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通俗演义:又讲《逍遥游》5——人生的修炼手册之永恒

庄子说逍遥就是在无尽的虚空中游荡。

庄子的《逍遥游》,是庄子精神的最主要体现,而对“逍遥”一词的解读更是众说纷纭,依据文本,我想,庄子的“逍遥”二字的含义有着以下几个层面:

第一层面,在大道的前提下,像大海一样幽深,像宇宙一样无垠,可以承载不知几千里大的鲲的遨游与鹏的翱翔。所以逍遥的第一个含义是无限幽深。这个算是逍遥的基本条件。这里庄子所想要表达的是,一个人的思想境界,不能被当下所处的环境限制,必须能够突破当下的狭隘、贫穷、饥饿、困窘的限制,让自己的思想精神遨游于幽深无垠的大海之中,只有在这样的心灵瀚海中,人才能终有一天,由鲲化鹏,一飞冲天,实现人生境界的飞升。

第二层面,逍遥必须是“高远”,鹏举飞升,一定要“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要“绝云气”,要“负青天”,而且要“图南”——极南之地,只有达到这样的高度,才有可能逍遥。这里庄子所想要表达的是,一个人的思想与精神,必须追求高远,突破当下的名、利、权、位的束缚,甚至也要破空生活中的困窘。比如庄子找河监侯借粮,他只需要个几升米解决一下今天的饥饿,他根本不考虑明天后天的饥饱。比如楚国王想把相位授与庄子,庄子直接拒绝,比如庄子好友梁相惠子怕庄子取代自己的相位,庄子直接告诉他:你的相位在我的眼中就是一只死耗子,而自己是“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非甘泉不饮”的凤凰。庄子人生境界的“高远”要高远到什么地步呢?超越了当下的一切名闻利养。在精神的空间上,要足够的广大无穷。

庄子想要的境界在这里

第三层面,逍遥必须是“永恒”。在精神的时间维度上,要足够的无限广大无穷。课文的第五六段,庄子便开始由前面的空间上的高远无穷,转向了时间上的永恒无穷。

庄子认为,逍遥,就是“以游无穷”。就要在“无穷”中逍遥,空间的无穷、时间的无穷,所以庄子的逍遥游,就是一种心灵大格局、大境界中,不受现实生活的名闻利养的约束的畅游。这一点,后来的苏东坡是深有共鸣的,在他经历过一系列人生命运的打击之后,在他的《赤壁赋》里,他真切地感受到了庄子的逍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他最终所能走出人生阴影的根本,恰在于庄子的这种“无穷”“高远”“永恒”“阔大”——豁达!——逍遥!在赤壁赋中,他终于明白了什么是永恒:什么英雄,什么功业,什么理想,都是过眼云烟;什么江渚渔樵,什么举酒属客,什么侣鱼虾而友麋鹿,这些快乐自在,也都是一瞬而过,面对永恒宇宙无限长江,那点功业算什么,那点小自在算什么?人生必须永恒,与天地同修,与日月同寿,可怎样永恒呢?东坡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这是他对庄子的理解。

而庄子是怎么说的呢?

你都不想想自己是吃啥长大的

文章第五六段: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在这两段里,庄子着重强调的是“小大之辩”。

显然是紧承了第四段中的蜩鸠嘲鹏,百里千里的比喻。

蜩鸠不解大鹏,

行百里者,不解行千里者

自然,庄子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夏虫不知寒冰,井蛙不知大海,斥鷃怎解鹏图,一个无智慧之人,怎么可能理解大智慧人的心,一个只能活一天寿命的生命,怎么可能理解一个能活千万年寿命的生命,庄子在这两段中就是运用类比思维,比喻形式,强调一个意思: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不,是狭隘限制了你的想象。

一个狭隘、短浅之人,怎么可能理解高远、幽深、永恒、无穷这些概念,怎么可能理解超脱名利权位这些境界。

庄子说: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这里的众人,应该就是纭纭小民,市井俗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之人。这样的人去体量、比较超脱世俗之人,当然是悲乎了。

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世人有谁知庄子?给庄子相位,怕庄子抢位,这些人都是不知庄子者,他们常常不解地问:庄子,你到底想要什么啊?

庄子说:我要自由,我要永恒的自由!你能给我顿饭吃吗,大哥?只要一顿,吃了就走,绝对不会懒你家的。

我给你一百顿饭吃你要么?

不要,我就要一顿!

世人懵圈儿了。东坡明白了。

在文中有两个问句,真的很经典,一下子体现出了小者对大者的困惑: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你哪里用得着要飞到九万里高再往南飞啊?

彼且奚适也?(此句文中说了两遍)它将要飞哪里去啊?

这是两个很普通的句子,但体会一下,生活中这样的类似的问话是不是有很多:

你何苦这么折腾啊?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不一个境界、不一个层次、不一样追求的人,是根本无法交流的。

此小大之辩也。

松鼠说:我的松果,不给你!狐狸说:切,懒得理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通俗演义:又讲《逍遥游》5——人生的修炼手册之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