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心理百科》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本字典。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本书很厚,字数高达57万字。内容几乎包罗了家庭中可能遇到的所有问题,从“口腔期”的婴儿到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男人、女人、男孩、女孩、丈夫、妻子;父子、母女、夫妻、父母几乎包含家庭中的所有成员可能遇到的所有心理问题。
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韩国第一部心理学百科全书”,“东亚家庭家家必备的心理急救医药箱”。名字是不是很霸气,不过我认为倒是没有丝毫的言过其实。
从心理学学家到心理学博士,从著名大学心理学的教授到精神科的医生,这本书的作者包含了心理学家、教授、医生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由12位专业领域的专家、医生合作完成。
还有一点就是这本除了目录以外,在文末还有一个像字典一样的特征:索引。所有的心理问题在这里都浓缩为一个词或者是词组,后面是相对应的页码,你可以很轻松地找到相对应的解决方案。
比如:产后抑郁。在本书的第32页、365页、370页能准确地找到相关的内容。我们不但能找到产后抑郁的成因(分娩前后激素对产妇的影响,以及生产后孩子以及家庭给产妇带来的影响)和家庭成员应该如何应对。
当然这仅仅是一个例子罢了,你还可以轻松地找到男性更年期(第452页)、强迫性购物障碍(第396页)等等,很多心理问题你都能从关键词索引中直接查找。
别误会,这可不是一本枯燥的心理学科学专著,确切地说这是一本家庭心理情感指南,刚才我只是介绍了他的权威性和像字典一样的便利性。下面这部分才是最实用的部分。
《家庭心理百科》汇集了206个家庭烦恼,60中困扰每位家庭成员的身心问题,并且给出了详细的解决办法。
问题一:多年前,我发生一起车祸,差点死掉,从那以后,我特别害怕坐车,旁边有车子经过也会吓一跳,我该怎么办?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文章首先用“共情”的方法解释了后遗症的成因,然后从医学的角度来解决问题。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创伤后应激障碍”,具体解决办法,你还是自己看书吧,书中有详细的介绍。描述过多,我就跑偏了,抱歉!
问题二:我都三十几岁了,也有男朋友,最近老是有人问我,为什么我还不结婚?其实我也很犹豫的,结婚后可能要放弃工作,生养孩子压力又大,也很担心处理不好婆媳关系,我可不可以只恋爱不结婚?
文中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
在过去,生活条件差,结婚是为了生活,老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可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婚姻的期待值越来越高,于是很多人就产生了“恐婚症”,尤其是女性。
产生这样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幼年时候家庭留下了太大的阴影。这样的家庭中,父亲大多是自私自利,没有责任心的,经常喝得烂醉,总是斥责妻女,甚至还有可能使用暴力。
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的女孩,大多对男人有负面情感,她们害怕未来的丈夫会像自己的父亲一样糟糕。在她们看来,婚姻就是一场赌博,搞不好可能会搭上一辈子,所以她们不愿承担这样的风险。
2、她们的父亲是一个温柔体贴,顾家的好男人,女孩从小就有一种恋父情结,她们认为世界上的任何男人都比不上她们的父亲,她们认为这世界所有的男人都不够完美,过高的期望值,甚至让她们对爱情都不感兴趣,更别说结婚了。
那么,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很简单,慎重考虑,果断做决定。慎重考虑在于选择,找一个好男人;果断做决定在于犹豫不决。要不然等你过了最佳的婚配期,更难找到如意郎君了,还有就是大龄产妇的风险也是不能忽略的。
问题三:父亲去世了,我一直生活在悲痛之中,走不出来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沉重的问题。正常面对这个问题的人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震惊”。丧失亲人的打击无疑是十分巨大的,那些重要的人去世之后,首先迎面而来的基本是“冲击感”,我们往往难以接受“爱的人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这一事实,因而会产生失声大哭、不断呻吟等恐慌反应。这种“ 震惊阶段”一般持续的时间通常相对较短,有的人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具体因人而异。
第二个阶段为“悲痛”。死亡的事实虽无法挽回,却会让人深陷痛苦而无法自拔。一会儿扳手指,一会儿漫无目的地走动,一会儿紧抓着自己的衣角或头发不放。诸如此类的行动大多都是“悲痛”的具体表现。
第三个阶段是“分离”。逝者已去,活着仍要面对俗世的各种纷扰。这时候,忙起来会暂时地忘掉悲痛,空闲下来才会默默流泪,这样慢慢就走出来。如果还是走不出来,就让自己不停地忙碌,没有时间去伤心难过,慢慢就会好了。
结语:上面这三个例子,只是206个家庭烦恼中的其中三个。其实这本书如果你正过来看的话,都是由一个个问题汇集而成的,并且书中已经把晦涩难懂的心理现象用一种非常直白的方式表现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