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的魔力架起友谊的桥梁



《Mary and Max》/《玛丽和马克思》

类型: 剧情 / 喜剧 / 动画

制片国家/地区: 澳大利亚


真正的友谊是用心感受的,而不是用双眼看到的。你应该告诉她真实的自己,包括你的缺点。

—— 安赫莱斯·多尼亚特

文 | 咖啡馆长

当所有人都在谈论《心灵奇旅》时

我决定和你聊聊《玛丽和马克思》

《玛丽和马克思》是2009年上映的一部澳大利亚黏土动画电影,黏土动画电影和木偶动画电影一样,属于定格动画的一种,它由逐帧拍摄制作而成。

粘土动画电影既不像好莱坞动画电影那样特效炫酷,也不像日本动画电影那样清新自然,人物造型呈立体几何,表情呆呆木木,动作机械僵硬,电影画面给人一种原始、淳朴的感觉,也许因为我们在儿时与橡皮泥建立起的深厚感情,黏土动画所带来的童趣感和亲近感扑面而来,自然会赢得观众的喜爱。

提到这部电影,不得不说说它的编剧兼导演亚当·艾略特(Adam Elliot),这位羞涩的导演在2004年就凭借短片捧得了人生中的第一座小金人,赢得了好莱坞的追捧,被邀请前去拍戏,然而2004年之后他就再也没有返回去好莱坞,刻意与好莱坞保持着距离,他想坚持自己的追求,拒绝一味的追逐好莱坞的金钱与名声。

而这部黏土动画更是导演的半自传作品,在其中投射了很多他个人的影子。

剧情梗概

一个来自澳大利亚小镇的8岁小女孩玛丽(Mary)和一位来自美国纽约的44岁中年大叔马克思(Max)通过书信成为了"忘年交"笔友,从此开始了长达二十多年的书信往来,他们互相安慰,也常有误会,书信的魅力让他们跨越了地域、种族、性别、年龄,成为彼此最好的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

电影欣赏

伴随着一首流动感的乐曲《Perpetuum Mobile》,我们来到了八岁小女孩玛丽居住的澳大利亚小镇上,镇子里密密麻麻遍布着风格相似的房子,层次错路的浅红淡黄外墙,高低起伏的灰黑色屋顶,穿过小镇的街道,两侧遍布着深棕色的垃圾桶,房前屋后散落着滑冰鞋、橄榄球、喷洒头、烧烤架、大花坛、小花盆,还有系在电线上的黑色鞋子和悬挂在晾衣架上的白色内裤。

最引人关注的是家家户户门前布置着形式各样、颜色各异的信箱邮筒,比如简易的26号灰色方型信箱和43号棕色圆柱状信箱,还有造型夸张的白色考拉信箱和带着圆嘴的火箭形状信箱,以及红色的屋状信箱。

就这样,跟随着流动的前奏,我们穿梭进一个书信的世界。

01

「人物登场」


八岁小女孩玛丽穿着棕色的吊带毛衣,戴着八字形的黑框眼镜,两侧脸颊以及鼻头上稀疏遍布着一些麻点,紧贴着头型的黑色短发上别着一个桔红色的发卡,她的双眼就像雨后的两个小水坑,最引人注目的是额头上蝴蝶形状的淡黄色胎记,就像是便便的颜色。

玛丽有一个魔法心情戒指,沉思时是灰色的,高兴时是红色的,悲伤时是蓝色的,生气时是黑色的。

她唯一的朋友是自己用贝壳、绒球以及丢弃的鸡骨头等材料亲手制作的阿诺一家卡通玩偶。她是一个喜欢幻想的小女孩,梦想着将来可以嫁给一个男人,住在苏格兰的城堡,生九个宝宝,养两只鸭子以及一只小狗狗。

同时她也有一些现实的渴望,渴望有兄弟姐妹一起玩耍,更渴望爸爸妈妈的陪伴。

玛丽的父亲头顶上横躺着仅有的四五根头发,在一个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重复同一个动作,给茶包缝线。他仅有的爱好就是在自己的屋子里喝威士忌,将死去的鸟做成标本。

玛丽的母亲戴着蝴蝶形的眼镜,头顶着五六个卷发筒,手上永远夹着一个烟嘴过滤器。每天就只是做做蛋糕、听听节目,大部分时间里成瘾性酗酒,而且还有一点小偷小摸的坏习惯。

与此同时,远在另一个大陆的纽约,在灰暗色的城市里,有一位四十四岁的中年大叔马克思也在看着阿诺一家卡通动画节目。

马克思拥有肥硕的身型,长长的鼻子,大大的眼睛,长着像怪物史莱克一样形似犄角的耳朵,头上戴着小小的亚莫克便帽。他喜欢吃巧克力热狗,还有养金鱼,虽然养死了很多条。

马克思喜欢卡通动画世界里的社会结构,清清楚楚、简简单单,在他的家里也有全套阿诺一家玩偶,而马克思的三大梦想就包括了拥有一套阿诺玩偶,还有两个梦想是买到足够吃一辈子的巧克力和交到一个真正的朋友。

一次机缘巧合,玛丽在邮局撕下了一张印有美国地址的纸页,她很好奇,美国人长什么样,多大年纪,美国人是怎么生宝宝的,于是,她灵机一动,想给美国人写一封信,并在撕下来的那页纸上挑选了马克思。

影片从开始到这里,关于人物的背景介绍,全部是无聊的旁白,让本就呆板的画面更显沉闷,这样的沉闷也确实让人很难有耐心进入电影。

但是,如果继续看下去,就会发现,一旦开始写信,那么剧情就会别开生面。

书信有一种魔力,不仅可以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而且还会产生有趣味的互动故事。

02

「友谊建立」

玛丽打着手电筒,在被窝里开始写第一封信,电影的声音从无聊的旁白转换到了玛丽的声音,这也可能是导演刻意的设置吧,旁白越是无聊无趣,衬托出玛丽写信、读信时的声音更有童趣。

像所有笔友写第一封信一样,玛丽在信中介绍了自己,讲了自己最爱的颜色是棕色,最爱的食物是炼乳,第二爱的食物是巧克力,随信还寄了自画像和巧克力棒棒。

写信的时候,她的心情戒指变成了红色。

收到信件的马克思刚刚从减肥课回来,生活中的琐事时常让他困惑不已,而来自澳大利亚小女孩的信件让他感到新奇的同时,也倍感压力,要么躲在墙角深呼吸,要么长时间的盯着窗外发呆,在经过了长达十八个小时的自我调整后,马克思长舒一口气,下定决心回复这封突如其来的信。

从马克思的回信中,我们听到了这位中年男人磁性而真诚的声音,也更多的了解了马克思。

马克思在很小的时候,父亲就离开了,母亲在他六岁时自杀了,他做过很多工作,喜欢买彩票,而且每次总是买同一个数字,走在大街上会把人们随地扔的烟头捡起来。他还在信上写到,"纽约是一个很吵的城市,他更愿意住在安静的地方,比如月球,他不喜欢人群、亮光、噪音和臭味"。

马克思一直渴望交到一个朋友,他的回信诚恳而真挚,从小时候到现在,从第一份工作到第七份工作,从都市的吵闹到生活的困惑,写信让他打开了自己。

收到回信的玛丽"像品酒一样品味着每一个单词。"就这样,玛丽和马克思通过书信建立了友谊,他们有共同的爱好,都喜欢阿诺玩偶,也喜欢巧克力,他们都渴望交一个朋友。

同样的孤独和同样的渴望,让他们成为了彼此的好朋友。

在随后的通信中,玛丽讲述了自己在家中被父母忽视,在学校被老师嫌弃,被同学欺负,特别是被同学嘲笑她脸上的像便便一样的胎记,信纸上沾满了玛丽的泪水。不过玛丽在倾诉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这位远方朋友的关怀,认真的回答着好友在信中提出的每一个小问题,同时也随信寄给马克思喜欢的巧克力和自己亲手做的橘红色绒球。

再次收到信的马克思,把玛丽赠送的橘红色绒球插在了他的亚莫克便帽上,终于在他灰暗色的世界里有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不过这次的来信唤醒了马克思童年被欺凌的阴影,让马克思倍感焦虑,为了缓解压力,开始疯狂的吃东西,还有长时间的睡眠,总算缓和了下来。然后灵机一动,给他的好朋友出了一个主意,让玛丽告诉同学们:"你的胎记是巧克力变的,也就是说,当你进入天堂后,你会掌管所有的巧克力。"这一招果然有效,玛丽渐渐在她的生活中找到了自信。

就像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并不是真的需要朋友的客观建议,而更需要的是朋友的关怀。

03

「友谊的波折」

友谊可能在磕绊中消失,但更可能也在磕绊中升温。

当玛丽再次来信问到关于什么是爱情,怎么才能被爱的问题时,马克思嘴唇哆嗦,身体颤抖,两只眼睛慌里慌张乱转,大滴大滴的汗珠从额头流下来。

每次的来信总是会让马克思焦虑,而这一次的问题好像远远超出了马克思的认知范围,他可以轻松搞定机械原理,也可以随时讲解混沌理论,而对爱情却一无所知。

这次的问题彻底击溃了马克思,最终生病住院。经过医生检查,马克思被确证得了抑郁症和肥胖症,住院治疗长达八个月。

玛丽在等待了很久之后,没有等到马克思的回信,那样的心情也许我们很多人都可以理解吧,她的心情戒指也变成了悲伤的蓝色。

他们的友谊暂时中断了。

痊愈之后,马克思的生活回归了正常和平衡,而且他买的彩票幸运中奖了,这样就可以买足够吃一辈子的巧克力,人生的两大梦想——全套的阿诺玩偶和足够吃一辈子的巧克力,就都实现了。他依然在想念着他的好朋友玛丽,为了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马克思求助于心理医生。

心理医生告诉他:"真正的友谊是用心感受的,而不是用双眼看到的。你应该告诉她真实的自己,包括你的缺点。"

马克思释然,终于给玛丽写了回信。在回信中马克思向玛丽袒露了真实的自己,而我们也认识了一个更加全面的马克思。马克思的大脑有缺陷,患有亚斯伯格综合症,他觉得这个世界无比困惑且混乱,容易敏感和担惊受怕,也无法识别和理解别人脸上的表情。

不过,这些都是医生的诊断和说辞,马克思自己并不觉得自己有缺陷,也不觉得自己需要治疗,他很享受自己的状态,并且骄傲的自称"亚斯派"。

收到回信的玛丽,兴奋不已,终于释然。

两人重归于好,友情再次升温,两人的信件沉甸甸的、急匆匆的频繁穿越在两个大陆之间,玛丽依然问着一些不着边际的问题,马克思仍然讲述着怪异奇妙的日常生活。

就这样两个人借助往来的书信互相支持着、安慰着、滋养着。

04

「唯一的朋友」

玛丽的成长路上,喜忧参半,经历了父亲意外溺水而亡,母亲意外服毒而亡。但在马克思的鼓励下,玛丽学会了爱自己,幸运的是找到了爱情,结了婚,变得越来越自信,在大学里光芒四射,并且立志为了马克思攻克亚斯伯格综合症。

玛丽以马克思为案例完成了学术论文,得到了教授的认可和学界的赞誉。她把论文专著寄给了马克思,并表示会把论文版税的一半送给马克思,同时期待着在一周后可以去纽约探望马克思。

而收到信的马克思,感受到了极大的受伤、 背叛和痛苦,因为马克思从来没有觉得自己是一个病人,却被自己唯一的朋友当做病人来研究。

马克思和玛丽的友谊又一次中断了。

玛丽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意志消沉,情绪低落,困境接踵而至,丈夫背叛了自己,他们离了婚。

玛丽的生活陷入了一片泥潭,变得像母亲一样,在酗酒中度日如年,并且一日复一日等待着马克思原谅的信件。

影片中内心无比脆弱的马克思最终选择了原谅玛丽,并把自己的全部阿诺玩偶作为礼物寄给了玛丽。

"玛丽,我原谅你,因为你并非完人,你有缺陷,我也有,全人类都有。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一年后,玛丽去了纽约探望马克思。然而马克思已经躺在自己的公寓里去世了,屋顶天花板上满满当当张贴满了来自玛丽的信件。

影片到此结束。

馆长观后感

这部电影最吸引我的地方除了黏土动画电影的亲切感,还有电影中书信的魔力。

默默的看着童真的玛丽在被窝里一笔一画写信,呆滞的马克思在键盘上快速的码字,然后静静的听着他们读着彼此你来我往的信件,就好像自己也在写信和读信,也在收获着友谊的温暖。

我想,这个世界上最迷人的动作应该是聚精会神的写信吧,而最动听的声音则应该是读信时的声响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信的魔力架起友谊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