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和coke聊天,谈到最近读的书,coke说她在读《皮囊》,读得泪流满面。
我突然意识到,这么多年来,我就从来没读过书,只读过一堆教材,而且也没把教材读好,瞬间整个人都不好了。
和coke聊完天,我回到住处,陷入了沉思,我怎么会现在才意识到我没读过书呢?如果不是coke说她读《皮囊》读得泪流满面,我会意识到我没读过书吗?如果有一天,我会意识到我都没过书,那会是什么时候?
那读过什么样的书,才算读过书呢?我认为,所读的书,能教你明辨是非;教你如何发现真善美,而不只是告诉你什么是真善美;教你如何辩证的看待你所处的世界,它能让你拥有思辨的能力,让你内心安定,让你博学智慧,让你人格独立,有尊严,有原则。不然,所读过的,不过是说明书,教材,娱乐小报。
coke问我读过哪些书,我呆住了,因为我在脑海里搜刮了半天,才想出几本至今记得完整读过的书名,高中读了黄晖写的《恰同学少年》,大学里读了赖声川的《赖声川的创意学》,张小砚的《走吧,张小砚》,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而且这些书都是朋友在我过生日和毕业的时候,作为礼品,送给我的。掩面回首,读了十多年的书,我怎么就只读过教材,没读过书呢?
穿越到十多年前我读书的小学——小沟小学,依稀记得,我读一年级下半学期的时候,全校列队去海坝村中心小学参加六一儿童节,报数的时候,我们全校有学生44人,每个年级具体有多少学生,我不清楚,那时总感觉每个教室里学生都挺多的。因为学校四间教室,一间被用来给三个教师作宿舍和办公室用,其他三间用来给四个年级上课。我读一年级时,和三年级同在一间教室上课,读二年级时,和四年级在一间教室,三年级时,和一年级又在一起了,终于都到四年级,我们四年级总共只剩8个学生了,也算是男女平衡,四个男生,四个女生。因为人数特少,被家住附近的老师说,他来住学校,我们去他家里上课。
(小沟小学的教学楼,只有三间教室,在2005年从瓦房重建成了平房,图为2012年暑假支教给学生留影)
乖乖的,去他家上课,在他家放下四张课桌,一张讲桌和黑板,就没我们八个小伙伴活动的地方了,关键又关键的是,虽然说住泥巴墙的茅草屋,冬暖夏凉,但是夏天,只要下大雨,我们教室就是屋外下大雨,我们屋内下小雨呀,不过晴天很好,老师中午了也还没来上课,我们就借口要大扫除,搬着桌子,黑板下河,先清洗课桌晒着,然后把黑板放入河塘里,撑一支长竹竿,摆渡两岸的小伙伴,划过河中央,用竹竿拍打河水,激起层层浪花,浪花和稚嫩的笑声,此起彼伏,在这种天然原始的环境里,我们除了读仅有的两本教材
——语文,数学,我们就不知道还有什么书可以读了,也没有意识知道,除了语文和数学,还有其他书的存在。
(十多年过去了,小沟小学的孩子们还是和我们一样,徒步去海坝村中心小学上课,只是他们从一年级就开始,我们是从五年级,这点他们没我们好。)
能在小沟小学坚持读到四年级,已经是小沟小学的大哥大姐了,霸气的学生,完全可以傲视全校学生了。当然,接下来的求学路,才是漫长的……
小沟小学是一所单小,也就是不完全小学,没有五六年级,如果要继续读书,就需要每天五点半起床,沿着蜿蜒曲折,泥泞不堪的山路,打着火把走两个多小时,到村中心小学读书。我们读书时用的火把,都是自己在河边捡的破鞋底或在上山砍竹竿制作的,关于火把,我们有很多哭笑不得的事,我弟弟有一天起晚了一点,着急去上课,抹黑拿一只鞋点着就跑,放学回来就被我婶婶的木条伺候了。多年后我弟弟回忆此事儿,他说:“我以为,那只鞋,是我头天晚上准备好的那只鞋,谁知道,那是我妈头天才买的新鞋!”竹竿制作的火把,遇到吹大风的时候,就给我们吹灭了,我们不得不低头抹黑前进。我们如此每天往返在这样的上学路上,学习时间被消耗,学习精力被消耗,所读的书,除了语文,数学,就是自然,社会,思品,也没有其他的了。而且我们都读五六年级了,已经是大男生了,放学回家,得砍柴,割猪草,煮猪食,喂猪,给还在山上干活的父母做晚饭,这些,才是我们一天主要要干的,想读书,也没时间和精力,何况也没什么书可读。
五六年级读完,要读初中,那个时候还没有九年义务教育,三科考试合格后才能去中学读书,一些同学考上初中了,因为没学费,被迫辍学,一些同学想继续读,但分数又差一截,也辍学了。
带着战战兢兢的心情去到乡中学读书,听村里去读过初中的学生说,中学经常打架,女生初三还没读完就开始堕胎,感觉去读初中就是暗无天日。在乡中学读书期间,打架,确实时是经常的事,不管是学生和学生打,学生和社会人士打,学生和老师打,老师和社会人士打,在校内,校外你总能看到。
初一才去读书没今天,就看见一群人手持棍棒的在学校后山对峙,心惊胆战的赶快跑离现场,初一下学期快要结束,一天晚上回宿舍,说话吵到在睡觉的班霸,睡到半夜,我突然被人敲打头部,头冒火星。一次全校教师大会在我们班召开,我回教室拿书,亲眼看见一个老师和校长正在打架。我们乡中学,那时候也很小,没有教师会议室,我们的教学楼是二层瓦房,二楼的地板是用木板搭的,有的地方,因为年久失修,都有窟窿了。
(实习期间,在山里支教,经常骑摩托车出山,路上遇到孩子们,看到他们走了一个多小时,脸被冻得通红,疼在心里,却无能为力)
读完初一,我转学了,我一直认为,我能继续读教材书的命运,是从这次转学开始的,因为后来听说,我所在的班级,七十多个学生,要么陆续辍学没读了,要么没考上高中,也没读了,听同学说,初生高的时候,参考的几十个学生,没有一个被县一中录取的,考得最好的,只被县职高录取了。我经常会想,我要是没转学,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这样的一个乡中学,除了教材的书可读,还有其他可读的书吗?
我因为幸运,请亲戚把我转到他们乡中学最好的班级,在这个班级,我终于见识到什么叫成绩好,很多同学,数学考了满分,语文没考好,都会自责半天。他们后来都考在了市里最好的高中,多数同学也都考在了县一中,我也是其中之一,只是我没去县一中读。我再一次幸运的被帮助,在市一中读高二的表哥,把我介绍到市民族中学去读。
上了高中,可读的教材变多了,只是每科都不容易搞定,要有时间读课外书,也非易事,但我还是经常会去市里的书店,蹲着看一些想看的书,不过都是周末,匆匆的去看看,并不能完整的看一本书。因为没有多少闲钱拿来购买新书,每次都只能拿生活费到二手书店,买几本杂志来看,当时看着很过瘾,都是讲民国时期各类大咖们的轶闻趣事,现在才发现,看这些东西,对我见识或许有点点用,但对我的思辨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考能力,知识点系统梳理能力,完全没有作用。读过的书,也算是白读了。
在大学,图书馆有了,时间有了,看似是最佳的读书时期,可是在这来自五湖西海的人聚集的象牙塔里,一个靠幸运走进来的人,总有恍惚感,开始变得浮躁起来,想得到很多,想追赶很多,跌跌撞撞,匆匆读完大学,确也读了一堆书,可是只把浮躁的自己安定下来,别无其他收获。
猛然醒来,实在不好意思向人说,我读过书,十多年来,我只读了一堆教材,而且也没把教材读好。真正读过书的人,在生活中,懂得生活的美好,也知道世事的险恶,只是在遇到事物时,会用自己的逻辑,思考,理由做出判断,而不是让自己的脑袋,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