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剂处方|为了扳倒大秦王国,用这个“小招”,历史上的韩国可够拼的7-10

我和我妈做醋的事情,我估计遥遥无期,但肯定有希望,只要我坚持,再不行,我妈也会授我以渔的。

确定这点后,我就可以安心干其他事情了。在我妈这里,做醋这件事不需要什么心机、筹谋,只需要她老人家一高兴,我也正好有这个闲情雅致,这事情就轻松愉快地解决了。

轻松愉快的事情要是天天都有多好,我老这么幼稚的想。有人说我幼稚,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我也感觉到自己确实有点幼稚,毕竟成年人不这么想的。于是,我赶紧掐灭了自己的这点幼稚的想法,怕人看见我这样,说我没城府。

据说,被别人一下子猜透心思,不是一件好事。特别是你在江湖混了很多年,还是这个样子,就更不像标准的江湖人了,这太不好了!


就像士先生说的,你被别人猜透心思,那就玩完了。

想起这些“金科玉律”,就有种被逼着去找最最最有效的什么解决办法的无限冲动了。

但是棵玉米,再怎么包装,也变不成一朵花呀?我一直纳闷,假的就是假的,怎么可能变成真的呢?要不然就没有真假之别了。

话又说回来,这个去找的过程还是挺费劲的。从我这些年变白的头发,你就可以发现,这得有多费劲。何况,我对博大精深的、老祖宗留下来的智慧知道的并不多。

要让我一个人去跟那么多用智慧包裹起来的人打交道,就像开篇说的一样,我宁愿选择沉默。

但鲁迅说,不在沉默中如何,就在沉默中如何。我想,我可能沉默不了了。毕竟,我长了一张嘴,除过吃饭,还得发挥说话的功用。

不过,我发现,话说多了挺费气的。我从小就身体很弱,不仅自己说太多的话费劲,别人要是话说多了,我也听得头晕。

我不聪明,但关于张嘴说话的这件事,对我触动还是蛮大的。触动后,我觉得我可能还有那么一丁点聪明。

直到有一天有智者站出来说,长的嘴是用来吃饭的,不是用来说话的。这就更加印证了我的感受,话说多了也不是很好。


比如,孔子那时候为了推行自己的主张,周游列国,到处游说,四处碰壁。倘若他安安静静地授课讲学、再出一本书,话不多说,凭借写书和授课、慢慢积累起来影响,碰壁的事情会少些。

当然,这是我的瞎想。替别人瞎想,也够累的。因为你不是别人。历史怎么发展,事情有因有果。瞎想确实够累的!但历史上的韩国可能没有太多的瞎想。因为他这次派出了专家去游说的。

这个专家就是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专家不一定说的对,但专家有影响力。专家和平民出场,人们宁愿相信专家的,这就是人性、权威和专家效应。我说我不聪明,与对这样的领悟和认知太迟也有关系。


年轻的时候,我很叛逆,觉得专家说的确实不一定对。但后来,我发现,专家有自己过人之处,比如,他们在某方面懂得比其他人多。

再后来,我发现,人都有过人之处,人家在某个方面比其他人懂得多。现在,我不敢小觑任何一个人,不是因为我谦虚,而是人家说的,有些我确实不知道。毕竟地球这么大、历史这么长、人这么多、文明这么发达。


郑国这个专家的确是真的水利专家。这人去秦国,采取的办法也是说服。

说服什么呢?说服秦国建设运河,引水至关中浇灌农田。秦国一听,这有利于解决东征缺粮的问题,立马高兴地采纳了郑国的建议。

其实,韩国耍了个小阴谋。这点上,韩国人还动了下小心思。韩国的真正意图,是想将秦国劳力都拉在修运河上,达到“疲惫”秦国目的,阻挠秦国的强大。

韩国和郑国可够拼的。


燕太子丹很有勇气,直接去刺秦王。即便成功,自己也不能全身而退。在这点上,韩国和郑国确实花费了心思。我在想,如果让我选择,我选择做燕太子丹,还是郑国呢?可能我会选择后者。当然,前提是自己有得选择。

我又开始瞎想。韩国这个疲惫秦国的决定,达到了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目的。秦国确实花费了十多年功夫在修运河上,但运河修成了,为秦国强大起到了万世之功的作用。韩国、郑国一举三得。

一举三得,彼此成就,也不是坏事。事情好坏参半,没有什么事情是绝对利好自己的。能先利好别人的、可能更能利好自己。从这点上看,韩国、郑国比燕太子丹聪明多了。当然,我也是瞎想。我又不是人家韩国、郑国和燕太子丹。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剂处方|为了扳倒大秦王国,用这个“小招”,历史上的韩国可够拼的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