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入门基础(功能细化与打包)

用Y模型做完了需求分析,从一堆用户需求中推导出很多产品功能,接下来,要回答Which(做哪个)和How many(这次做多少)这两个问题。

► 价值由产品功能背后的用户需求(问题)决定。

► 成本由产品功能(解决方案)决定。

性价比 = 价值/成本

价值评判的基础原则:广度、频度、强度。

广度:潜在用户数*单用户价值

频度:需求频次*单次复杂度

强度:不可替代、紧急、持久

成本:互联网、IT行业的功能成本瓶颈一般在开发工程师的工作量上,所以常常把“开发量”的高低视为成本的高低。

1. 功能分类:KANO模型(东京理工大学教授发明的一种对用户需求进行分类和优先排序的实用工具,以分析用户需求对用户满意度的影响为基础,体现了产品性能和用户满意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横轴:功能实现度,纵轴:用户满意度)

2. 功能打包,就是从整个功能列表里,把下个版本打算做的功能点挑选出来,理清逻辑,安排实施的意思。确定“最小可行产品”,即MVP(MinimumViable Product)。

MVP是指的是满足“用户愿意用、最好愿意付费”、“用户易于使用”、“团队有能力实现”的最小功能集合,有些可以直接作为最终产品使用,有些甚至只能用来演示。

3. 把需求和功能管理起来(空间维度、时间维度)

空间维度的管理工具是“功能列表”,它表达了在某个时间切片,所有功能的状态。每行是一个功能点,每列是功能的一种属性。

时间维度的管理工具是“需求流程”,它其实是从需求到功能的状态流转图。“需求流程”实际上是在管理某个需求到功能的完整生命周期。


摘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产品经理入门基础(功能细化与打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