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憾我不学山中人,少小从耕拾束薪

“憾我不学山中人,少小从耕拾束薪。世事痴聋百不识,笑置诗书如埃尘。”——《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张宏杰


图片来自网络

这是曾国藩在京任职期间,由四品升至二品,跨越四个等级后写的诸多失望、牢骚、想归家的言语之一。

当时在副部长位置上的曾国藩后悔科举仕途,升起对山村野夫生活的向往。

可见,让我们心生逃避的,不是庸庸碌碌、匆匆忙忙,而是无能为力、四面楚歌。

高晓松的一句“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多少人的心上轻轻荡起涟漪。

01 眼前的苟且

曾公眼前的苟且是极厌当时浑浊的官场风气,但苦于养家生计,不能离开;还憾抱负未展,不忍离开。

“国藩入世已深,厌阅一种宽厚论说,模棱气象,养成不白不黑不痛不痒之世界,误人家国,已非一日。”

“但愿得诸弟稍有进步,家中略有仰事之资,即思决志归养,以行吾素。”

“本欲移疾归去,不复尸素此间,重乖高堂之望,又逋责稍多,贾竖未能贳我,以是濡滞计期。”

我们眼前的苟且也大抵如此,一为生计忍气吞声;二为理想砥砺前行。

身边一个40岁的单位同事抱怨说,“现在这工资和待遇真的是没发干了,我自己都要养活不起了,我媳妇都要比我挣得多了。哎,但也不敢辞啊,还有房贷,还要养娃,主要是别的地方也不见得比现在好。 ”

这是很多中年人的困境。一句“不敢”,道出了多少辛酸。

为了理想在坚持的,身边除了业内专家,也就剩年轻的“孩子”了。

认识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在父母的“压迫”下正在读研,但一直没有放下他热爱的戏剧事业,兼顾学业,开创事业,目前所获还少,但他依旧甘之如饴,这就是理想和年轻的力量吧。

肩上有担,或心中有梦,是继续“苟且”的勇气

02  诗和远方

普通成年人总是回避谈起诗和远方,感觉尴尬又矫情,但心中却会不时憧憬。

这份憧憬,并不是心仪的理想生活,而是逃避现实生活的一份寄托

曾公出身于耕读家庭,出仕后不顺意之时,便想回归故里。是真的想归乡里吗?当然不是。这只是不想面对官场腐朽、不想面对皇帝量小而想要逃避的一个小小精神出口。

我们的诗和远方,更多的也仅是精神的希望。

外卖小哥冒大雨送单,看着即将到账的配送费,憧憬着能在这个城市买套房;培训老师22:30给学生上完课,开车回家的路上憧憬着,再过几年要去海边养老度假的生活;早市场卖瓜的大哥,收市的时候算着今天的收入,憧憬着孩子考上大学的解脱。

所有的憧憬都是诗和远方,所有的诗和远方都是在这个“嘈杂糟乱”生活中的精神食粮。

一个远方的实现,也是另一个远方的开始

03 远方在哪里,决定苟且值得与否

曾公一生有得民心,也有失民意,但终究是成绩斐然、成就辉煌。关键在于他的坚持,一次次在挫败中崛起。

坚持原于曾国藩的初心,他心中一直有个“建功立业”的远方,所以才能一次次在挫折中重新来过。

如果曾公的远方真如他抱怨所言是“山中人”,我们也就看不到他遗留于世的政治、军事思想。

我们的目标,决定我们最终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不要让远方仅作为逃避现实的寄托。

让远方成为指引人生道路的目标,才不负我们在“苟且”路上披荆斩棘、全力以赴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憾我不学山中人,少小从耕拾束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