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输入,大量输出是最核心的方法论

大量输入就是往脑子里面装东西,大量输出就是从脑子里面往出拿东西。

为什么要进行大量输入和大量输出呢,因为这是提高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最为老实也最有效的途径。

我在几年前读列宁全集的时候,在一个地方看到了苏联的火星报曾经报道过的一个笑话,说是不论任何时候去拜访列宁,都会有人告诉你,列宁同志在写东西,列宁开会的时候在写东西,甚至洗澡的时候也在写。

后来看到了马拉之死这幅画自然而然就想到了列宁,给了我很大的震撼。

一个人如果二十四小时脑子里面时刻都有着思想的火花冒出来,并且迫不及待的想要用笔把它们记录下来,几十年下来会是什么样子呢?

去看列宁全集,你会觉得也许从前我们以为我们高估了列宁,看了之后你会觉得也许我们低估了他。

想一想一个真的做到了读书破万卷,而且有过几千万字的输出的人,他的大脑将被训练的多么强大。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去做,一个人去看别人的路数,绝对不能去照抄,毛润之年轻的时候读的是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但是今天的人如果还在以读这些东西为荣,那就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我主张的是一个人读书,不但应该往进带,也就是把自己放在书里面人物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应该把故事里的人物带出来,去想想如果故事里的人物在你的角度,他会怎么做事。

如果毛润之在我的角度,也许他借助今天的条件,完全有更好的取代二十四史的选择,今天有着更加详细的传记,也许他今天可以不用从水浒传当中去获得反叛精神,而可以从更加能够共情的悟空传里面去获得反叛的精神。

我们今天怎么做到列宁曾经做过的事,我们今天怎么达到像列宁那样的阅读量和书写量,我觉得首先要改变的就是,把自己的文章分享出去,分享在里面,微博上,一切的能让别人看到的地方,因为这样做你的行为就有了反馈,也许你的经验有可能帮助到某个素不相识的人。

并且,这样就有了参考,阅读量,点赞数,都能让你知道你写的好或者不好。

其次,我们应该把笔记分开,一个人读的书太多,但是却不自己写一些东西,他的头脑就变成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他必须要写东西,要写读书笔记,还应该写思考笔记,写对生活社会的观察笔记,写总结经验的笔记。

最后,我们应该把惯性的力量调动起来,一点点的在输入和输出上面建立起一个又一个的细微的习惯,这些习惯将最终帮助你越做越好,越做越容易,比如去提问题的习惯,比如做完一件事就在知乎里面总结经验的习惯,比如分段的习惯,比如对自己的方法进行追踪的习惯,比如在读书的时候代入的习惯,比如圈点标注的习惯。


我在微博之中,有对于上面的东西的实操,每天会公布我的方法的修正,和我所写的读书笔记,思考笔记,和习惯的打卡,有意者可以关注微博,在下楚行人

我在知乎写了很多经验总结,这段时间不断的在优化我总结的方法,有意者可以关注知乎,楚行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量输入,大量输出是最核心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