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写,才能写——参加省教科研《幸福教科研 成就好老师》公益活动有感

前不久,我参与了由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在线举办的首场“幸福教科研  成就好老师”公益活动。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多位专家编辑们的精彩讲座,让我对教育写作从内容到形式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思考,深感受益匪浅。

开幕式及嘉宾

有风骨、有底蕴——《论文写作与教师专业成长》

首先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省教科院原副院长、省教育学会名誉会长、特级教师、研究员杨九俊先生的专家报告《论文写作与教师专业成长》。

杨九俊先生其貌不扬,普通话也不太准,而且没有PPT。按理讲,这样的讲话根本就没什么吸引力。然而,杨老先生的发言却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体会到一种思考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

他的讲话围绕四句名家箴言展开。第一句话,一位美国学者说,写作是唯一的,在你和不可能之间;第二句话,老舍先生说,生活、思想、情感是文字的养料。第三句话,学会两套功夫:讲故事和结构化;第四句话,海明威说,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杨九俊先生合自己的教育感悟与写作经历,高屋建瓴地阐述了教师写作的意义、目的与方式,勾勒出了“幸福教科研的样子”。“只有写,才能写”“教师的写作首先是‘学以为己’,然后才是让渡他人、让渡社会”,杨九俊先生的话犹如一股清泉在这个炎热的夏天滋润着教师渴望成长的心灵。

杨九俊先生的发言并没有漂亮的外表,如标准的普通话,美轮美奂的课件等等,但却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风骨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体会到一种思想的力量,一种人格的力量。

孤陋寡闻如我,以前并不熟知杨九俊先生。但是,一次精彩的发言却足以让你记住一个人。我想我以后会更多地关注杨九俊先生,还要去读一读他的著作和文章,一定会更多的收获。

杨九俊先生

有诗意,有魅力——《如何让论文表达更专业》

本次讲座中同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编审颜莹女士的讲座《如何让论文表达更专业》。

颜莹女士是一位知性美女,作为一名编辑,原本以为她的语言风格会比较简练,类似说明文风格的那种。但令我意外和惊喜的是,颜莹女士的语言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且不乏精炼和深刻。她讲的每句话都让我想用笔记本记录下来慢慢品味。不信,我就分享几句: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落笔成文需要在语言上不断雕琢、打磨,才能将自己的理性思考和经验做法更好地表达出来。最理想的表达境界是语言精炼、用词准确、富有文采、论述清晰,具有很强的科学性、说服力与可读性。

(点评:颜莹女士的语言表达富有文采,且非常准确到位。)

尽管在写作的时候我们看似是孤独的,但是笔尖流淌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句子都要有强烈的“对象感”,这样才能让文章的表达更完整、更清晰。

(点评: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独特的人情味,散文味。)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文如其人。每一个写出的文字都有其自身的风格,或许你喜欢薛法根的“明白如话”,或许你喜欢王栋生的“鲜明犀利”,又或者你喜欢成尚荣的“用感性表达理性”。我们只有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之上才能去追求一种创造性表达。

(点评:这一段总结很精彩,文如其人,确实如此。)

清代诗人袁牧说过“头未梳成不许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华应龙先生也说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你把错字、病句、不科学的表述,错误的引文、不准确的表达,不精炼的文字、不明确的观点都通过一遍遍地阅读和修改洗去,洗去浮尘和杂质,你的文章就会像一块美玉一样,慢慢地浮出水面。

(点评:“头未梳成不许看”,用这句话来表达文章修改的重要性,真是太诗意了!)

我感觉颜莹老师也有一种“用感性表达理性”的行文风格,太喜欢这种风格了!既诗意又理性,既严谨又浪漫!我通过百度,进一步了解了颜莹女士,并购买了她的著作《教育写作——教师教育生活的专业表达》。

但愿我能像颜莹老师说到的那样,在论文的语言表达中,能充分、正确地运用专业词汇,强化“读者意识”,寻找自己的表达风格,反复修改,精心锤炼,最终让我的论文能像美玉一样,浮出水面。

颜莹女士

干货多,实操强——《如何为论文写作检索信息》

本次活动中最实用的莫过于微讲座《如何为论文写作检索信息》了,由《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编辑、副编审贾凌燕女士主讲。

提起知网,相信只要是写过论文的人都不陌生,属于“地球人都知道”的范畴。然而,你真的会用知网吗?真的能灵活运用知网里的各种搜索和功能吗?

通过聆听贾女士的讲座,我发现,我对于知网的运用完全是个门外汉。

原来,知网可以进行检索概念的核心定义,知网可以帮助我们把握论文选题的研究趋势与脉络,知网还可以按照按主题、研究层次、研究者、权威期刊文献等方式检索与论文主题相关的优质文献等等。

本讲座对于如何使用文献资源库对核心概念、优质文献、研究趋势、研究脉络做相关的信息检索和学习进行了图文并茂的详细阐述,可以说是干货多,实操性非常强。

希望我以后能够进一步用好知网,为自己的论文添砖加瓦。

贾凌燕女士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杨九俊先生的结束语——“只有写,才能写”却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让我内省,让我反思。

是的,读再多的书,听再多的课,没有思考的过滤和写作的沉淀,即使有很多的感慨和感悟,也是转瞬即逝。唯有拿起笔来,我手写我心,我手写我思,才有可能“把理论和实践揉在一起,长出了一棵一棵新的苗苗”。这些苗苗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写作没有秘诀,就是写、写、写,不停地写下去。

因为,只有写,才能写。

你可能感兴趣的:(只有写,才能写——参加省教科研《幸福教科研 成就好老师》公益活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