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好音乐的经历

接我上面的文章,(6)知青娱乐生活。

这次专门谈谈我的爱好音乐的故事。当然我最喜欢的乐器是拉二胡,虽然拉了几十年的二胡,至今为止,拉得也不乍样,充其量也算是自娱自乐的水平吧。

首先说说我为什么对音乐感到兴趣,因为我那时除了饭吃不饱一点,印象中,天性爱玩的儿童时代,那时的我们玩得还是很快乐的,应该说童年的生活就是玩的生活,并一直生活在玩和歌声的氛围中(现在的时髦话),那时,正是文革时期,文化娱乐活动非常少,我的同龄的同志们应该还都记得革命现代祥板戏。是我们至今不能忘记的,现在时不时还有些唱段在心中回响,已经深深的铭刻于心了。本人因为住黄岩水果公司的宿舍,(我们家,父母都是外地人,没有住房,公司里大部分也都是外地中专毕业的学生,我的父亲本来是南下部队转业军人,大家都差不多,所以,公司专门造了这个大院子,大家都住在一个院子,院子的东面是一条小巷,叫什么忘了,就是现在黄岩建设大楼的位置,通老104国道,东西走后,公司大门坐北朝南,,,,,,

我们从小巷子东面中段进门(大会堂),大会堂是连着食堂的,当时公司的食堂的规模当时来说算是大的,单养鱼装水的缸,那时菜场里物资少,如来了客人,就从这里捞,用石板做的,就有两只,里面养满了大鱼,在欢快的游来游去,我们经常到这里看看的。扯远了,对不起。再说说我们家住的地方,这里共有三幢二层的房子,由中央十字形的路分隔开成正方形的格式,分东南,南西,西北,三幢,东西角是食堂,刚好占了四个角。每幢二层,每层十间,中间走廊,东西走向。白天也无亮光,每户人多的住对面二间,独身的,农村来的住一间,我家由于来得迟,只分到西南面楼梯边的一间,面积每间不到十平方,人多,特别是到夏天,以前没有空调,电风扇,只有蒲扇,那种用竹劈成丝,用纸糊上花纸,大部分都是些京剧的剧照,边扇边看,哈哈哈哈,很有一种伴着名演员一起乘凉的感觉,每到秋天,用了一个夏天的扇子破得象济公用过的一样,变得一条一条的,连把手也被汗水染得黑脏了,只好丢了,待明年再去市场上买新的,漂亮画片,十字形大院的四周,种了四棵梧桐树,每到夏天,大家坐在树荫下,南北,东西通透,阵阵凉风送爽,是一种自然的享受。这里除了大家夏天乘凉外,还是每天晚上大家吃饭的地方,当时我家人多,穷,吃饭只是放在房子里,咸菜就饭,邻居家有条件好,单位好(比如冷冻厂)有猪肉和下水料,基本上都在外面吃饭,每天都有肉,是红烧的,都是大块的,颜色红得发亮,上面放着青色的葱,还带着肉汤,那个肉香啊,四面飘散,不得了,感觉真是天下最好吃的美食了。直到改革开放后,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能忘却那肉香,也非常喜欢吃肉,不管是红烧,白烧,囪的,,,当然,直到现在年龄渐大,又讲养生,讲健康,就基本上很少吃肉了。酒也戒了(基本上)。

在这个大院子里,我们住了十年左右的时间。后来因为屋小人大,多,所以搬到另外一个大一点的,简陋一点的地方住,这里留下了多少的我的童年的回忆。包括,过年的生活,社会上武斗在院子里群众的反映,第一次邻居家孩子上山下乡的记忆和邻居家孩子因玩而亡的等等。此,今后专门谈。

现在专门说说关于样板戏的事,那时黄岩稍大象样的单位,有条件的,随形势所需,基本上都在排样板戏。水果公司当时条件相当好,要人有人,要物有物,什么东西办不到的,凡社会单位上有的,公司都有,象医务室,理发室,幼儿园,球队,等等,样板戏当然是理所当然要排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沙家浜中的智斗这一出戏等,其它我记不清了,那时凡是排练,演出,锣鼓喧天,琴声悠扬,一听到声响,我们都争先恐后的去看,经常看到忘记了回家吃饭。我记得演出的场地是放在某个加工场里,舞台也是就地取材用桔箱垒码而成,桔箱这些公司是用来装桔子的,多得不得了,公司每年出口苏联,加拿大的桔子要几百万吨。这是另外的话题。正式演出了好几次,当我们看到这些由邻居扮演的戏,都显得非常兴奋,心想,唱得真好听啊。

样板戏的乐队和演员都是本公司的职工,如果不够,还专门从外单位调入一个也是随便的事。当时我的感觉是很好听,很热闹的,场面也很大,据说,外出演得很成功,人物挑的也很到位,同电影上的差不多,唱得也可以的,起码普通话是标准的,大都是外地人。我至今还记得那些人和角色,如演阿庆嫂的是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上海人,台柱子,专门调过来的,但是没过几年,听说又调回了上海,拉京胡的是樊丁文老先生,他拉得很专业,特别棒,也是外地人,听说在黄岩也是数一数二的,演刁德一的是钱世奎,演刁小三的是管先进,演胡才奎的是曹学勤,等等等等,这么多年过去了,还是那么的清哳,虽说这些老同志们大部分都已作古,但是他们所留下的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还是值得我们怀念的,至今难忘。

但是我对于样板戏的熟悉,并不是从这些演出来,这只能算是启蒙吧。真正达到耳熟能祥的是广播,广播,广播里的样板戏,那个时候,为了把党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思想教育的战斗堡垒作用,利用党的宣布阵地,广泛宣传党的思想,学习不放松。就象现在一样电视的普及,以前发明了纸盆式广播器,基本上覆盖了全部的居民,农村则用大广播喇叭。那个时候,电影,广播播放的基本上都是样板戏,当然还有地道战,地雷战等反映抗日战争的电影,所以,我至今记得的,除了老三篇,就是这些样板戏里的唱词唱段了,就象现在的流行歌唱,时代的特征。我们就那样的天天听,日日听,时时听,走也听,睡也听,听也要听,不听也要听,放到现在,音乐学院的学习也没有这样的学习程度和条件,所以,如果稍微对音乐有点兴趣的,那还不用专门的培训,就已经是入门级的水平了,以致于我们这一辈许多的人都无师自通,对音乐莫名地产生了兴趣,说句难听的话,现在许多家庭培养孩子那么辛苦,吃力,主要是兴趣没有呀,如这个条件放到以前,那就有可能到现在有许多的音乐家了(开玩笑)。因此,我到现在还不能忘记样板戏里的许多唱段(听说有人能背整场戏的,不简单呀)。

对于我来说,真正开始学习音乐的是我姐姐和邻居家孩子的带动。

当时,什么是乐器,对于我们来说一无所知,又经济条件所限,我们家买了一只凤凰琴,也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它是由三条或是四条钢丝线组成,有几个调松紧的轴,每个音位是固定的,上面有一个圆的,塑料做的,写上1234567等字样,算是音名,每个音下面有一个L字形的铁片,如你要弹那个音,就按下,使铁片碰到琴弦,发出音,右边用塑料片弹弦,发出类似弹拔乐的音响,由于琴箱很小,是一个长条形的木头盒子,在右边弹琴的位置开了一个圆形的口子,声音就从这里发出来的,由于有了这个琴,我们兄弟姐妹一闲下来,就弹,兴致得很,争着来。特别是到了冬天,外面天气冷,我们都窝在房里,热热闹闹,专门弹那些熟悉的歌曲,当然不是样板戏,要么是学校教的,要么弹那些知青歌曲,如,南京之歌,卖花姑娘等等。这是我从听音乐到自已动手的阶段。其实最大影响我爱上音乐并为此爱到现在的关键人物是

我的同学,发小,邻居,当时我们都只有十岁左右,他的父母认为他是农村户口的,进城里找工作很难,如经常教育二个子女,说如果你们不好好学习,今后去做农民种田去,因此,找了老师,不惜一切,要儿子学拉二胡,(那时没有西洋乐器,或很少,有也不懂的),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跳出农门,以后的事实也证明,只有你努力,努力,努力,再加上天赋,一般都能达到目的的。所以,这位我的发小,通过努力,在初一时,就考到了省艺校,当时在公司里引起了轰动,在职工子女当中,掀起了一次学习的高潮,之后几年,公司里陆续有职工的子女分别考上省美院,浙大等学校,当然,我另一个邻居也想女儿学二胡,走这条路,他家的条件很好,但由于女儿还小,兴趣不大,每天为了学琴这个事,这个家庭每天都是骂骂咧咧,打骂哭声不断,至今,最终半途而废。但是另外一家的女孩,也同时学习二胡,到现在巳经当上了二胡培训班的教师。所以,从这些事例看来,兴趣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是瀲励因素,为什么学,学习为什么?由此以后,我的邻居也进入了苦练本领的摸式,自此,二胡的声音一直伴随着我的生活,占领了我的空余时间,也使我真正拿起了乐器,进入(音乐家)的生活。

由于我们住的地方非常简陋,这是我第二次搬的家,地方在食堂东面,共住了六家人家,南面三户,北面三家,除了我家住南面第二间和第一间住人外,其余四间都是人家做烧饭厨房用的。这个房子原来是用来做大会堂的,造的起码有六七米高,每户用板隔了下,就算了,上面都是空的,那户说话,谁都能听见,用现在的话说,毫无隐私可藏。哈哈,当时其实也没有什么隐私。再说下这个邻居学拉二胡的事。早时的孩子早就在干家务了。这位同学,不管春夏秋冬,也因为他的父母亲忙,必须要每天早晨6点钟起床,先烧好全家人的早饭,(以前没有什么豆浆,馒头的,有也到外面买,买不起,只好每天烧饭)。趁这个空时,他先拉二胡,直到上课点块到,吃了饭,到学校上课。中午饭后,不休息,继续练。下午放学后,除了晚饭,作业,就是练琴,练,练,练,,,,,不出二年吧,也许有天赋,这把二胡竟在他的手里活了起来,一天比一天进步,一天比一天动听,技木,技能也一天好如一天,真的。他首先被招入学校里的音乐班,为他的音乐学习创造了好的氛围,并经常在学校的活动中上台二胡独奏,在家里,经常借唱机,跟着音乐合奏。,我记得最清楚的一首二胡独奏曲是王国潼先生演奏的台湾人民盼解放这首曲子,以致于至今,我还非常清晰,清楚这首独奏曲的每一个音符。当时的感觉,这首乐曲从深沉悲哀的音乐到激昂,一层一层,一次一次的向上冲击,表现出台湾同胞的反抗思想。由干这位发小每天在苦练二胡时,我还在床上躺着,每天早上,都是在二胡的声音中吵醒,吵醒,慢慢慢慢,渐渐的,变成了好听,好听起来了。他先是练习刘天华的曲子,象那些长弓练习,内外弦练习,那时,在我听来,那个味道,那个二胡味,真的,至今难忘,到现在,我真也没有听到过这样的水平拉出来的音乐,不但是音准,而且在强弱的控制上,拉出了不是音乐象音乐的练习曲。以致于我以后也在刘天华的练习曲上化了几十年的功夫,现在听起来,还及不上发小的味道,真的,好象儿时的所有只能回味了,但这些也是温馨的,陶醉的。所以,在这个氛围中,在我也没有什么事情的情况下,闲也闲着,我也萌发了学习二胡的想法。

那时,由于我家人多,收入少,根本没有条件来支持我的学习,当然家长也没有这个打算,所以,我只好向家里讨,一毛一毛钱的积蓄,等有了几元钱后,(大概吧)?到老李师傅开在青年东路的乐器店里,买了一把最便宜的二胡。买回来后,视如珍宝,每天先听发小怎么拉的,然后自己摸索,尽量拉得象。关于二胡的曲谱,当时我的哥哥的朋友,也喜欢拉二胡,他有一本手抄的,刘天华的二胡曲谱,本子大,字也大,好喜欢哟。真的,自从看到这本抄得清清楚楚,工工整整的谱,还萌发了我对于写字的兴趣,当然,这是后话。

也正是如此,至今,我所放不下的爱好就是,拉二胡,写字玩。

关于这些,我会在以后再写。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爱好音乐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