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本“书”

文/四口煮夫

     月初一晚,独自在乌市大寨沟看了一部奇幻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2》,第一部我自己都不记得是否看过了,这十六年来看过的电影实在太多。电影故事结束谢幕时,当爱丽丝从梦境中离开前往现实生活的时候,“疯帽子”拉着她的手依依不舍,爱丽丝问:“我们还能分清梦境和现实吗?”,“疯帽子”却回答道:“我们何必分清现实和梦境呢?”回房间的途中,我沉思默想了许多这句耐人寻味的回答,本想一到房子就打开电脑写个观后感,一拖就到了大半个月之后的今天。

自拍天山小渠子

      生活肯定离不开学习,学习自然离不开读书。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大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我个人认为这是对书籍作用最贴切的描述。宋皇帝赵恒曾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作为帝王都承认读书可以改变命运,得到至高无上的功名利禄。在我个人看来,我们绝大部分中国人看来读书的目的如此:学点本领,考取功名,荣华富贵。如果做不到靠读书来光宗耀祖,那么学点文化,陶冶情操总是可以的吧?欧阳修也曾言: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如此简单看来,古今中外,上至帝王下至黎民基本都认同了开卷有益。最典型的例证就是,至今对求学我们还是习惯说成:读书。大家都知道鲁迅先生笔下落魄的书生孔乙己也曾以“读书人的事……”来掩饰自己尴尬遭遇,可见读书是十分了不起的社会身份,特别是在建国之前,能称为“先生”是对读书人一种非常荣耀的高贵称呼。

     读书原本就是为了传授思想和知识,增加人类创造精神和物质财富的能力。在古代读书除了学习传统文化思想,最主要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但也和如今追求财富的境界显然大相径庭。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政方针政策,让不少国人曲解其意,盲目的拜金主义开始侵蚀整个社会。随之而来短期内的物质剧增,对读书的门槛越来越低,读书已经不是一种追求文化的奢求,而是以增加谋生技能为目的,一旦获取一张文凭后如果没有期望中的收益,便觉得读书再多也是徒劳无功。逐渐整个社会不再以读书为贵,甚至衍生出了“读书无用论”。读书的成功与否再也不能轻易取得一个地位,也很难为自己获取直接的利益。实际上,无论你读什么书,只要能去粗取精,那么对自己的成长是绝对不可小觑的,所以我始终佩服真正的读书人能:以书为介,以书为乐,以书为神。

      就我个人而言,出生在改革开放初期贫穷的苏北农村,从小除了课本几乎得不到什么课外书籍,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的每本杂志我都会翻阅十几遍,甚至对父亲不知何处得来的《黄文东医案》这样的典籍,虽然一点也没有兴趣看不懂,但是还是会如获至宝经常翻阅少许。还是要责怪自己懒惰的性情,后来上高中的时候,有不少课外书可读的时候,却为了考试成绩,加上极其贪玩,没有能养成勤读书的好习惯。三十多年来,自己被父母老师“欺骗”着读了近20年的很多课本,绝对算不上是真正的读书人,充其量也只是个“非文盲”,读书不多是我至今的遗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早在1200多年前,书籍尚十分珍稀的古代,韩愈就已经告诉世人,“书山、学海”无边无际,无穷无尽,何况如今早已超脱了纸质媒介的信息时代,书籍更加包罗万象,人类文明几乎无不涉及。当下走进任何一家书店,面对浩瀚的书海也只是纸质文字媒介的冰山一角,没有人能说清楚地球上有多少本书,书早已多如宇宙之繁星般不计其数。假如一个人能活千年,日夜仅苦读一个专业一个分支的书籍,也不可能读完虽有“雷同”却如雨后春笋般推陈出新的所有著作。

     那么是否既然我们读不完这么多书,我们就干脆不读书呢?很显然我们应该尽可能利用时间去选择一些感兴趣或有价值的书为自己“充充电”,通过读书可以学习自然科学,领悟社会科学,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增强内心对社会的认知感,还可以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让自己活得更加有品位。这样一来,如何选择书,读好书,就成了我们面对的难题,要么道听途说或四处打听一些经典的大师的作品,要么根据需求或兴趣在书店挑翻两本,当然也可以网上“狗一个,度一本”。可是20年前,我们身边很多人特别流行读那种“小人书”、武侠、言情等小说,现在却极少看到有人会随身带一本书。当下看到更多的是:党政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办公室,经常会发现背后有一个很大的书架,摆满厚厚的典籍书刊,你细心走近一看“哇!”。大部分书压根就从未被翻开过,可书架的的确确成了办公室最有文化的装饰。现在人的阅读是如何完成的呢?我们大多数人会带上电子产品,偶尔看些报道,翻翻新闻,瞅瞅各种小文章,也会在候机或如厕时操起一本杂志泛泛浏览……。

     我在这些年,也见过一些真真假假的读书人,其中最可怜的是放不下文化人的面子,言不谈读了几本书就好像我们不知道他的思想品味。这让我想起了前几年流行一个茶前饭后的笑话:网络红人“凤姐”一直是脚跨娱乐、文艺多界发展,其中最为网友津津乐道的还是凤姐的“文化人”身份。她自称前后三百年,无人可超越……可与鲁迅聊天,跟老舍喝茶。当记者采访她喜欢读哪些书时,她直言不讳:“最爱看的是《故事会》和《知音》。”

     笑话归笑话,恐怕我们大部分人整天抱着手机胡乱看了一些真真假假胡编乱造的保健养生、军事政治、心灵鸡汤、明星段子、富商语录、激励教育等手机文章,还真不一定比凤姐读杂志强哪儿去。这怪不得我们,因为以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带来的空前繁荣也加剧了残酷的生活竞争,靠一点手艺活一辈子养家糊口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要么靠机会择一份职业,混混经验忍辱一生终老;要么寻求两把“刷子”,随波逐流挣扎上游至死。即使偶获“葵花宝典”,也难以静心细品其中之精华,练就一招半式。读书在短短几十年之后,再一次变成了一件极其奢侈的事,当我们有钱买书却没时间读,当我们没钱买书却有了手机看段子。

     读书也分两种,一是求学,那么大多是根据需求读一些专业书刊、学术资料。二是兴趣,围绕生活需要,增加一些文字阅读来提高思想情操,了解社会动态。对于学术性考试或研究,以及需要仔细推敲的报告等,由于起特殊的严谨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等因素,还是确实需要必要的文字阅读才可以保持其内容的科学、系统和深度。而其他作为兴趣的阅读者,如果和我一样难以静心耗费大量宝贵时间,去看那些枯燥文字的懒人,我倒是真的有一个令大家不敢苟同的看法,那就是进行多重阅读。阅读不是一定要看文字和符号,阅读可以是看演视作品,甚至如听新闻、评书。认真看一部精彩的故事类电影作品其实不比读一部经典佳作效果就差,观看演视类节目,一样可以有字幕对白,一样可以形象生动的展示场景和布置,还可以看到具体人物的表情神态,甚至有一些作品还同时附有内心对白或旁白。同样信息时代,很多科技发明甚至极其深奥的科学研究,也被多媒体PPT等各类工具展示得惟妙惟肖,生动形象,无论专业人员还是业外人士,都可以通过短短的几十分钟,大致了解对方描述的重要原理或试验成果,不必抱着厚厚的论文或专著读上一两个月。

     我喜欢看各种类型的电影,就因为我不太习惯那坐也不是,趴也不是,躺也不是地不知道该找哪儿去抱着那么沉重的书。以电影为代表的多媒体作品,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浓缩精华,每个镜头都是一副优美的艺术画作,每段音乐都是一首精彩的曲目演奏,每个场景都是历史细节的真实复原,每个动作和表情都是对阅历的补充和拓宽。看一部电影作品在某些方面比起单纯的文字阅读更节约我们宝贵时间,还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但演视作品和书籍一样也存在层次和差异,由于精力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饱览全书,也不可能观看到太多的演视作品,所以也要学会去挑选。我个人讨厌那种邋遢冗长的“老人剧”,也接受不了那种在作品逻辑内矛盾的“狗血剧”,更加接受不了低俗丑陋的“庸俗剧”。一部优秀的电影,可以有美和丑,有强和弱,有正义和邪恶,也可以有寻常和传奇,但必须能紧紧地围绕剧情去刻画人物形象。品尝这些精神佳肴时,你可以不知不觉地融入其中,与角色一起承受他们死亡的恐惧,体验他们胜利的喜悦,感受他们苦难的遭遇,享受他们缠绵的爱意。你还可以投身到不同历史,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不同场景中去“品读”各种故事。它们能带你时而穿越星际,时而身临地狱,时而回到远古,时而遇见未来;它们还能让你化身神魔、动物、器具、甚至人类智慧可以想象到的一切。因此,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读抽象的文字描述,那就用感官在轻松愉悦中去“阅读”那些多媒体创造的神奇作品吧

图片发自App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是为了指导生活和实践,只读书不实践的人生,只是不断重复着看形状各异字符,哪怕丁点收获也只是个迂腐的书呆子。我个人也不能完全认同“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可人生又何尝不是一本厚重的“书”呢?不同的人读同一本书,可以有不同的认识,每读一遍收获也会有不小的差异。人生一世如同白驹过隙,在这短短几十年种,所经历的每一天就如同在读书,因为你每天都会得知各种事件,大到通过媒体得知 “马航飞机失联”,小到耳闻目睹 “隔壁王二媳妇不孝顺”等等,每个人也都会对发生的事件有独特的见解,再结合自己的理解去推测求证,为处理生活中的“疑难杂症”积累丰富的经验。与此同时你还会遇到形形式式的人,会留心观察外貌、肢体、身材、着装以及配饰去区别他的身份,也会通过其思想、性格、能力、做事风格甚至道德品行去衡量价值,久而久之就会逐渐对由人组成的社会作出自己相应的判断和理解。阅历就是悟道后求证出的经验,而上面为人处世的过程也就增加了我们宝贵的人生阅历。

    “学而不思则罔”,不会总结和思考,书读再多又有何用呢?百年之后你曾拥有的财富和地位,远不及千年之后还有人记得你存在过的价值。改变不了传奇的人生,可以为子孙留点不平凡的思想。生活可以过得平凡安逸,但思想不能过得平庸无能。倘若活着不能体验到人间的酸甜苦辣,岂不成了行尸走肉,现实中的波澜不惊绝不是指思想上的一潭死水。实际上,现实生活和电影情节的区别就是故事的精彩与否,其中的角色是否显明罢了。所以无论是读书,看电影,还是生活,都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去思考,才能挖掘出其中宝藏,体味到其中的乐趣。

      人生迥异,每天得认真翻阅这本厚重的“书”,品好,过好。

          2016年7月1日星期五,田华峰草于乌鲁木齐

     四口煮夫,姓“田”(即“四个口字”),如果只听其音就是“是个主夫”,只因以为家人下厨为乐的理工男,文字功底浅薄,只是练笔写写情怀和感想。希望有一天能让更多人读到我的浅见寡闻,为更多如我一样需要沉淀的百姓子弟,不遗余力的提供一点真实的生活体验,以不忘初心,失落之余寻求一丝欣慰,同悟生活之道。         (版权所有,欢迎转载,如果喜欢请点击红心形的喜欢,或加我粉丝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是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