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读《课程的逻辑》十一

    新课程赋予教学以新的内涵,教学必须实现价值转型,切实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引领学生学会生存和学会做人。教学变革的关键就是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进而创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文化模式——思维型教学文化。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新内涵

    新课程力图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重建教、学、教师、学生等概念,倡导探究性、合作性、开放性的教学行为和学习方式。教学不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学习知识的过程,还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导的独角戏,而是师生之间以交流、对话、合作为基础,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特殊交往活动。

    二、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

    新课程秉持的是一种整体教育观,在课程目标上的体现就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整体的人”。即人的存在的完整性和人的生成的完整性。从人的存在的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寻求个体、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学会生存;从人的生成角度来看,教学的目的在于引领学生追求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学会做人。

    三、教学改革的路径分析

(一)教师的教学创新

    1.教师的课程意识和教学觉醒。

    2.教学方式的变革。

    3.教师生活的重塑。

(二)学生的学习革命

    1.学习的三位一体论。即建构客观世界之意义的“认知性实践”,建构伙伴关系的“社会性实践”,探索自身模式的“伦理性实践”。

    2.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和发展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3.学生生活的改造。学生生活世界中的一切具有无尽的教育价值。教学的重要使命是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心灵直接面对生活世界,在“司空见惯”和“理所当然”中产生有意义的问题,在探索问题中产生自己的观念。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1.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理念。

第一,教材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

第二,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第三,教学过程就是师生合理运用课程资源、共同建构知识和人生的过程。

    2.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基本策略。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坚持优先性原则和适应性原则。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的经验与体验,依据一定的目的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的加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发展。

    (四)新型教学文化的创造

    1.对话文化。教学对话需要营造一种“公共话语空间”和“人文情境”,形成有序的,民主的、和谐的共同言说和互相倾听的局面。

    2.合作文化。合作型教学文化的特点有:精神支持、增进效率、改善效能、减低负荷、同步进行、建立安全感、增强反思能力、提高组织反应能力、提供学习机会、不断改进。

    3.探究文化。首先,教学是探究。其次,学习是探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倡导对话、合作与探究,力图超越传统的“记忆型教学文化”,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所需求的“思维型教学文化”。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一种“思维文化”,其要素包括:思维语言——具体的术语和概念,提供交流的手段,鼓励高层次的思维:思维倾向——思维方式,鼓励高层次思维的敏感性、能力和意向;思维控制——学生反思的方式和控制自己思维过程的方式;策略精神——鼓励学生建构和运用思维策略的态度;高层次知识——超越事实信息,关注知识是如何创造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证据是如何收集的,等等;转换——在从一种情境转向另一种情境的过程中关注知识与策略的联系,更广泛地灵活运用知识和策略。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价值取向及路径――读《课程的逻辑》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