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娥——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

刘娥,生于公元969年,于1033年5月11日去世。本名历史上无记载,野史称“刘娥”。益州华阳县(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境内)人。宋真宗赵恒的皇后,她是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北宋5次、南宋3次),宋仁宗时,刘氏临朝称制11年,功绩赫赫,常与汉之吕太后、唐之武则天并称,史书称其“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

章献明肃皇后

据《宋史》记载,刘氏家族原居太原,后徙益州,遂为华阳县人。祖父是后晋、后汉的右骁卫大将军刘延庆,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她为刘通长女或第二女,母庞氏。现代作者认为武官家庭的出身为刘氏显贵后伪造,她亦非刘延庆孙女。

刘氏幼年时,父亲在征战中死亡,刘氏在外祖家中长大。最初,刘氏嫁给蜀地的一个银匠龚美,并随丈夫来到京城汴梁谋生。龚美因家贫,欲改嫁妻子。当时为襄王的宋真宗赵恒对左右称“蜀妇人多才慧,吾欲求之”,于是在王府官员张旻的引荐下,当时不到二八的刘氏成为襄王赵恒的妾室,前夫龚美亦成为赵恒的亲信。

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不喜欢刘氏,坚持让赵恒逐出刘氏。赵恒虽被迫将刘氏送出王府,却将刘氏偷偷藏在王宫指挥使张旻家中。张旻为避嫌,不敢回家,于是,赵恒给张旻银五百两,为刘氏筑别馆而居。其后,请于秦国夫人,复召刘氏。此前,宋太宗曾为赵恒选婚,赐忠武军节度使潘美的八女潘氏为莒国夫人,后又继娶郭氏。

宋真宗元孝皇帝赵恒

997年3月,59岁的宋太宗病逝,遗诏传位于已立为太子两年的赵恒。赵恒登基为帝,是为宋真宗。先册立继妻郭氏为皇后,又追封早逝的发妻——莒国夫人潘氏为庄怀皇后(后来宋仁宗改为章怀皇后)。1004年正月,刘氏与关系交好的后宫杨氏一同受封。刘氏受封为美人(四品),杨氏受封为才人(五品)。又因刘美人家族无人,以前夫龚美为兄弟,改姓刘,入朝为官。

1007年4月16日,郭皇后病逝。此前,郭皇后的儿子赵玄祐在九岁时夭折,宋真宗其余的儿子亦全部夭折。此后,真宗欲册立刘美人为继后,但因刘氏的出身而招致群臣的反对。大臣赵安仁指刘氏家世寒微,请奏册立十四岁的沈才人为皇后。沈才人虽入宫不久,但她出身世家,为宰相沈伦之孙。而在立后之议最初,刘氏本人亦推辞良久,于是真宗降诏。宰臣王旦忽以病告退。刘氏怀疑王旦有其他想法,再度推辞。于是,真宗未能立刘氏为皇后。

此后,刘美人虽有宠,却无生下子嗣。1009年正月,刘美人晋封修仪,杨才人则晋封为婕妤。1010年4月14日,曾为刘修仪侍女的司寝李氏为真宗生下一子赵受益(即宋仁宗赵祯)。刘修仪取李氏之子抚养,因此皇子虽是李氏所生,却只认刘修仪为母。赵受益虽名为刘氏之子,实际上多是杨婕妤抚养。不久,赵受益的生母李氏又因生下一女而晋封才人,但皇女不久夭亡。李氏自认命薄无福,终其一生都并未与儿子相认。

刘修仪性情机敏,通书史,熟知朝政。宋真宗每每在退朝批阅奏章至深夜,多次参考刘修仪的意见,日益为真宗所倚重,文献亦称赞刘氏本性简朴,“衣不纤靡,与诸宫人无少异”。1012年5月,刘修仪进封德妃。九月,此前提出立沈才人为皇后的赵安仁被贬斥。12月,真宗终于如愿册立刘德妃为皇后。

宋真宗允许刘皇后参政、又长期未册立唯一的皇子赵受益为太子引起群臣不安,一直到。终在1018年才册立太子。1020年2月,真宗病重,难以处理政事,政务及群臣的奏章实际上都由刘皇后处理。后来真宗病笃,下诏由皇太子赵祯在资善堂听政,刘皇后从旁辅助。当年十二月,真宗在承明殿支撑病体,召集辅臣,颁谕以尽心辅太子,手书一幅付之,其略曰:“内廷有皇后辅佐宣行,庶无忧也。”

丁谓,进士,授大理寺评事、通判饶州事。累官至枢密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晋国公

1022年2月,宋真宗病逝于延庆殿,遗诏曰:太子赵祯即位,皇后刘氏为皇太后,杨淑妃为皇太妃,军国重事“权取”皇太后处分。而小皇帝赵祯此时只有十一岁,实际上就是由刘太后处理政务。宰相丁谓想独揽大权,后被刘太后所贬。丁谓罢相贬黜后,刘太后开始和仁宗一起听政决事,正式垂帘听政。由于仁宗年幼,刘太后对他管教严厉,司马光形容为“动以礼法禁约之,未尝假以颜色”。仁宗少时体弱多病,自幼由杨太妃亲自照顾。仁宗称刘太后为“大娘娘”,杨妃为“小娘娘”。因仁宗有风痰,刘太后禁止他食用虾蟹海鲜。杨太妃只得私下给他食用,称“太后何苦虐吾儿如此。”而仁宗生母李氏,刘太后晋封她为顺容,迁往真宗永定陵,成为守陵的先帝诸妃之一。而且早在真宗年间,便寻访到李氏家人封官。

宋仁宗明孝皇帝赵祯

刘太后自知出身卑微,宋朝以士大夫为尊,因此大力抬高母家,一直追尊加封祖宗:曾祖父刘维岳成了天平军节度使兼侍中兼中书令兼尚书令,曾祖母宋氏最后封到安国太夫人;祖父刘延庆为彰化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兼许国公,祖母元氏封齐国太夫人;父亲刘通为开府仪同三司魏王,母亲庞氏封晋国太夫人。

刘太后号令严明,赏罚有度,虽然难免有些偏袒家人,但并不纵容他们插手朝政。在大是大非面前,她更尊重士大夫们的意见,王曾、张知白、吕夷简、鲁宗道都得到了她的重用,刘氏姻族也没有做出为害国家的祸事。刘太后性格简朴,为皇后时服饰简朴,当了太后依然未改习性。宫中侍女见皇帝侍女服饰华丽,觉得自己身为太后侍女,怎么能被比下去呢?报与刘太后,刘太后不为所动,说:“那是皇帝嫔御才能享用的,你们哪有这样的资格。"

李宸妃——宋仁宗赵祯生母

1032年2月,李氏患了重病,刘太后连忙派太医前去诊治,并晋封她为宸妃。然而李氏封妃当天便病逝,享年四十六岁。起初,太后只想以普通宫人的身份殓葬了事,然而听了宰相吕夷简的劝说,以一品礼仪给李妃在皇仪殿治丧,并给李妃穿上皇太后冠服下葬。李妃的父亲得到追封,兄弟李用和也再次晋升。

刘太后虽长期掌权,不愿还政于仁宗,却并未想过自立。程琳献图《武后临朝图》,刘太后亲掷于地,道:“我绝不会做这样的事!”太后表态后,群臣如释重负,仁宗也心怀感激,恭孝唯谨,更于1029年9月颁布诏书,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仪礼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行跪拜之礼。

1033年2月,举朝要行祭太庙大典,刘太后自觉天命已不久,想要在生前穿一次天子衮冕,便提出自己要着衮冕谒祖祭祀太庙。群臣大哗,经礼部商议宜准皇太后衮服减二章、衣去宗彝、裳去藻、不佩剑、龙花十六株、前后垂珠翠各十二旒,将皇帝衮衣上的饰物稍减了几样,呈了上去。二月乙巳这天,皇太后刘氏穿着天子衮衣、头戴仪天冠,在近侍引导下步入太庙行祭典初献之礼,并由杨太妃担任亚献、终献为仁宗皇后郭氏。仪式结束后,刘太后在太庙文德殿接受了群臣给自己上的尊号:应天齐圣显功崇德慈仁保寿皇太后。自此,刘太后彻底还政于仁宗。

同年3月,刘太后病重,仁宗大赦天下为刘太后祈福,并四处征召名医,却无法挽留刘太后的生命。甲午日刘太后病逝于宝慈殿,享年六十五岁;第二日,仁宗在皇仪殿召群臣,哭道:“太后临终前数度拉扯身上衣服,可有什么心愿未了?”参知政事薛奎曰:“太后不愿先帝见她身穿天子服入葬。”仁宗恍然大悟,下令给刘太后换上皇后冠服。

赵元俨(986年-1044年2月13日),是北宋时期的宗室、宋太宗的第八子、宋真宗的八弟、宋仁宗的八叔

仁宗正伤感,群臣却纷纷上议说刘太后并非生母,生母是李宸妃,而八王爷赵元俨更说李宸妃是刘太后所毒杀。仁宗震惊,派人召来李用和,让他亲自去查看李宸妃的棺木。后仁宗前往李妃暂厝的洪福院,见李宸妃葬品如一品夫人,身穿皇太后冠服。仁宗大悔,叹道:“人言岂可尽信。”并来到刘太后牌位前拜谢自责。同年九月仁宗下诏,刘太后和李妃同时迁葬永定陵。灵柩起驾这天,仁宗先为刘太后发引,不但执孝子礼,还不顾宰相们的劝阻亲自执绋之礼,一直步行送出皇仪殿。随后他才再去往李宸妃停棺的洪福院为生母起灵,伏在棺木上痛哭道:“劬劳之恩,终身何所报乎!”

刘太后死后,刘氏家族受尊崇更胜昔日。刘太后曾有遗诏,命仁宗尊养母杨太妃为皇太后,要求仁宗与太妃“同议军国事”。仁宗遵其旨意,尊封杨氏为保庆皇太后,杨太后虽未垂帘听政,仁宗却克尽孝道奉养。

你可能感兴趣的:(刘娥——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