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

《被讨厌的勇气》

        用了20天,读完了《被讨厌的勇气》,20天很短,短到在我漫漫人生中可以忽略不计;20天很长,长到这段时间里吸收到的营养,可以滋润我整个人生。感谢幸儿推荐这本书;感谢这本书,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开始我便提到,我对哲学有点兴趣,但是深知这不是一门轻松就可驾驭和运用的书,去年买了《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这本书试水,结果几页之后便是搁置,我以为我和哲学、心理学的缘分可能也仅限于此吧,直到我遇见了《被讨厌的勇气》。

        以下是这本书对我冲击最大的10点——

  1.『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如幸儿所说,我们这一代人,很多人是没有自我的,社会环境的原因也好,家庭观念的原因也罢,小时候产生“自我”的诸多时刻,被家长“不行”“不能”“不理”等否定和抹杀了,造成了我们长大以后在面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不敢表达、不去争取。如果把这背后的原因只归咎于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就会认为人生不可逆,所以自己永远再无改变的可能,但是人生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勇气的塑造、观念的迭代也可以通过学习、交流等途径获得。永远记住:我们的人生,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2.『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如果单以外貌讨论人生价值的话,身高155cm的阿德勒、长相总被拿来说笑的马云等人生无疑应是寡淡的,所以这也是一个“悦己”的话题,我们既想拥有马云的财富,又想拥有彭于晏的长相,如若每天在毫无意义的追逐与艳羡中,就会很容易迷失自我。你要知道,一味地执着于“被给予了什么”“我想变成谁”,现实也不会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客观性的事实”一个“主观性的解释”。

3.『自卑情节只是一种借口』

        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就像阿德勒说过的那样,自卑感也可以促成努力和进步的契机。例如,虽然对学历抱有自卑感,但若正因为如此,才下定“我学历低所以更要付出加倍的努力”之类的决心,那反而成了好事。

        自卑情节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的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于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比较。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的超越自我。

4.『人生的三大课题:交友、工作和爱』

        阿德勒心理学关于人的行为方面的目标是“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支撑这种行为的心理方面的目标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阿德勒由此延伸出“一切烦恼皆来自于人际关系”,其实这也是我最为困惑的一点,假如说工作中的不如意、家庭中的不如意,可能是在与领导、同事、孩子、家人等千丝万缕的联系中产生的,那其他与这些扯不上边的烦恼呢?

        有意思的是,经过仔细思考以后我回头再看,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结于这三个课题,无非是:与过去和解、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

5.『放下别人的课题,烦恼轻轻飞走』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辨别究竟是谁的课题,最简单的方法只需考虑“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需要谁来承担?”

        即使父母也要放下孩子的课题,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现实家庭中的鸡飞狗跳,无非是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期待,倘若花更多的时间让孩子知道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后果也要自己承担,或许家长不会那么心累。说到这里,再面对孩子不好好吃饭时,你还会亲手去喂他吗?再遇到孩子需要系鞋带时,你是花点时间去教他学会,还是怕耽误时间自己草草解决?

        我承认,做到课题分离这一点非常难,而且需要践行整个人生。

6.『在共同体感觉中寻找归属感』

        归属感的来源是“积极的参与”,也就是要直面“人生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和爱的课题),不回避工作、交友、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要积极主动地去面对。

        无论你还是我,我们都不是世界的中心,必须要用自己的脚主动迈出一步去面对人际关系课题,不是考虑“这个人会给我什么”,而是要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只有付出了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7.『拼命追求认可,反而是一种自私』

        认可欲求的实质其实是:他人如何关注自己、如何评价自己?又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己的欲求?受这种认可欲求束缚的人看似在看着他人,但实际上眼里却只有自己,所以,在只关心“我”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以自我为中心。你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

8.『不批评、不表扬的智慧』

        这一点比较适用于孩子,表扬或者批评只有“用糖还是鞭子”的区别,其背后的目的都是操控,阿德勒心理学之所以强烈否定赏罚教育,是因为它是为了操控孩子。

        这一点我自己的体会是,批评很容易带来孩子的逆反心理,而表扬很容易让孩子通过行动去迎合家长。科学的做法是做到客观的鼓励,诸如用“谢谢”表达对方的帮助,用“我很高兴”传达自己的喜悦,用“帮了大忙了”来表示感谢等。这样孩子可以在话语中体会到自己的价值,人只有在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可以获得勇气。

9.『不是肯定自我,而是接纳自我』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还是暗示自己说“我能行”或者“我很强”,也可以说是一种容易导致优越情结的想法,是对自己撒谎的生活方式。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的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比如说如果你知道自己在某个领域有所欠缺,你就应该找一个领域的专家,或者一本相关的书,马上开始教育自己,无知怎么不见得是件好事呢?

10.『“工作狂”是人生谎言』

        忙碌的人,常常是最懒惰的人,战术上的勤奋,掩盖不了战略上的懒惰。上班只不过是人生课题的一部分,权衡好工作与家庭、工作与健康、工作与人生价值,才能建立和谐的生活方式。

       

小结:

        以上这些点,有一些我读完以后我更迷惑了,比如如何与孩子进行课题分离?有一些我读完以后更坚定了,比如人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

        读书真好,我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

        一本书犹如一只手电筒,帮你照亮心底某一个灰暗的角落;

        一本书犹如一支放大镜,帮你看到人生更多的活法和可能性;

        一本书犹如一艘轮船,载你到达未曾去过的彼岸。

你可能感兴趣的:(『113』《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