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团圆》中张爱玲的爱情与亲情

年前寒假回家,在宿舍把东西收拾好,就着阳光在赶车前把张爱玲的小说《小团圆》看完了。虽然有阳光为伴,宿舍也有空调制暖,但读着这本小说还是不免浑身发冷,从文字中沁出的冷仿佛从眼睛到脑子然后直达骨髓。

年后回到学校,收拾书桌时又看到了这本小说,想到年前的彻骨感觉,就忍不住想写下观后感,但是提起笔来就只剩下那种冰冷苍凉汗津津的感觉,具体情节都忘得差不多了,借机就又看了一遍。

说起张爱玲,其实我读她的作品很晚,是在大一的时候。那时候,我们宿舍和我桌子挨着的小姑娘特别喜欢她,买了一本超级厚的张爱玲小说全集,我便蹭了两眼。所以现在,一提起张爱玲,我脑子里就会想起她坐在桌前边看小说边拿着一把小剪刀剪分了叉的发梢的情景。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遗作,出版时也颇受争议,作为张爱玲文学遗产的执行人——宋以朗,甚至还专门在《小团圆》的前言中为自己决定出版此书进行辩述。确实,这本书可以看作是张爱玲的自述性小说。

虽然这本书我算是很认真地读了两遍,但是说实话,其中的叙事时间和叙事视角的跳转仍然有的时候让我感到头昏目眩。

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盛九莉(原型张爱玲)和邵之雍(原型胡兰成)、燕山(原型上海导演桑弧)、汝狄(第二任丈夫赖雅)三个人的爱情故事,中间穿插着讲了自己母亲蕊秋、姑姑楚娣等自己家族的一些故事。

在张爱玲的日记里,关于这本小说她写过这样一段话:

我是太钻在这小说里了……九莉和小康(邵之雍的情妇)等会面对穿,只好等拍电影写了,影片在我是on a different level of consciousness。在这里只能找circumstances to fit the scenes & emotions。这是一个热情的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有点什么东西在。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其实张爱玲是想把这部小说拍成电影的,而且还想为电影专门撰写剧本,可是她死前甚至都没看到这本书的出版。与小康的会面对穿,在小说中并未出现,她只看过邵之雍珍藏在身上的照片:

发亮的小照片已经有皱纹了。草坪上照的全身像,圆嘟嘟的腮颊,弯弯的一双笑眼,有点吊眼梢。大概是雨过天青的竹布旗袍,照出来雪白,看得出胸部丰满。头发不长,朝里卷着点。比她母亲心目中的少女胖些。

张爱玲是嫉妒的、是吃醋的,无论她当时显得多么风淡云清不以为意,其实从这段话中可以感受到她是在意的,就轻轻扫了一眼照片,在几十年后却仍然可以清楚且详细地描述出照片里人物的细节,而且这个形象还与她一直渴望关爱但却从未真正得到的母亲的心目中的少女形象相一致,她怎会不嫉妒、不吃醋、不伤心?

她经历过三次痛彻心扉的爱恋,但是每一次都伤痕累累。

与邵之雍在一起除了要宽容他的滥情,听他诉说和别的女人的暧昧情事,还要忍受他在床事上的残忍粗暴,最后竟得了宫颈折断而不自知,分手后还被冠以“汉奸之妻”而惶惶度日。

与燕山的爱恋结局更是荒谬,有次燕山又到九莉这里,当九莉问他什么时候结婚的时候,他竟然回答道:“已经结了婚了。”“立刻像是有条河隔在他们中间汤汤流着。”这是九莉当时的感受。多么的讽刺啊,当作初恋来喜欢的人最后连结婚也没说一声。

如果说与邵之雍在一起是需要更艰难地承受着心理上的痛苦,那她与汝狄在一起的时候留下的就只有生理上的痛了。在书中,邵之雍还未与前妻离婚,便向她求婚,描述到这一段的时候,张爱玲突然插入了不到三页的篇幅记录她与汝狄的感情,整本书提到她第三段感情的也就这不到三页的笔墨了。而这三页的笔墨也只描述了十几年后在纽约打胎的情景。与邵之雍拥抱的时候,看到门框上站着一只木雕的鸟,而这只木雕的鸟,使她想起那个打下来的在抽水马桶里的男胎:

夜间她在浴室灯下看见抽水马桶里的男胎,在她惊恐的眼睛里足有十寸长,毕直的欹立在白磁壁上与水中,肌肉上抹上一层淡淡的血水,成为新刨的木头的淡橙色。凹出凝聚的鲜血勾画出它的轮廓来,线条分明,一双环眼大得不合比例,双睛突出,抿着翅膀,是从前站在门头上的木雕的鸟。恐怖到极点的一刹那间,她扳动机扭。以为冲不下去,竟在波涛汹涌中消失了。

每次读起这段文字就觉得甚为恐怖,张爱玲就这样,用最冷静的笔法写出了最不能令人冷静的场面。相比邵之雍和燕山,汝狄的感情在张爱玲的笔下就只反应在打胎这件事情上。他爱她吗?她爱他吗?

如果说张爱玲描写爱情是为了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在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那她笔下的亲情则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期盼、失望与伤害中,渐渐变得心灰意冷,而封闭了自己那颗渴望关爱的心,由此也影响了她的爱情观。

一个孩子在未来的一系列选择,不可避免地都会受到自己原初家庭的影响;孩子幼年时候受到的创伤,或许那些在大人看来都是一些不以为意的小事,尽管当时恢复的再好,但是已经对其造成了伤害,而这种伤害都会对他未来的生活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张爱玲的童年对她的影响太深了,她一系列的幸与不幸,皆来于此。

之前不太了解张爱玲的时候,总会认为她是名臣之后,家财万贯,晚年的凄苦生活是年轻时过于放浪形骸的结果,对其怀着一种明明可以成为人中龙凤却自甘堕落的鄙视的心态,因此一直没有读过她的书。可是,等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发现原来每一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越是光鲜亮丽的外表下面,或许越是藏着不为人知的千疮百孔。

张爱玲就生在这样一个外表富丽堂皇,内里乌七八糟的大家族里。父亲是个吝啬的大烟鬼,母亲是个追求自由的新女性,两个人一个比一个自私。父亲为了省钱竟然不送弟弟去学校,自己却吃大烟、赌博、娶姨太。母亲是个虽裹了小脚但却向往自由平等的爱情和生活的内外矛盾的小女人,因忍受不了父亲的二世祖的颓废生活,在张爱玲姐弟俩很小的时候就离婚出国,然后就是不断飘零、不断和不同男人纠缠。都说有了后妈就有了后爸,姐弟俩在父亲取了继母后,生活和性格都变得越来越畸形,一个不住地想往外逃,而另一个却顺从来回挑拨的继母以汲取温暖。这样的家庭下长大的张爱玲,别人稍稍给予一些温暖,便以为是获得了整个太阳,由此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对邵之雍是这样,对燕山是这样,对汝狄也是这样,可终究,这些人犹如父母一般,最终还是将她弃了。

整本书中描写亲情少得可怜,唯一还有那么一丝人间气味的便是父亲抱着八岁的她坐车从亲戚那儿回家,母亲拉着她的手过了条马路。剩下的就是幽深空旷的房子、父亲的打骂、继母的挑拨、母亲的缺席、弟弟的不贴心、仆人的利用以及满屋弥漫着的鸦片膏的味道和烟雾的缭绕。好不容易从这个吃人的地方逃了出去,不过是跳入了另一个更孤独的环境。姑姑喜欢清静,于是她就恨不得自己每时每刻都缩在自己屋里,假装自己不存在。母亲抱怨在她身上花了太多的前,还恨她吸引了自己喜欢的男人,她便决心攒钱一定要还给母亲,且变得更加的自卑。

在小说的最后,她写道:

她从来不想要孩子,也许一部分原因也是觉得她如果有小孩,一定会对她坏,替她母亲报仇。但是有一次梦见五彩片《寂寞的松林径》的背景,身入其中,还是她小时候看的,大概是名著改编,亨利方达与薛尔薇雪耐主演,内容早已记不得了,只知道没什么好,就是一只主题歌《寂寞的松林径》出名,刀子倒还记得,非常动人。当时的彩色片还很坏,俗艳得像着色得风景明信片,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着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曳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非常可笑,她忽然羞涩起来,两人的手臂拉成一条直线,就在这时候醒了。二十年前的影片,十年前的人。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

无论之雍给她的伤害多大,无论她嘴上说自己多么不想要小孩子,但在内心深处,她最爱的人还是之雍,还是想和他有一个家,有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孩。其实她一直在等待,但等待的滋味太难受了,是所有战争片中最恐怖的一幕,也是所有生活片中最苦痛惨淡的一幕。最终,她还是没等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团圆》中张爱玲的爱情与亲情)