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用心感受孩子?这些方法教你真正读懂孩子,与他们共同成长

文 | 浮世绘

“能够在生命开始的地方,看见孩子内在的丰盈,也看见我们自己的匮乏。只有实现生命本质的真正连结,才能真正读懂孩子,爱孩子。”

初读这句话,我内心受到强烈的震动,内心里波涛汹涌。这是我在阅读学习时,一本书上的原话。这本书就是王树所著的《透析童年——让爱走向成熟》一书中要告诉读者的观点。

作者用感觉触摸人的内心深处,从探讨自我内在世界的形成起步,对儿童的自我成长与发展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提出教育中的一个关键点,即当父母还没有真正成熟形成完整的自我时,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必然遇到很多难题,并导致亲子关系以及家庭教育陷入困境。

只有父母有了内在成长的愿望,并从内心逐渐走向真正的成熟,才能与孩子形成良好的生命连结,父母与孩子将共同获得身心的放松,孩子才能在最美好的生命环境中一步步健康成长。

01 父母要与孩子产生生命的连结,共同享受成长和教育带来的美好。

《透析童年:让爱走向成熟》一书中,有一部分内容讲述了一个叫归的小女孩的故事。归出身于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父母不想要她,出生不久便将她送人。3岁时,养父母又生了一个孩子,没时间照顾她,便把她把她送给爷爷奶奶抚养。6岁时,归才回到养父母身边。养父母却把更多的爱给了弟弟,根本顾不上她。12岁时,她内心的爱、信任和希望破灭,绝望,愤怒,仇恨情绪滋生;18岁时,她恋爱而后失恋;25岁时,她陷入恋爱迷茫;30岁时她离婚了……

在这一段内容当中,最触动我的是,父母和孩子的成长过程总不在一个频道上,那么父母就无法通过心灵之爱与孩子产生生命连结,面对孩子,父母们自己早就忘却了自己在孩童时的内在需求,对自己的生命状态也一无所知。

作者认为,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虽然人的年龄在不断增长,但是他的心灵却滞留在“小孩”的状态。这个心灵深处的小孩,一直在支配着人们的思维、情绪和行动。即使在成人之后,思维也会被相似的事件与场景瞬间拉回到童年,不可抑制地展示出不成熟的状态。

对我们成年人来说需要撕开自己的防御与保护,直面内在的创伤,这个过程并不轻松。因为当你真正愿意为自己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涌现出那些独特的体验与感悟,这会使你在成长的道路上真正自由飞奔。

我们应该充满期待,因为一旦走过这些,生命就会在那个本质中相遇,这就是生命的觉醒!当父母完成了内在生命的觉醒,就会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和成长所需要的帮助,这样父母和孩子可以共同享受成长和教育带来的美好。

所以本书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最好的教育便是父母的成长。父母重新做一回孩子,和你的孩子一起成长,重新认识这个世界。

02 我们到底该如何更好地进行自我成长呢?

现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换代层出不穷,特别是在孩子的教育上,每年都有新的观念、思维方式方法等,需要我们家长好好地地学习,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观念,然后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灵活机动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我们的孩子。所以对于我们家长来说,终身学习、终身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

1)了解孩子在每一个年龄段的成长规律,不要拔苗助长,也不要好高骛远。

从心理和社会层面来说,孩子的心理品质不够好,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童年时不健康或创伤性的陪伴造成的,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多从自身找一下原因。

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太高,不切合实际,常常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未完成的期待和目标投注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借助孩子的力量帮自己实现未曾实现的梦想。

孩子有自己的理想和奋斗目标,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不要把你未曾实现的理想和希望寄托在一个正在发育成长、懵懵懂懂的孩子身上,这对孩子是不公平的。

其实在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家长,把自己的殷切希望完全寄托在孩子的身上,而不去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样往往会酿成许多悲剧。

我家有一个远房亲戚,女性,40多岁,她从小学习成绩优异,老师也挺喜欢她。在她上高中的时候,与一位老师发生了误解,引发冲突,一气之下退学了。她很倔强,一直没有再踏入学校,学业完全荒废了。

后来,她结婚生子。她特别注重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很紧,孩子学习稍微有退步,她就惩罚孩子,不让孩子吃饭,不让孩子按时睡觉,非得按她的要求把作业写完了才行;有时让孩子写下保证书,保证下次一定要考第一名。

这样做,母子关系非常紧张,孩子每次完不成作业,或者成绩不够理想时,就会遭到他妈妈披头带脸一顿毒打,孩子内心里很委屈,私下里对妈妈很是仇恨,导致孩子休学了半年,精神面临抑郁的边缘。

还有一个例子也很典型,写下来与大家分享。

伍琦诗的小说《无声告白》中,妈妈玛丽琳把自己未完成的当医生的梦想全部压在女儿莉迪亚身上,让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去认识各种人体器官和构造模型,过节生日送礼物也都是送医学书或者和医学有关的器材。

对于女儿莉迪亚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到底喜不喜欢你送的这些东西,妈妈从不过问。孩子莉迪亚内心的声音从来没有被父母听到过,她做过的许多事情,也没有被父母赞美肯定过,她压抑郁闷的情绪找不到出口,没法宣泄出来,只好在心里憋着。实在撑不下去了,所以在一个夜晚,莉迪亚不堪重负,跳湖自杀了。

父母总想着去改变孩子,把自己的希望硬加在弱小的孩子的身上,跟孩子的关系很差。据说大约有近一半的家庭都有这种情况,亲子之间的关系搞得很僵化,导致许多悲剧发生了。

这两个例子引发我们思考,孩子到底应该怎么做?是做自己,还是沦为父母手里的玩偶,他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完全忽视孩子的感受,不把孩子当人看待,孩子成了他们利用的一件工具。

哲学家、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你们的儿女其实不是你们的儿女,他们是对生命自由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借助你们来到这个世界,但却非因你们而来。”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独立意识,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不喜欢受约束,偶尔会犯小错误,渴望得到重视和关注,需要安全感和被接纳的感觉,需要爱和被爱。

2)做一个“刚刚好的妈妈”。

作为一个好母亲,我们应该怎样去做呢?

首先要理智地去爱孩子,不要盲目地爱孩子。

作为母亲,要拥有共情能力,能够懂得孩子的感受,并且对孩子的需要进行恰到好处的回应。

其次,家长要懂得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了解他们真正的需要,学会包容和理解。

第三,要多与孩子沟通和互动

双方都能明白彼此的想法,这样才能建立起亲密的亲子关系,给予孩子他所需要的爱。

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妈妈”比较常见。当今社会,我们的家长,尤其是母亲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爱我们的孩子,把孩子的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奉若神明般膜拜虔敬,不要让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些父母们用自己的所需所爱来关注孩子。

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值得家长反思的现象,就是孩子们对我们的爱并不领情。比如:

很多家长抱怨说,为了孩子,我在单位里请了病假,专门陪孩子学习。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就是为了给他做饭,为了他上学方便,在路上不耽误太多时间。我每天陪着他写作业,削好了水果,倒好了水端给他,我为他付出了那么多,到头来却埋怨我,说这不是他想要的生活,我不知道自己还能再为他去做什么?

我们现在有很多家长总觉得只有给孩子最好最贵的,才算表达了自己对孩子的爱。其实,这根本就无视了孩子的内心需求。

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所说:“爱不等于保护。父母对孩子的爱,一种是把孩子捧在手心里的保护,一种是培养孩子自己去爱的能力。”

孩子在刚刚出生的时候,我们对孩子的保护是必须的,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逐步放手,做一名富有智慧而又明智的家长。

要学会向孩子示弱,这样就会激发孩子自身的潜力,学着自己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的事情,这不仅不会耽误他的学业,还培养了他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能力。

培养孩子爱的能力,让他觉察、体悟生活中的大事小情,学会感受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培养他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挫折,积极地去面对,承担一定的责任,学会乐观地生活。

培养孩子的能力,这才是一个聪明妈妈的做法。因为终有一天,孩子要独自去面对生活。

做一个刚刚好的妈妈,才最受欢迎。

3)做一个明智的家长,我们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心理品质。

我们家长应该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去培养孩子过硬的心理素质,而不仅仅是成绩。这些心理素质包括教育孩子学会生存能力;培养忍耐力和自制力;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和合作意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等。

如果孩子的心智足够成熟,那么他的学习成绩也就水到渠成了。作为家长,我们不要光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要看到孩子在心智方面的健康成长,对孩子要多一些同理心与包容心,经常鼓励与赞美孩子,很多时候,孩子的学习成绩好都是我们家长鼓励赞美出来的。

为了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为了让我们的孩子具有健康的人格,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今后的人生旅程中健康快乐地生活,父母们需要做的就是,重新认识了解自己,让自己的内在生命不断成长,在这一过程中与孩子积极沟通、互动、连结,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自己也不断进步,让自己逐渐走向愈加成熟的生命状态。

生命是一个轮回。伴随着孩子一步步走过童年的岁月,感觉孩子的童年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自己童年真实的样貌,触摸到了一颗柔软而又脆弱的心,它需要呵护与重新唤醒。

在我们的原生家庭里,父母无意识的爱的缺失,会导致孩子的安全感和归属感逐渐消失,成人后,他的心在到处流浪,在现实生活中竟然找不到他的心可以安放的家园。就像文章开头所讲的那个叫归的女孩子的故事,在她的生命旅程中,她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她的内心极度渴望被人爱,可她害怕受到伤害,所以在面对真爱的时候,又不敢去爱 ,导致其惶惶不可终日。

我读着这段话,心中很不是滋味,感觉到有一种压抑、隐隐作痛的感觉。我为这个女孩的遭遇表示同情,很为她鸣不平。她应该和其他人一样,享有被爱和爱别人的权利,可是她却缺乏这些能力,因为她从小没有被爱滋养,没有与自己的父母产生心灵的碰撞与连结。还好,现在的她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下定决心努力寻求改变!

所以,衡量一个人成熟与否的标志就是看你的人格是否健全。在童年时,父母与孩子心灵的连结和回应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每个人童年时很重要的必修课,它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重要影响。

03 总结:父母要不断成长,用智慧驾驶爱,达成孩子身、心、灵的合一成长。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父母的总是想着尽自己最大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一个温馨而幸福的家。可是我们忽略了孩子内在精神方面的需求,他们同样需要一个宁静的心灵家园,与父母在亲密无间的相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很温馨的心灵家园。

你要知道,虽然孩子语言表达不准确,小孩的感受力是极其灵敏的。他们用心就能感受到你心灵最深处的爱和温暖。孩子就是这样生活在感受里,敏锐地感受着我们的悲喜。他们同时也渴望我们能够感受到他们,并且回应他们,在此过程中,孩子会不断与父母心心相连,在连结中找到归宿。

无知的爱定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父母如果一直原地踏步,不成长壮大自己,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一种罪过,因为这种伤害会一直进行下去。所以,作为父母,只有不断地自我成长,我们才能和孩子产生很好的连结,才能真正地懂孩子,也才能真正地爱孩子。

教育领域有一句非常感动人的妙语,“我们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这是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诗贝尔斯的著作《什么是教育》上的一句名言。“摇动、推动、唤醒”,这些词语带有很浓厚的人文情怀,教育不是指单纯的分数、学历、甚至知识,它是对一个个鲜活生命灵魂的触摸、疗愈、唤醒,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博大精深的意义。

作为家长和老师,不要忘记了我们也都曾是孩子,渴望得到老师、父母的关爱与鼓励。我们要格外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日子,走进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给予他们足够安全感和被爱环绕着的感觉,让孩子的心中涌动着幸福、快乐、喜悦、宁静的美好感受,那么孩子的生命状态就是饱满、昂扬、积极向上的。

孩子一旦建构起精神的自我,就慢慢地拥有了生命内在的力量,拥有了觉知自己、了解他人等对生命的感知能力。

因此,无论是作为教育者,还是作为父母,都应该懂得:关注孩子的成长,除了身体与认知发展以外,更需关注孩子心理与精神的发展,与孩子的心灵对话,最终达成身、心、灵的合一成长,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自我成长应该是为人父母一生的功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是否用心感受孩子?这些方法教你真正读懂孩子,与他们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