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罗大佑的歌里,读懂了一个时代

罗大佑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大概就是台湾创意学者詹伟雄所评价的那样:

罗大佑把个人的迷惘、失落、爱情都看成是天大的事,既是天大的事,就要用很多创造性的面向去看待,始终是沉郁而孤傲的,时时把整个时代挑在肩上,连情歌都满是沧桑的伤痕。

是的,作为一代音乐教父,罗大佑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让他的歌里承载了太多时代的印记,和对社会的深深思考。

他是漂泊的游吟诗人,是愤怒的抗议歌手,是热血的文艺青年,是忧患的思考者。

就像他在个人随笔《音符旅程》中提到的:音乐不可能脱离人性而存在,也因此音乐是无法欺骗人的。

他把对人性、对社会、对时代的思考,全部凝结在音乐里。

读懂了他的歌,也就读懂了一个时代。

01

乡土之外的游吟诗人

风在林梢叹息

云在碧空飘逸

你冷漠的笛声

掠过青草带来泥土的芳香

——1983年《牧童》

罗大佑是漂泊在乡土之外的游吟诗人,他的歌曲如诗般美丽深远。

这首《牧童》如唐诗,在淡淡的哀愁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水墨画,诉说着“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忧伤。

李志说,他在这首歌里,听到的全是孤独。

罗大佑有一首歌叫《牧童》,我记得有一年冬天的时候,那时候我刚从大学出来,坐着绿皮火车,从南京去北京,那时候火车要十五六个小时,一路上我就听一首歌,就是这首歌。

我听到的全是孤独,我到现在印象特别深刻,感觉我就是那个牧童一样,特别孤独,他是骑在牛背上,我坐在火车上,仅此区别而已。

我们又何尝不是,听到的全是孤独。

每次点开《牧童》这首歌,总会在想,这个时代一边向前跑,一边又丢下了什么?

当田园牧歌被钢筋水泥取代;

当古老乡村在现代化浪潮中吞噬;

当牧童的恬淡、悠闲与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脱节……

冰冷的灰色建筑,切断地不仅仅是生活与诗意的纽带,还有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久居城市的我们,渐渐迷失在车水马龙、钢筋水泥之中,我们需要有一块空地来释放无处安放的灵魂。

米兰·昆德拉告诉我们:生活在别处。

那么,不如在这首歌里寻找心中的田园牧童。

02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座观音山

寻找在西门町的游客

招牌身上隐匿去闲荡

或许在太阳花底拥抱

青春的时光

——2017年《致观音山》

《致观音山》这首歌以游子离开或归来视角,诠释不管离家或回家,观音山总在原地守候的故事,它是罗大佑在2017年推出的第三波新曲。

而他也凭借该曲,在2018年6月3日获得hito流行音乐奖年度歌曲奖。

罗大佑是有故事的人,观音山是有故事的山,而且是台北市郊最多故事的一座山。

当有故事的人与有故事的山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情感涟漪?我们在《致观音山》这首歌里找到了答案。

谈及这首歌的创作情感时,罗大佑形容:

“因为小时候我们家住开封街,因此从我们家一眼望过去就能看到观音山,只要每次回来,它都屹立不摇在那,就像我的隔壁邻居一样,它很像从小看护你长大的母亲、祖母、阿嬷这样的感觉。”

也许,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座观音山,它一直屹立在那里,只是年少时我们未曾发觉,等到我们发觉时已不再年少。

就像烈酒,历时越久,对童年的记忆就会愈加浓烈。

这也是60多岁的罗大佑,回到原点,重新审视自己生长的地方,心中所起的念头。

艾青在诗里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土地浓烈仰之弥坚的情感,让罗大佑在童年的记忆“观音山”中再次找回了自己。

在有故事的《致观音山》里,我们听到了往事的味道、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

03

歌曲必须为固执的人性解围

此生如此时 人在此洪荒林

大道 如春花来 夜是秋月明

仿佛当时我已 送别了昨日的心

当明日来到 帮我挥走我身上的云

——2018年《夜是秋月明》

7月8日,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现实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上映期间,罗大佑发了这样一条微博:

《夜是秋月明》这首歌是罗大佑看过电影后的音乐观后感,也是他对人性、良知、生命等主题的尊重与思考。

一直以来,大家都说罗大佑变了,他不再是那个黑衣、黑超和爆炸头的愤怒青年了。

听完这首歌就会发现,罗大佑并没有变,他依然是那个悲天悯人的罗公,依然把社会和国家挑在肩上,用音乐来唤醒人们的良知。

他在微博中提到“歌曲必须为固执的人性解围”,而这首歌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我希望通过不同的角度、快慢的节奏,电子与模拟乐器的对比,来描绘一个老生常谈的关于[风花雪月]主题。但它又不止于此,它可能使我们对[安于现状]和[为何进化]有更深的认识,它也可能使我们在笑过、哭过之后,面对清风朗月,能继续寻找自己的解药。

罗大佑并没有以说教的姿态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他只是用他的思考、他的体悟,在这首传达情怀与善意的歌里,以身作则着。

所谓的人文关怀,来自对生命的尊重与认真,还有人类最伟大的同情心。

人生实苦,有些人光是活着就用尽了全力,但既然活着,就一定要认真地活着。

04

一个人自由地笑,自在地哭

人生太短故事太长

你不要回眸

不懂你的为你忧愁

明白你的叹此生值得一游

——2014年《只得一生》

女作家萧红独特、飘零而又短暂的一生,让人唏嘘不已,也让罗大佑和林夕为之动情。

在接到为电影《黄金时代》创作歌曲的邀请后,罗大佑选择了与自己的老搭档林夕合作,因为他相信林夕“能准确传达出民国年代那种意境,能精准描绘出萧红短暂而令人唏嘘的一生。

看过萧红作品的读者都知道,她的一生充满了太多的苦涩与波折,一个女人在乱世中辗转漂泊,如无根的浮萍,心酸不已。

为了传递萧红一生的这种漂泊感,罗大佑使用了3拍的节奏,这样“才有不停转移的感觉”,而为了贴合人物传记的气质,他更挑战了“前所未有的低音”。

像跳舞时,担任主导者的舞伴,三拍子的节奏,一步步把我们拖进情绪的幽暗地带,沉郁的低音,暗合萧红一生的凄凉。

生命太短,明日无限远,却始终不比永远这样远。

如果我们细细考究,会发现《只得一生》的每句歌词,其实都和萧红的人生画面相呼应。

正如那句够不够,人生太短故事太长,你不要回眸,呼应着电影中,汤唯饰演的萧红在人海中回眸一瞬,走到终点。

属于萧红的黄金时代,终结了。

不懂你的为你忧愁,明白你的叹此生值得一游。

05

穿越乱世旋涡,终将走向胜利

每一步都和命运比执着

每个人都是时代因果

谁有勇气活成一段传说

在惊涛面前就敢说洒脱

——2015年《穿越旋涡》

与其说《穿越漩涡》,是《太平轮》的宣传曲,不是说它是一部将剧情完整串联的“主题曲预告”。

罗大佑从容、沧桑的声线,汇入进行曲的激昂旋律,副歌采用大合唱的方式,气势磅礴的将歌曲和剧情推向高潮。

穿插呈现的战争与爱情的场面,将一幅恢弘大气的乱世图景徐徐展开。在灾难面前,一切都显得是那么无力苍白,即使是伟大的爱情。

章子怡、金城武、宋慧乔、黄晓明、佟大为、长泽雅美的乱世惊情时隐时现,画面时而唯美时而震撼。

当惊涛骇浪吞噬着巨轮,如同大时代吞没芸芸众生。

多么悲壮,又多么戚惶!

太平轮,太平轮,宁为太平犬,不做乱离人。但还是希望在太平轮沉没之时,历史能够记住他们,记住他们做过的努力。

诚然,在战争面前,没有一个人会是幸免者。

不过在这首歌里,还是听出罗大佑的家国情怀,感受到他那种对国家、对社会的信念。这种信念是一种对家国命运的忧虑,对抗战胜利的渴望,对战争与爱情的深刻思考。

罗大佑说过:“我的唱片像是我的名片,它代表我,代表一种写歌的热情、人格、信念。”

这种信念,被深深地烙印在他的歌曲里。

06

高晓松评价过:能够影响时代的歌手,也就这么一两个。台湾的罗大佑,大陆的崔健。他们不但是因为音乐上的成就至今没有人能超越。并且他们的成就不但是文化意义上的,也有政治上的意义。这俩人是我一生的偶像!

罗大佑不仅关心个人,也关心社会和国家,他的歌里不仅有童年、光阴、爱情、人生,还有对时代以及历史的深深思考。

他的歌曲,已然与这个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罗大佑的歌里,读懂了一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