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骑自行车

时光如梭,飞逝而过。不知不觉,我家大宝就已经上五年级了,但是她还不会骑自行车。国庆假期,突然意识到她这个年纪还不会骑自行车,着实有点不妥。于是,就带着大宝,到自行车市场,为她挑选了一辆非常洋气的自行车。希望借助假期,可以帮助她学会骑自行车这项本领。大宝对新买的自行车非常喜欢,不管是颜色还是款式都让她爱不释手,就想快点学会,能自己骑上心爱的车子。小宝看着姐姐的自行车,再看看自己心爱的四轮”小摩托“,很是羡慕。总是一遍一遍的在我耳边念叨着:“妈妈,等我长大了,你也要给我买一辆姐姐这样的自行车!”

当天晚上,大宝就摩拳擦掌,要去小区里骑车。于是,我这个妈妈就立刻变成了她的“私人教练”。看到大宝一开始骑车笨拙的样子,把我的思绪一下子就拉回到二十多年前,我学骑车时的那段回忆里了。对我而言,学习骑自行车的过程是一个非常丢人、非常痛苦的过程。我小时候是一个非常胆小、害羞的孩子。脸皮薄如纸,但运动起来属于非常不协调的那种。别的小伙伴都会跳绳,我就学不会,总是不能像她们那样跳的那么快、那么轻巧。别的小伙伴都会小广场上自如的骑着自行车了,而我还不敢骑,害怕摔倒。爸爸在旁边保护着我,让我学着骑自行车,但我还是笨拙的无可救药。一开始,爸爸还比较有耐心的教我,扶着我。渐渐的,看我没有什么长进,就很不耐烦的嫌弃我怎么这么笨,就是学不会呢。邻居家的叔叔、大爷看着我,也总是用嘲笑的语言来说我。而身边的小伙伴呢,更是边围着我边笑话我学的慢。那种滋味别提有多难受了。听着这样的语言与嘲笑,我总是哭着跟爸爸说我不想骑了。爸爸就变得更凶了。就这样,在断断续续、哭哭啼啼得练习中,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但这段学车得经历缺一直压在心底,不愿回忆,不愿想起。看着自己得女儿,我下定决心,不论她学得多慢,我都一定要耐住性子,好好陪伴她,让她的学车经历不那么痛苦。

有着这样得心理预设,我就放松了很多。看到女儿紧张的样子,我就跟她说:”你一定要放轻松,不能让身体太紧张了,越紧张越学不好。“女儿听了我的话,逐渐放松下来,手握车把也没那么紧了。于是,我们就先从熟悉自行车,掌握平衡开始。第一天,先让她自己用脚来当辅助轮,坐在车上,自己慢慢用脚滑行。然后我在后面扶着后座,给她掌握平衡,扶着她骑。一开始,我得用很大的力气才能扶住,边扶着方向,边跟着她跑,没一会,我就累的气喘吁吁了。但她在练习中也在不断找方法,在我的鼓励下,我已经明显的感觉到扶车时用的力气小了很多。第二天,重复着第一天的练习,但她自己有些耐不住性子了,总想着赶紧学会,却是心里越着急,就越是骑不好。我非常理解她的心情,就一直在旁边安慰她,别着急,慢慢来,总是能学会的。这需要一个练习的过程。只要她有一点点进步,我都会好好表扬鼓励她。接下来的几天,她骑车的技能好像停滞不前,但比第一天有很大的进步了。看着自己偶尔能骑上一步两步,她也很高兴。于是,我就跟她讲量变与质变的道理。只要你练习的次数多了,自然就能达到质变,由不会到会的。在我的鼓励下,女儿一直在坚持练习。就在今晚,不经意间,她突然就会骑了,虽然车把还有些不稳定,但掌握平衡,自己骑车是没有问题了。女儿高兴的大叫:“妈妈,我会骑车了!我能自己骑车了!”我边提醒她注意保持平衡,边替她感到高兴。

女儿学车总共练习了5个晚上,全程没有哭过一次,没有摔倒,真的是比我这个当妈的强多了。比较我的学车经历,我突然意识到“教练”的重要性。不同的陪练方法,就会有不同的学习经历。虽然最终的结果都是学会了骑车这项技能,但学习者内心的感受与学习过程中的经历是非常不同的。鼓励、安慰的语言,给予孩子的是力量与安全感。嘲讽、批评的语言,给予孩子的是羞愧与不安。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是同样的道理。身为小学教师,我们更应该多运用正面的引导,适时的鼓励,让孩子在充满力量与安全感中掌握技能,而不是在羞愧与不安中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骑自行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