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云海
1862年9月30日,47岁的奥托·冯·俾斯麦刚刚就任普鲁士王国首相不久,发表了著名的“铁与血”演说:“德意志期待的并不是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是它的实力……要解决当前的重大问题,应当依靠的不是演说和多数决议,而是铁与血。”以此为他不顾议会反对推行扩军计划做辩护。
此后,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主导下,普鲁士王国仅用9年时间,就统一了德国,于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一跃成为实力仅次于俄国的欧洲强国。然而,仅仅在47年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在一战的废墟中寿终正寝。
德国是如何走向民族统一的?德意志的崛起之路与其它西欧国家有何不同?德意志帝国的陨落又是否不可避免?
德英双籍历史学家卡佳·霍耶在《铁与血 : 德意志帝国的兴亡,1871—1918》一书中,极为概要地讲述了德意志第二帝国兴亡的历史,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论述。
作者指出,1815年是德意志帝国崛起历程中关键的转折点。这一年,拿破仑在遭遇了滑铁卢惨败。对德意志而言,拿破仑的侵略让德意志陷入存亡危机,德意志的民众终于在民族主义的旗帜下,团结起来支持抗法斗争。一种牢固的防御性民族主义精神开始在德意志形成,它推动了德意志帝国的建立,也将帝国带向毁灭。
不过,战胜拿破仑并没有立马让德意志实现统一,这一历史进程的加速还需要俾斯麦等强势人物的推动。在维也纳和会上,奥地利帝国为了遏制普鲁士,主导并建立了包括39个成员国的德意志邦联。俾斯麦上台以后,通过缔结秘密盟约、签署保证条约等外交手段,获得其他德意志邦国和欧洲大国的支持,与奥地利展开了角逐。通过一系列领土扩张,普鲁士在1866年建立北德意志邦联,将美茵河以北邦国的领土连成一片,彻底结束了奥地利在德意志地区的主导权。
此后,俾斯麦开始谋划南北统一。他清楚地看到,美茵河以南诸邦与北德意志帝国的唯一纽带,是它们都面临着新一轮“拿破仑式”入侵的威胁。来自法国的威胁,就成了实现德意志统一的有力武器,如果没有,就去制造它。于是,通过外交运作,甚至炮制“埃姆斯电报”阴谋,俾斯麦成功地诱使法国在1870年7月19日挑起了普法战争。普鲁士则以受害方的形象,获得南德意志诸邦的同情和支持,并在当年12月打败了宿敌法国。在一系列军事胜利的鼓动下,一股民族主义的热潮席卷德意志各地。俾斯麦趁热打铁,南德意志诸邦终于同意加入北德意志邦联。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国在法国凡尔赛宫宣告成立,标志着分裂的德意志实现了国家统一。有意思的是,在推动德意志统一方面,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热情反而没有俾斯麦高,因为他只是将德意志统一作为扩张普鲁士权力的手段,而不愿意放弃自己普鲁士国王的王位。即使在俾斯麦的一再劝说下,威廉最后也只是答应自称“威廉皇帝”,而不是“德意志皇帝”。
统一后的德国,一夜之间就跻身西欧第一大国,国土面积、人口都远超法国、英国、奥地利。随着各邦之间贸易流通障碍的消除,德国迎来了“建国繁荣”时代,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迎头赶上,德国经济开始腾飞,逐渐崛起为现代经济大国,走出了一条与英法帝国主义依靠殖民掠夺截然不同的经济崛起之路。
但是,德意志帝国的诞生,严重破坏了欧洲原本就很微妙的势力均衡,而且,位于欧陆中央的地缘环境,让德意志帝国时刻面临被周边诸国联合包围的危险,甚至会陷入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这就是俾斯麦所说的“联盟的噩梦”。与此同时,尽管德国已经统一,但是长期分裂所导致的地域、文化、习俗、方言、宗教信仰、历史记忆和社会地位的分歧短期内并未淡去,德意志民族还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去精心塑造身份认同。
为此,俾斯麦设计了一套政治体系,包括一个由普鲁士国王永久兼任德意志帝国皇帝的两院制议会体制,力求平衡德意志内部乃至整个欧洲内部的种种势力冲突。然而,要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中找到能够调和各股势力的共通之道,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尽管这套制度有种种内在的弊病而遭到历史学家的批判,但它能够连续维持47年,本身就是很了不起了。
但是,到了1890年,好大喜功的新皇帝威廉二世一脚踢开年迈的俾斯麦,他一改俾斯麦韬光养晦的姿态,发出向全球扩张的民族主义呼吁,试图以强有力的皇室统治为核心,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让帝国走向世界领先地位。到了1914年,经济繁荣、武力强盛的德意志帝国,在面对诸多国内矛盾和国际冲突的情况下,战争就成了德国走出当年国内政治死局的唯一办法。
于是,防御性民族主义热情在1914年8月,再次将德国人推向了战争,也最终在四年之后将德意志第二帝国带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