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陈年喜《微尘》的感触

第一次看到陈年喜这个名字还是两年前在豆瓣上看到有人分享他写的诗。

当我看到他写关于父亲那首的最后一段,

“他说了什么,什么时候离开

又去了哪里

我翻个身都不知道了

北京城那么大,风都经常走错了地方”

那一刻我瞬间泪目,从此记住了陈年喜这个名字。

但我从来没有再去更深入地了解他,只知道他是一位矿工。

今年八月中旬买了路遥的《人生》和陈年喜的《微尘》,因为以前看过路遥《平凡的世界》,觉得和路遥稍熟一点,所以我先从《人生》开始看起。《人生》很快看完了,但因为其他琐事《微尘》一直放在桌子上“积尘”,时常还得擦擦。

终于在这次国庆长假得以阅读。揣在包里,带上火车。中午一点半左右的车,上车先大睡一觉,醒来都五点多了才拿出来开始看。一直看到晚上十点,火车上要熄灯了才合上。我属于看书比较慢的,好几个小时才看了一半,即使才看了一半,但我觉得好像已经过去了好几部电影那么长的时间了。

有点小说感的散文,好懂,但是真的有些沉重。

一霎间,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火遍全网的电影《隐入烟尘》,和那个治好焦虑的二舅。

《隐入烟尘》我并没有完整地看过,只是通过一些小视频粗略的了解了下。作为一个在农村长大,再涌入城市的人,对马有铁的故事有点无动于衷的,那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不懂为何会被人捧的那么高?还有那个二舅,不管是炒作还是事实,在农村,充满艰辛和不幸的生活依旧还是有很多。

可能是这个时代发展、城市化的进度都太快,人们太久没见过那样的生活了,觉得这些大反差的生活,拍出来就成了艺术,想来也是有些无知了。

我不懂真正城里人的眼里这个世界是什么样的?但我知道用一部这样的片子去概括农村和生活多少是有些太过片面单薄的。

这个世界上还有太多太多如尘埃一样的人,和我们生活在同一平行时空里。比如周大明、余海、那些割漆的人、捡板栗的人、背矿的人。他们都默默无闻,但是却和我们一样,都在用尽全力地养家糊口。只是彼此的方式不一样,环境不一样。

我庆幸没有先读《微尘》,而是先读了《人生》。以至于刚好卡到十一回对象山西老家带上在路上读它。我们的目的地是芮城县。从三门峡下了火车是清晨六点多,拖着行李背着包走在三门峡的大街上找早点摊儿,在三门峡吃完早饭,坐汽车前往芮城县。经过灵宝、经过朱阳。这,有点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地名,不正是《微尘》中常提到的地名吗?

这地名也是我小时候听身边有亲戚提过。大概是在零三零四年左右吧,有亲戚就说在外地矿上打工,那时候的我对矿没有一点认知。从他们嘴里只听说过这种工作比较危险,再无其他。

亲戚也就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回家也会给我们讲,他们的小孩一听说大人要去朱阳就超开心,要是说去灵宝那就是更开心,所以在那时候我的脑海里,他们的所到之地一定是灯红酒绿、繁华似锦,不然小孩怎么会那么激动开心呢?

他们在那边生活应该有一两年吧,后来也有辗转去了西安、去了内蒙。多年后在和亲戚的一次深入聊天中得知,曾经他们在朱阳灵宝周边工作的时候,他们还生下了第二个孩子,还是个男孩。那孩子生下来没几天,他们觉得自己无力抚养,因为已经有了一个孩子。在身边人的介绍下,他们把那个孩子送人了。当她再提这段往事的时候,她身心满是沉重和愧疚,他们也不知道收养者的姓名,地址。即使知道了,他们应该也是无颜相见吧。

不曾想多年过后,我路过灵宝、路过朱阳,那里有好宽好长的运宝大桥啊,好大的风啊。我想到了那个亲戚,也想到了那个除了他们自己,我们都没见过的那个孩子。现在应该有十五六岁了吧。不知道读书读的好不好,不知道过的好不好,是不是一直在健康地成长,不知道他知不知道自己的身世。

最后感谢陈老师细腻的笔触,和强大且仁爱的内心,让我看到了有些像村里的某个邻居,有些像身边的某个亲戚的过往经历。

看《微尘》真的好怕一个人的名字不断出现,当他出现很多次的时候,那么他就是主角,再过不了多久他可能就会离开这个世界,也或者会从汨汨血珀中被人们五花大绑地抬走。每到这个时候,内心都会跟着紧张。

逝者写在了书里,生还者还依旧在这人间苦苦挣扎,只不过是结束了上一程,又开始了下一程。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完陈年喜《微尘》的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