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眼里的爸妈

对于今天这篇文章里提到的妈妈,在上一次遇见时,我就想写了,今天再次见到她,我觉得我真的有必要写下来。

这位妈妈是在孩子早教课上认识的,她儿子和我孩子差不多大,自从定时上课后,每次上课都会遇到。

为什么说上一次遇见我就想写呢?是因为在上一次上课时,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让我立马对她产生了“兴趣”。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上的是Play课,以运动为主,教室里会有很多娱乐设施:斜坡,直滑梯,波浪形滑梯,平衡木板,以及木板+梯子组合等。

上课主题是超市购物,因此会将一些设施假设为超市里不同的区域:蔬菜区,冷冻区,称重区,以及交款区。

老师们会依次指引孩子们去到不同的区域,家长们则会在该区域里指引孩子找寻各种食品。

冷冻区是在一套组合设施上,需要孩子先从斜着的类似梯架爬上去,然后在平木板上,走一小段去老师那拿“冰激凌”(实则形状像冰激凌的手敲铃),然后孩子再从波浪形的滑梯上滑下来,整个冷冻区的购物就算结束。

上一节课,当这位妈妈的孩子拿完冰激凌后,准备从滑梯上滑下来,妈妈在滑梯背面,与滑梯之间隔着孩子走的平木板,孩子爸爸在滑梯旁站着(靠近滑梯尾),可能是因为孩子手里拿着“冰激淋”,当蹲下来滑滑梯时,没有扶好,导致孩子刚准备坐下来时,身子前倾,扑在滑梯上滑了下去,滑梯很短,基本上孩子扑下去,也就到底了,滑梯底部是柔软的海绵垫。

孩子没哭,爸爸也没去扶,但是当妈妈看到孩子身子前倾时,就发出了非常尖锐的高音,一手捂住嘴,另一手捂住胸口,满脸惊恐状,等孩子趴在柔软垫上时,妈妈赶紧从那侧冲过来,将孩子全身上下查看一遍。

在妈妈发出尖锐的高音时,吓着了身旁的另外一个家庭(女孩、女孩的爸妈),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女孩被吓着了,因为孩子扔掉了冰激淋往妈妈怀里钻,女孩爸妈在抚慰女孩儿的同时,也用无法理解的眼神看向刚才那位妈妈。

但是,很可惜,男孩的妈妈在发出尖锐的高音后,除去查看了自己的孩子,并未去关注身边其他人的反应,更没有去关注身旁的那个女孩。

今天上课时,主题依旧是超市购物,最后一个区是结账区,和冷冻区类似,只是没有滑梯滑下来,是需要自己从两级梯上下来,然后拿着商品和钱去老师那结账。

这次依旧还是这位妈妈陪着孩子,爸爸在老师那等着孩子去结账,结账区在下两级梯时,有一个横杠在那,因此,需要孩子们将头低下去,然后身子也跟着弯下去然后爬下两级梯,当他孩子走到横杠处时,可能没有看到,孩子的头撞到了横杠,稍微有点儿声音发出,一般对于这种撞击的声音,我们都不会管,因为孩子自己也没哭,孩子还沉浸在如何下两级梯的思考里,可这位妈妈听到后,竟然又发出了轻微的喊叫声,且立马将孩子的头用手都摸了一遍,前前后后都看了一遍,当从孩子嘴里得知没事儿后,很用力的亲吻了孩子的额头,说:真棒。

妈妈的一系列举动,直接影响到了后面孩子在平木板上“堵车”了。

说实话一整节课,我都在无意或者有意的观察着他们全家,以我的观察,发现如下问题:

1.爸妈看起来不年轻,妈妈的身体也不是最佳状态,应该有咽炎,时常用手摁住喉咙,且做出痛苦状。

2.早教课第一环节,是家长孩子围住老师,听老师讲故事,故事书是英文版,老师是中英文夹杂着阅读,这位妈妈英语应该不错,平时在家应该也英语和孩子交流,以至于孩子能够听懂一些单词,并在老师拿出苹果、茄子、南瓜时,可以用英语回答对应水果的名字,个人觉得,这需要英语环境。

3.从爸爸和妈妈两人的行为举止,说话次数,说话语气,说话时面部表情初步判断,在家里妈妈应该占主导,爸爸辅助,妈妈性格应该虽然不是很强硬,但却属于软中带硬的人。

4.在围着听老师讲故事时,妈妈带着孩子坐在前面,爸爸则是坐在外围,过程中,孩子有些不耐烦,头转来转去,刚好回头看到爸爸,爸爸也在向他招招手,孩子正准备从妈妈怀里挣扎着爬向爸爸,这时,妈妈回头看了下爸爸,然后对爸爸瞪了一眼,然后用手拍拍她身旁的地方,嘴里轻声说着:坐过来。孩子最终还在她怀里,挣扎着,而爸爸也没有坐到她身边。

5.很巧的是,昨天第二节绘画课,我们也在一个屋(照这趋势,我们应该会有一段时间都在一起上课),颜料画画,虽然老师给发了防护衣,且给了画画的工具(各种长度粗细不一样的画笔),但孩子嘛,无论是弄到身上,还是直接用手沾着颜料画画,应该都是在所难免的,在我眼里,我甚至非常鼓励我孩子用手去创作,脏?弄到手指?弄到衣服?这不是很正常嘛?大师级别的画家画室里或者衣服上都不会干净,更何况两岁多点儿的孩子?但我经常听到妈妈在那说着:用画笔,你用手干嘛?多脏啊,老师给你画笔,就是需要让你用画笔绘画,你端好颜料盘,别蹭到防护衣上。

“观棋者不语”,我特别想对这位妈妈说声,孩子们虽然不在下棋,但也在创作他们心中的图画。

6.整节课下来,这位妈妈非常忙碌,一会儿擦孩子的防护衣,一会儿擦孩子的手指,嘴里还念叨着各种当心、注意。

我曾在之前的文章里提到:父母是孩子的老师,今天我想说的是:孩子是你24小时的跟随者和模仿者,他会观察你的一言一行,然后再用他的小脑袋去理解你的一言一行。

这时候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一点:我们有没有想过,他们的理解和我们希望他们理解的是一个意思吗?他们是否会理解成另外一个意思,并牢记他自己的理解?

你希望老师给他啥,他就用啥画画,他是否会理解为:画画只可以用画笔,没有画笔,就无法画画?久而久之,是否会延伸到:因为别人没有给我工具,所以我无法完成某件事儿;因为某某说只能这么做,所以这件事儿没有其他方法。

当我们家长聊天时,或课后老师拉住家长聊两句时,家长都会频频点头,都知道我们要放手,不要过分干预孩子,特别是孩子其实没有错,只是没有按照家长想的方法做时,不要去干预孩子。

现在一直强调的理念是:让孩子参与,让孩子享受,让孩子Enjoy。

试问:我们有几个家长可以真正做到?

当然,放手不是让你当甩手掌柜,不是让你坐在旁边低头玩王者荣耀,不是让你不管过程,看到孩子没完成时,直接打骂。

放手,只是让你放开对孩子思维方式的控制,放开孩子在做事时,全程喋喋不休的说教,但全程还是需要得到你的关注,当孩子完成了一小部分抬头冲你微笑时,你需要给他一个点赞,当孩子遇到困难,真正需要你帮忙时,你可以二话不说,及时给予帮助,而不是需要询问孩子你哪儿需要帮助?(因为你在玩王者荣耀,你没关注孩子的每一步,所以,你不知道他哪儿需要你帮助)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太多的摸爬滚打,有太多的摔跤、爬起、再摔跤、再爬起,我们家长无需紧张,现在是大数据时代,凡事都讲究经验值,你想想,你也是这么过来的,你不是一样好好的吗?

适当收起我们的紧张心,适当放宽我们的关注心,适当调整我们的关注点,适当调整与孩子沟通的切入点,其实,效果真没有那么差,也许会更好。

参与,享受,放手,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好吗?

此文献给所有的爸妈,包括自己,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人眼里的爸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