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中国大一统王朝隋朝的开国皇帝,后世西方国家都称这位皇帝是中国有史以来三位最伟大的皇帝之一。
今天大军就来讲讲这位传奇皇帝做的那些事,看看他到底做了哪些事会在西方人口中有着这么高的评价。
篇幅有点长,请耐心观看。
杨坚的出身。
隋文帝杨坚剧照
杨坚的父亲叫做杨忠,他出生于军镇杨家,后依附于同袍独孤信,参与了北魏的分裂之战,成了西魏的开国功臣之一。
母亲叫吕苦桃,是山东一个平民百姓家的勤劳妇女。
在这里解释一下,为什么杨坚不是当时的顶级门阀弘农杨氏之人。
第一、他母亲的身份低微。
按照世家联姻的规矩,哪怕就是庶子娶妻,你也得找个门当户对的庶女来成婚,像找普通老百姓成婚这种事,想都不要想,不可能的。
杨坚的母亲是在杨忠显赫之前就已经跟了杨忠的,属于糟糠之妻,这一点完全符合情理。
再看一下杨坚母亲的名字就知道了,有哪个世家之人会给子女取“苦桃”作为名的?
第二、杨坚他爹杨忠的名字。
弘农杨氏的族谱上,在东汉时期出了一个当世大儒,叫做杨震,而杨震的曾祖父也叫杨忠。
这是最实锤的证据,世家之人最需要避讳的就是祖宗的名字,所以在世家的族谱上你是找不到同名的人的。
同时这也是后来的杨坚喜欢节俭不喜铺张浪费之风最有力的佐证,因为他们是新晋门阀,没有那些顶级门阀那样的奢靡风气。
普六茹坚娶妻独孤伽罗。
独孤伽罗剧照
后来,西魏权臣宇文泰和宇文护两人先后把持了西魏的朝政,宇文泰掌权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
他与之前那些北方门阀的概念不一样,别人为了摆脱鲜卑族的胡人血统纷纷改为汉姓,像北魏、东西二魏的皇族都由拓跋氏改为元氏。
宇文护倒好,统统给你们赐胡姓,西魏恭帝元廓继位时被改回了拓跋廓,杨忠赐姓普六茹,李虎(唐高祖李渊祖父)赐姓大野。
所以杨坚才有了普六茹坚这个名字,但是不要以为杨坚有鲜卑人血统,他是纯血汉人。
后来,独孤信与杨忠联姻,将自己最小的女儿独孤伽罗嫁给杨忠的儿子杨坚为妻。
杨坚崛起之路。
但好景不长,西魏在连续攻克了东魏和南边荆州三地之后,权臣宇文护崛起了,在那场政治斗争中,独孤信作为失败方,被逼自尽,独孤门阀瞬间土崩瓦解。
但是杨坚借自己妻子独孤伽罗之手,竟奇迹般地收复了独孤门阀的残余势力,在当时他瞬间被所有人提高了一个八度,自此,杨坚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宇文护的敌对名单之中。
这种事情非常离奇,杨坚在收复势力之后不仅屁事没有,同时还交好了当时的弘农杨氏,甚至还把自己的女儿杨丽华嫁给了北周宣帝,成了那个奇葩皇帝的五个皇后之一,天元大皇后。
可以很负责任地说,北周的三代皇帝,就没有一个不想干掉杨坚的,但就是在那种极度危险的状态之下,被三代皇帝这么盯着等抓他小辫子的杨坚,却硬生生地挺过来了,熬死了北周宣帝,成了北周静帝的外公,也是实际北周的掌权人物。
北周后期的杨坚等同于西魏的宇文泰,都是权倾朝野的人物。宇文泰的后代取代西魏灭了北齐建立了北方的统一政权,北周。
杨坚则在北周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隋,灭掉了南方仅有的政权,陈朝。
自此,大隋开皇之治正式拉开序幕。
杨坚在掌权之后,他并没有像宇文泰那样打算把北方关陇门阀彻底胡化,而是选择反其道而行之,恢复汉姓。并且当时所有被赐或被复胡姓的家族都被改回了汉姓,像大野氏就被改回了李姓,称陇西李氏。
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举措,恢复汉姓代表着当时的权力高层是认可并愿意尊崇汉文化的。
同时,这也是在那个魏晋南北朝270年中,隋朝能够结束大分裂实行大统一计划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因为,整个南方认可你杨坚,认可你大隋,杨坚才会非常顺利地灭掉南陈实现南北统一。
但是为什么杨坚就能被国外那些人尊崇呢?
这跟杨坚在位期间实施的政策有关。
第一、开创科举制。
科举制示意图
这是隋文帝杨坚的首创制度。
之前皇帝选官都是按照九品中正制和察举制来选官的,极其看重一个人的出身和品性。
而且,一个人想要当官,没得推荐,想都不要想。
但是那些推荐的名额都掌握在当时的门阀世家手中,他们控制了整个朝堂的官员更迭,普通百姓想要鱼跃龙门,下辈子投个好胎或许可以做到。
但是科举制一出,从制度上就打破了当时门阀世家垄断社会资源的做法,杨坚把希望下放到了底层,是希望底层百姓有朝一日也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为自己争取一个未来,一个光宗耀祖的机会。
这个制度也是西方极力推崇隋文帝的原因之一,因为当时欧洲正处于中世纪早期,由教皇和国王统治着整个社会,同样也是阶层固化严重。
后世的西方人认为是古代东方那位伟大的皇帝:隋文帝杨坚最先提出了人人平等的概念(科举制),这也跟他们提倡的人人平等有着相似之处。
所以不管是曲解还是剽窃,西方人一致认为,古人是有这个人人平等的概念的,就必须按照人人平等这个制度走下去。
第二、大索貌阅、输籍法。
这个政策,是根据当时的一个具体问题衍生出来的具有针对性的政策。
南北朝时期200多年的时间里,王朝更迭,百姓失所四处流离,这就给了后来的隋朝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户口难以统计,而且,百姓普遍都有偷记漏记的存在(相当于现在的偷税漏税)。
最典型的地方就属于孔圣故乡,山东。当地人更绝,别人是不记录,他们干脆谎报年龄(十六岁下六十岁上不计成丁),以此来达到不交成丁税和不服劳役的目的(隋一朝规定劳役一年一个月,按夫妻两人服役情况共同计算天数)。
所有当时隋文帝就采用了宰相高颍的建议,以一个人的相貌特征和身体残缺情况记录入户籍,彻底地杜绝了这种情况的发生。
这种方法在后世普遍被称为是证件照的雏形,这样一来,那些嗷嗷叫的成年大汉再也不敢说自己是十六岁未成年或者是风烛残年的花甲老者了。
大索貌阅是针对普通百姓和小部分结团的散户。
而针对世家门阀的政策就是输籍法。
依托当时的均田制,隋文帝宣布不管你田亩数是多是少,都给你按户算。
小户就是以八口或者八口以下计算定额税,大户在这个基础上,增加多少人口,就多交多少税,人口越多交税就越多,土地越多交税越多,直到交到你破产为止。
这才是隋文帝的大手笔之处。
同样因为战乱的原因,百姓有一些是自己瞒报数据,还有一些或是主动投靠、或是被世家裹挟,都成了门阀世家的附庸。
他们在隋朝没有正式户口,没有为隋朝缴纳税收,反而是壮大了门阀世家的实力。
所以隋文帝才给世家来了一记狠刀,在输籍法的推行之下,逼得那些世家们不得不把各自瞒报和收录的人口又推出来送到隋文帝面前。
这个政策在后世的一些国家的税法里面都有体现。
比如: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采取这种阶梯级税率,一般指个人或者企业收入越高,交税就越多,相反收入少则交税少,个人没到5000/月的标准还免除个人所得税。
西方也一样,很多西方国家都是收入高的那一批人在缴纳高额的税收,然后国家机构再用这些税收去反哺一些需要帮助的贫困人口或者提高社会福利。
甚至有个别的西方国家就是完完全全在抄隋文帝的作业,把这个政策贯彻落实到底。
你们说,西方怎么可能不尊崇隋文帝?
而当时的输籍法所造成的结果就是,相对地拉近了贫富差距,国家因此获得了大部分的隐匿人口和税收,因此增强了国力,同时又进一步地削弱了门阀世家的实力。
此消彼长之下,杨坚彻底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卧榻之侧,再无他人敢于酣睡耳。
后果也不是没有,就是开皇十年的时候,才归附隋朝一年多的南方全境造反,就是因为这个输籍法。
不过也是因为南方门阀做得太过分,当初在申报户口的时候,北方报出来的是380万户左右,南方报出来的还不到北方的零头,只有50万户出头。
这个举动简直就是把杨坚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啊,没办法,只能下狠手了。
于是开皇十年,南方门阀坚持不住了,全境造反,后来又很快地被镇压了下去·。
上述这两个政策只是西方尊崇隋文帝的原因,这才哪到哪啊,还有俩呢。
定版十恶不赦之罪。
十恶不赦之罪
后世的我们,通常会在影视剧或者小说里会看到这个成语。
其实真正的由来在于当时的北齐政权。
后隋文帝在这个基础上又加以修改,最终被定性为“十恶”之罪,乃永不赦之罪。
它们分别是:
1谋反,指企图推翻当时的王朝。
2谋大逆,指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
3谋叛,指背叛朝廷。
4恶逆,指殴打和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长。
5不道,指杀戮无辜。
6大不敬,指冒犯帝室尊严。
7不孝,指不孝祖父母、父母,或在守孝期间结婚、作乐等。
8不睦,即谋杀某些亲属等。
9不义,指官吏之间互相杀害,士卒杀长官,学生杀老师,女子闻丈夫死而不举哀或立即改嫁等。
10内乱,指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前面八项在古代都是稀松平常,不值得一提。
重点在于第九与第十项中。
第九项,不义和第十项内乱,看起来确实也是这么回事啊,不稀奇啊。
但是那是在一个汉人的角度上看的。
当时北方关陇贵族中绝大部分都带有鲜卑人的血脉。
鲜卑人是胡人,他们讲究丛林法则,可不管你以下犯上和尊师重道之举,他们只会认为谁拳头大谁就是道理,造反什么的简直就是跟吃饭喝水一样简单。
第十项是内乱,这个更好理解,就是针对关陇贵族的。
鲜卑人还有一个习俗被汉人诟病的,那就是娶嫂子、娶弟媳妇,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就这么干过。
意思就是你家里大哥死了,作为弟弟可以全盘接手哥哥的财产,包括女人在内。
想象一下,汉人什么时候出现过这种不伦之风?这妥妥地就是把关陇贵族按在地上摩擦啊。
加上这一举措,一共三个政策,就没有一个不是在针对门阀世家的。
科举制破坏了门阀世家垄断社会资源的现象,使得百姓们、寒门都有晋升的通道和希望。
输籍制彻底地削弱了所有门阀世家的实力,使得他们再也无法一家独大,去完成那个一家一姓就可换天下的所谓壮举。
十恶不赦,等于是在思想上彻底地打算汉化胡人血统,等于是给关陇贵族喂了一剂慢性毒药,就等着时间发酵,消灭胡风于无形。
他以一个纯血汉人的身份,在当时鲜卑族门阀林立的朝堂中经历着尔虞我诈,并抓住机会一飞冲天,登顶皇帝宝座。
之后也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在关心百姓的同时也打算彻底地消除鲜卑胡人血脉对汉文化的影响。
他以汉人身份,创汉人江山,保汉人学风,立汉人正气,做汉人表率。
首创五省六部制。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沿袭于隋朝的五省六部制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以制度和机构来体现国家公信力度的表现。
话虽不好听,但理却就是这么个理。
在隋之前,不管是春秋战国时期还是秦朝期间的三公九卿制,或者是两汉之间的分封州牧制,都有一个弊病,那就是所有政令实施都是高度依赖于人来完成的,没有一个标准的机构和制度去高效地去执行政令的颁布。
比如:秦始皇时期的李斯,他的职位是左丞相。
大家都知道,丞相就是替皇帝处理朝政干活的,对吧。
是这么个理,可干什么活呢?什么活都干。
只要涉及到内政的,李斯一个人说了算。
但是一个国家这么大,李斯一个人怎么管得过来?
开丞相府啊,自行招募人士啊。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原来丞相干活也是要招人的,而且还是自己招人。
难怪秦始皇一驾崩,权阉赵高第一时间就得去拉拢李斯,原来李斯权力这么大。
但你要说那种制度不好吗?也不尽然,李斯身处秦朝,那个时候所有国家都是这么干的,皇帝或者诸侯就只对接丞相一个人,至于用谁做,怎么做,皇帝不管,皇帝只要结果不问过程。
但是这种制度最大的弊端就是在于人的主观意识太强,它容易性格化。
一个丞相在处理朝政的时候难免会把自己的私人情绪带进去,根本无法做到相对的公平。
另一个坏处就是,一旦撤换丞相,继任者施政就是另外一套风格了,因为之前的丞相把自己的班子都带走了啊,继任者是很难做到跟前任施政风格一模一样的,这样下去就导致了一个恶果,那就是整个朝廷的公信力下降,平民百姓对国家的认可度就不高,就容易发生被有心人裹挟造反的恶举。
隋文帝这个五省六部制就很好地避免了这种危险情况的发生。
首先,把丞相的职责用分离成三权,分别由尚书省、门下省和中书省受领。
其中三省各司其职,并且除主官之外还设有副手一人,助手若干。
另外的内侍省是专管皇族内庭的,秘书省是服务整个三省的。
六部就是大家熟悉的礼、兵、刑、户、吏、工等部门了。
这种制度一实行,就从丞相的开府以人为主换成了五省六部制的以机构为主了。
一个丞相走了,下一任不管是在继续实施政策还是招募人手都显得捉襟见肘和有点不正规的样子。
但是五省六部制就把丞相这种一权在手的情况分成了三份,同时又把政令细分成了六份,各司其职,有条有理。并且,哪怕就是其中权力最高的尚书令换了都没事,选个人接上就是,朝廷机构依旧坚定不移地在执行着各项政令,很难因为一个人的离任而造成了施行不下去的情况。
这,就是制度与机构的魅力,虽说制度显得冷冰冰,但是胜在能够做到相对的公平啊。
并且这项制度其中六部制被后面那些封建王朝沿用了一千多年,直到最后一个王朝清朝灭亡为止。
你说隋文帝厉不厉害?
总结:隋文帝杨坚,出身于微末之中,后虽篡权北周有欺孤儿寡母之嫌,但在那种造反如同喝水一样简单的年代,实在是不值得一提。
他建立大隋,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时期。
他不忘初心,始终记得自己汉人的身份,一直在为汉人谋取福利,给予庇护。
他从根本上切断了关陇门阀与鲜卑族等胡族的联系,使得整个国家从南到北都在彻底地走向了汉化之路。
他轻徭薄赋,藏富于民,同时又严厉打击门阀世家,无形之中却拉近了贫富差距,使得国力快速上升。
他首创科举制,意图打破当时门阀世家对于社会资源的垄断,让底层寒门与百姓有了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上升阶层的希望。
他首创五省六部制,使得之前王朝因为丞相权力过大的弊病和国家公信力下降的恶果得到了彻底的改善,让整个国家高速有效地运转了起来。
他,是西方人都尊崇的历史上中国伟大的皇帝。
他,被突厥尊为了圣人可汗。
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改革先锋,也是最具有智慧的皇帝。
他就是隋文帝,杨坚,当之无愧的一代圣君。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了,我是大军,下期咱们讲讲那个被后世无数人诟病的隋炀帝杨广,看看他的所作所为,到底给后世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