。
他出生在唐王朝日益衰落的时候,从小才华出众。年轻时他古怪的性格让他不愿结交权贵,虽然在长安游学,却没有显露自己的才华,以至于无人知道他。最终他为这种孤傲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几次科考都无功而返。
或许他相信,只要自己有真才实学,不攀显贵也一样能获得立足之地。但是他的想法太天真,在那个需要权贵引荐的时代,如果不放下身段,是很难有出头之日的。
长安之行让他彻底明白声望在仕途中的重要性,而这恰恰是他不愿意看到的。这种社会现象令他寒心。
这里不适合他,他应该生活在诗意盎然的地方,而不是这处处勾心斗角、人心险恶的朝堂。
他决定离开长安。
这一离开,就意味着放弃了仕途,意味着多年的辛苦和努力付诸东流。但是他不在乎,他只想活出自己的本色,宁愿像山野村人那样活着,也不愿成为低声下气的奴仆。
《将归江外辞韩侍郎》
一生所遇唯元白,天下无人重布衣。
欲别朱门泪先尽,白头游子白身归。
尽管长安之行无功而返,但他却在长安结识了很多朋友。如韩愈、白居易、元稹,他们把酒论诗,阔步高谈。
他看到朝廷只重视名望,而不注重真才实学,便发出“天下无人重布衣”的感叹,为此他只好“别朱门”。
放弃理想需要很大的勇气,他也因此“泪先尽”,那是他的不甘与无奈,来的时候只身而来,回去的时候也“白身”而归。
或许这就是他的与众不同吧。
回到浙江后,他寄情于山水,喜欢郊游。扬州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他几乎每年都会去一次扬州,那里的美景让他流连忘返。
他最爱扬州什么?无疑是月光。扬州的月光有多美?美得让人心生妒忌。
《忆扬州》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是他离开扬州后,某个夜晚思友怀人所作的小诗。
他没有描写这座美丽的城市,却将那种绵延的离恨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难一易,好似反反复复,无穷无尽。原来当日的泪眼,当日的愁眉仍然历历在目,无法忘怀。
顿时觉得无限惆怅,现在的思念是如何浓郁,无法排解,多希望身边有一个可诉说之人。但千金易得,知己难觅,他只能将愁绪寄托于外物。
他抬起头来,忽然看到那轮明月,如此皎洁明亮,好像是离别之时的月亮,如今又出现在眼前。
旧愁未消,新愁又涌了上来。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是一股难解难消的思念,一种无法挣脱的心绪。
所以他抱怨明月“无赖”。“明月的三分美,可爱的扬州啊,你竟占了两分。”扬州美丽的月景一下子从眼前荡开。
《七夕》
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
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那种别离的愁绪再一次涌上来,这次是七夕。
他思念着远方的女子,在这佳节之日,他们却无法相会。而天上已架好了鹊桥,想必织女正款款地走过桥去。
而他呢?属于他的鹊桥却没有出现,牛郎和织女是一年相见一次,可年复一年,他与自己思念的人却只能不停地别离。
他望着依旧闪烁的牛郎星,那光华从来未曾改变,顿时他的愁绪便减少了几分,但是思念依旧。
《题开元寺牡丹》
此花南地知难种,惭愧僧闲用意栽。
海燕解怜频睥睨,胡蜂未识更徘徊。
虚生芍药徒劳妒,羞杀玫瑰不敢开。
惟有数苞红萼在,含芳只待舍人来。
世上万千鲜花,他却独爱牡丹,总是情之所向,意之所动。
在开元寺,牡丹盛开之时,他便会前去观赏,他被牡丹的高贵所惊艳。它像是一位高雅的女子,独自盛开,不与世间俗花争艳,却胜过万分。
后来白居易来杭州做刺史,也来到开元寺观赏牡丹,见到他题的这首诗,顿时眼前一亮。他们相见恨晚,把酒言欢,谈起长安,谈起往事。仿佛一切历历在目,正如那“含芳只待舍人来”的牡丹一般,或许他等的“舍人”便是白居易。
以前,他不愿意在人前炫耀自己的才华,只为一心一意吟诗,就像独自盛开的牡丹一样,孤芳自赏,却怡芳万里。
现在他却因一首“牡丹”,而得到白居易的称赞,这一语,已胜过万千。
而且元稹读后同样称赞连连,他的诗名一下子传播开来。
这一切来得太过突然,他始料不及。他从来没有想过会在大唐诗坛留下自己的名字。
此时,他下意识地停下脚步,仿佛一颗心终于有了着落。他可以尽情倾听花开的声音,尽管他仍然寂寞,却有了丝丝生气。
他是村野山人,却不是隐士,而是驻足的诗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